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 >

解读“网·湿·园”

时间:2009-12-21 17:2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朱建宁
    一个优秀的园林作品,是不能凭空臆想出来或从别处移植一个复制品过来,而是应该从场地中“土生土长”出来,体现场地的原有特性并使其作为整体区域的场地“片断”而存在,如同量体裁衣般贴切。多年来我一直怀以这样的理想并坚持不懈地探索。
    厦门园博园的设计师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个人设计理念的机会。虽然场地的面积不过千坪,但作为园博园基址的一个片断,同样秉承着这片土地所具有的自然与人文特色。从航拍图上看到的纵横有机的鱼塘分割为这片土地烙上了深刻的印记,形成独特且富有生命力的渔业生产景观。行走于塘埂上,在水面的映衬下带给人以亲水的浮动感,放眼望去,简易的房屋、朴实的渔民、摇曳的渔船、竖立的渔竿、时刻待命的鸬鹚、交织的渔网构成一幅朴实温馨的家园。再远处,高楼林立,忙碌的机器,城市的建设与扩张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当为设计师园现场踏查进入场地时,之前的顾虑不幸成为了现实:再也感受不到漂走水上的感觉,寻找不到原住民曾经生活的痕迹。若干年后,人们是否还能知道或记得这片土地以往的面貌?曾经的居民是否还认得他们为之耕作了祖祖辈辈的这片土地?
    对此,设计希望再现场地本身的自然景观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唤起人们对这片土地逝去历史的追忆。如何既保留场地原有特征、自然元素以及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又融入未来游人的理解、体验和记忆方式,使这片土地的利用具有自然、文化以及历史的延续性,这是设计的关键所在。
    1. 场地内容解读
    现场踏查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了解所要设计的这片场地:
    首先是场地所在的区域环境。园博园基址的历史是从泻湖到水库、从围湖造田到围湖养鱼。鱼塘的整体格局、肌理与渔民生活生产方式形成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景观。
    其次是场地的周边情况。站在八号场地环顾周围,可远借园外山峦,近借对岸的花园和邻近的水面。这就要求设计师采取外向的空间处理手法,甚至要有忘我的精神,使设计成为游人欣赏外围风光的观景台,而不应用张扬的设计将游人的视线留在园内。此外,八号展园与设计师园区的入口和其他设计师园较远,容易被人遗忘,因此,展园的导向性和可识别性尤为重要。
    最后是进入场地,观察场地本身情况。场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呈北窄南宽的条带状;现有一片长势良好的芦苇,掩盖了土壤和地形的特征;从已有的一条小径穿过,发现地形逐渐下降直至水塘,整个场地依附于水塘而存在。
    2. 景观要素构成
    体现区域环境特征的元素,是围绕鱼塘的各种生物和活动,如鱼群、鸟类、芦荡、塘埂、渔网、小船等。由此构成的场景就是人们认识环境特征的要素。八号地已有的大片芦苇,虽给人留下了湿地的印象,但单一的景色还不足以反映原先那片“家园”的活力,还要通过“鱼塘”的引入,才能形成各种水生植物、鱼群、鸟类栖息的乐园;为了保护和欣赏这片乐土,需要引入“围网”的概念,并引申出“水网”、“路网”和遮挡烈日的“荫网”等设计元素;鸬鹚栖息的木桩兼有吸引远处游人到来的标识性作用。因此,设计主要围绕着“网”、“湿”、“园”这三个要素展开。
    3. 空间结构组织
    设计采用分层叠加的构成手法达到以小见大的空间效果,同时也满足各种生物活动层面不同的要求。结合“网”这个空间构成要素和园林设计语言,自下而上形成“水网”、“路网”、“荫网”的布局。同时考虑到空间的层次和尺度变化,又增加了“屏障”的设计要素,进一步烘托了空间气氛。
     (1)“水网”
     “水网”是坐落在原地面上的第一层面,源自纵横交错鱼塘的不规则水面,结合场地的高差变化,构成错落的“水网”意向。第一层面完全留给自然,是土壤、水、动植物等各种自然要素和生物要素构成的具备自我更新能力的系统。
     (2)“路网”
     “路网”是设在“水网”上方的架空层,也是游人活动的主要层面,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设计思想。设计以渔民赖以生存的渔船为原型,以竹木栈道形成纵横交错的路网,平面构图如同飘浮在水网上的船甲板。竹木栈道之间用棕绳编织出片片“渔网”,密织的部分可供游人漫步其间,体验漂浮在水面般的动感;疏织的部分有植物从缝间探出调皮的枝条,同时让游人透过棕网欣赏地面层的鱼群、水草和水面。
     (3)“荫网”
    设计取材于船帆构型以及鸬鹚栖息的桅杆,在立面上提高了本园的可识别性。同时,利用利用棕绳在“桅杆”拉起片片遮挡烈日的“荫网”,如同片片船帆,为游人提供更加舒适的停留空间。夜幕降临时,“桅杆”上的渔灯仿佛星星点点的渔家灯火,“家园”的环境气氛更加浓郁。
     (4)“屏障”
    尽管场地面积有限,但适度的分隔更易于产生变化的空间效果。障景的设计采用两种手法,一是利用高大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莎草、灯心草等构成的“实障”,在水、路、荫网这三个层面之间穿插,加强了空间的整体性;二是借鉴传统园林中的屏风,结合棕网构成的“虚障”,既起到框景的作用,同时为设计方案的文字解说提供了便利,类似传统园林中的铭刻。
    4. 游线设计
    作为园博园众多展园之一以及所处的特殊位置,游线的设计考虑三个层面:场地导向性、场地与周边的衔接以及内部的交通组织。游线主要通过“路网”来实现:南北向竹栈道来源于海浪冲击岸边形成的优美弧线,连接南北出入口,引导游人进入园子;东西向直线木栈道作为透景视线,将游人从陆地自然过渡到水体,体验过渡区域的芦苇荡、湿地景色。棕网作为沟通栈道的辅助交通,主要为游人提供一个可以驻足体验感知的空间。作为博览会的展园,希望吸引大量游人参观并留有印象,其目的不仅仅是让人游山玩水,合影留恋,更是希望让游人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和感知园林景色富有的寓意,更多地了解认识园林行业,唤起公众对自然、生态、环境等问题思考与重视。
    园博园中的设计师园是风景设计师们在没有外界人为干预和限制下的自主设计,设计师可以凭借此契机完整地表达个人对园林设计的理解。一方面我们希望社会更深入地理解园林行业,给与设计师更多的自主权,重视和尊重原创性设计作品,继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园林作品少有关心设计对象的原有特征,大量的参照物、简单的拼凑、盲目的复制拷贝是否会产生短命的作品,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对笔者而言,风景园林设计应是对场地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全面挖掘、精心提炼和高度概括,用园林的设计语言和手法营造园林空间,使之融入整体的领土景观之中。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