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 >

回归自然文化的风景园林艺术

时间:2009-12-21 17:21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朱建宁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似乎将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也带向一元化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本土文化也逐渐走向衰落。在这个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都充满了参照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在各种参照物之间徘徊,导致抄袭或模仿的风气盛行,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扑朔迷离。
  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在“多快好省”的建设模式影响下,设计师普遍急功近利追求眼前利益,从而忽视了对风景园林文化性的研究,照搬照抄古今中外名家名作的设计风气席卷全国。在强调园林“文化”的口号影响下,人们以大量粗制滥造的建筑、雕塑、小品等来突出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这种只注重外在形式而忽视深刻内涵的设计手法,恰恰反映出设计者没文化或低层次的文化水准。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风景园林的历史与文化属性,并形成既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历史观与文化性,又具有本土特征的历史与文化表现方式,是摆在我们每一个风景园林师面前的巨大挑战。
  1.阐释自然文化的风景园林艺术
  无疑,风景园林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产品,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辞海》(1999年版)
  风景园林艺术的文化特征,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同时也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是由历史文化中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然而,文化也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并不局限于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或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同样,历史的概念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复制某个历史阶段的遗迹。
  风景园林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是有生命的、是在不断生长变化的空间造型艺术。它是以自然要素为创作素材,以自然文化为创作源泉,以自然景观为创作样板的艺术形式,着重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风景园林艺术的基础。正如芬兰著名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所说的:“我们对自然的‘形式世界’研究得越多,就越觉得自然形式语言具有丰富的创造性、细腻感和流变性,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自然王国表达是最‘基本’的。”
  园林艺术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自然文化的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园林艺术所要阐释的文化主题。过去,人们自以为是自然的主宰,风景园林成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艺术创造。现在,人们认识到人类不过是自然中的一员,风景园林艺术也向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
  与沙里宁所处的时代相比,现代风景园林师所关注的自然似乎有了根本的转变。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对自然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自然形式语言不过是人们认识自然、表现自然的途径与手段,设计师不仅要研究自然的“形式世界”,更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力进行景观整治。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景观整治,必将遭到自然的报复而难以为继。
  可以说,生态学的发展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导致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国际潮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然文化日益成为风景园林艺术的文化主体。风景园林艺术的典型意义,也在于阐释人对自然的认识与理解。因此,中国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融入到国际风景园林发展的潮流之中,以阐释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以及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自然文化为宗旨,并为促进国际风景园林艺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中国传统园林阐释的文化属性
  中国传统园林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以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艺术性地再现了自然山水的典型风貌。其典型特征是以自然形式为造园样式,突出寄情山水,借景咏志的文化内涵,是自然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体。它与以理性主义哲学为基础,将自然作为原材料而突出人工性,并追求自然的物质性的西方传统园林有着巨大的差别。
  在园林艺术发展史上,中国人首先懂得欣赏自然的形式美,并将自然的形式世界带入园林的天地之中。因此自认为是自然式园林的鼻祖,将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作为造园的最高境界。
  然而,由于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历史局限性,中国传统园林所反映的自然特征是非常外在的和片面的,更多地出于对理想的自然形态的模拟,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追求的自然特性有着本质的差别。此外,自然的精神作用构成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主体,那就是赋予自然景物以象征意义、象形联想,或制造历史典故。相反,现代风景园林对自然文化属性的理解,在于如何体现水体、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各种造园材料存在的必要性和体现的价值上。
  中国当代的景观设计师既未能继承传统园林的合理内核,也没有摆脱传统园林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设计观念上依然是以理想的自然景观形态为样板,取代场地本身原有的自然特征,缺乏对自然景观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的认识;其次,由于对景观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片面认识,导致作品中充斥着建筑、雕塑等“艺术小品”,牵强附会的象征、象形或寓意恰恰反映出建造者文化的浅薄与品位的低下;再者,设计师对自然形式世界的认识也更加肤浅,将自然的形式世界看作是随意的种植和弯曲的线型,缺乏对自然的肌理与结构的认识。
  尽管中国传统园林对自然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表面化和程式化的问题,但是从传统园林中反映出来的自然观点和景观特征,对现代设计师仍然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实际上,正确认识传统园林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既有利于明确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捷径。
   2.1再现国土景观特征的典范
   园林艺术的实质在于利用本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再现国土的自然景观特征,并赋予其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中国的国土景观以山地为主,神秘的名山大川成为最早的自然朝拜之地。受其影响,中国的绘画与园林艺术都以自然山水为样板,以范山模水作为中国园林的典型格局,以山水为骨架,以植物为毛发,构成中国传统园林的景观特色。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过度干扰,造成中国自然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中国许多原本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如今已面临着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威胁。土壤资源也同样十分紧缺。因此,现在许多地区营造山水园林成为十分奢侈之举,不仅建设与养护管理的成本过高,而且造成当地水土资源的进一步匮乏,甚至有可能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实际上,反映国土景观典型特征的造园手法,不仅存在于中国传统园林之中,而且意大利、法国及英国传统园林也同样采用。我们需要从中汲取的经验,就是要充分认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因地制宜地营造与当地的景观类型相吻合的园林景观特色。这也是体现风景园林文化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要求。
  2.2寄情于景情景结合的文化
  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特征,在于寄情于物、借景咏志,将自然景物拟人化。造园匠师以诗人的心理、画家的眼光看待自然,以抒情写意的手法描绘山水的丰富变化与细腻之处。这种情景结合的园林文化,既强调了自然景观的物质意义,又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有助于营造完整的空间效果,并突出园林景观的主题。
  虽然古人对自然文化的认识有其历史局限性,而且常常是表面的并肤浅的,但是自然文化始终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主体,园林文化中最突出的还是对自然的认识与表现。因此,现代风景园林师应发扬尊重自然的园林传统,并加深对自然的功能、机制和肌理的认识,将反映自然景观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作为对文化的理解,突出风景园林设计的自然文化内涵。
  2.3自然要素构成多变的景观
  中国传统园林以建筑空间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以自然景观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心理需要往往又优于物质上的享受。传统园林以山石、水体、植被等自然材料为元素,以构成山峦、峡谷、洞穴、湖泊、溪流、山林等自然空间为造园要素,结合光影、风雨、山岚、晨雾等自然现象,营造清风明月、树影扶摇、山涧林泉、烟雨迷蒙等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景观。
  因此,中国当前的景观设计首先要抛弃以建筑、雕塑、小品等人工景物为主体的设计方法,并加深对自然的认识与理解,充分利用水土、地形、植物等自然元素,着重展现自然景观丰富多变的魅力。并借助风景园林作品,提高公众对自然的兴趣,激发公众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从而喜爱自然,并保护自然的巨大热情。
  2.4利用自然营造宜人的环境
  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是人们享受园林乐趣的前提。中国传统园林不仅追求自然山水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而且也充分利用光影、气流、温湿度等气候因子,或营造舒适宜人的环境空间,或烘托景观主题的空间气氛。如强调西北叠山、东南理水的风水原则,实则为了达到既能阻挡冬季西北风,又使夏季东南风更加凉爽的目的;挖湖堆山既有利于排水以利植物生长,又可在山丘之巅享受微风拂面带来的清爽。扬州个园的“冬山”景区利用墙洞导入气流,产生北风呼啸的效果,烘托了积雪石营造的冬景气氛。
  相反,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片面强调了人工景物的视觉冲击力,并将景观的丰富性理解为大量堆砌人工景物,造成应接不暇的游览感受,实际上忽视了景观设计的本质特征。设计师一方面高喊“以人为本”的口号,另一方面又忽视人体舒适性的基本需求,形成中看不中用的景观。因此,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应将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或适宜动植物栖息的生态环境为要旨,将景观的精神性与物质性融为一体。这是评价景观设计作品优劣的基本准则。
  3.回归自然文化的风景园林艺术
  当今,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不断高涨的环境下,自然文化日趋成为国际风景园林文化内涵的主题。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一味地追求人工景观的文化性和艺术性的做法,不仅造成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也愈来愈远离国际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终将为国际社会所不齿。因此,以丰富的自然景观作为设计的主体,阐释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刻认识,借以达到保护与利用自然的目的,才是中国风景园林正确的发展方向。为此,设计师首先应对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概念有着明确的认识。
  3.1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概念
  所谓自然景观,是指地表自然现象的复合体。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与动物界有机组成的自然地理和生态能力共同形成的领土片断。而文化景观则是地表人文现象的复合体。指人类为某种实践的需要,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所创造的景观,如绿洲、种植园、居民点、城市等。在人类经常影响下,文化景观的发展,既制约于自然规律,更决定于不同社会制度下人类对自然利用改造的程度和方式。《辞海》(1999年版)
由此可见,自然景观着重体现了景观形成的自然机理,而文化景观强调的是人类利用自然的方式。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文化景观,都是以自然为基础。就像沙里宁说的那样:在自然王国里表达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要求。
  3.2体现自然文化的景观整治
  体现自然文化的景观整治包括两种主要类型,一是针对自然敏感区的景观整治,应以保护自然,或利用生态能力促进自然复兴为整治重点,要求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避免自然景观的人工化,并形成具有自然活力的空间;其次是针对非自然敏感区域的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要素营造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景观类型,既能降低建设与养护管理费用,又能培养公众热爱自然的情操,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思想。
  针对自然敏感区域的景观整治,应采取科学的分类与识别方法,对场地的自然状况做出深入细致的分析、评价,并运用成熟的经验、适宜的材料和技术去探寻并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演进的能力,实现景观整治的再自然化目标。
  有必要加以说明的是,景观设计的再自然化,有别于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景观的自然化是要求在原始的自然与人工营建的“自然”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使营建的“自然”真正具有自然的功能与属性。因此,景观的再自然化不仅要具有自然景观的外在形式,而且要符合自然景观的演变规律,具有自然更新的能力。
  即便是针对非自然敏感地的风景园林设计,也不应将自然看作是原材料,利用一些自然要素来点缀人工化的设计。那种利用人工手段去改变自然属性,并以人力去抵抗自然力的影响,从而避免人工景观的自然化的做法,实际上反映了人类要征服自然的陈旧观念。风景园林设计应以场地的地域性景观特征为目标,使设计融入周围的大环境之中。正如每一片土地都是一个自然的领土片断那样,每一个风景园林作品也应该是地域性景观的一个片断,并组合成地域性景观整体。
  以自然景观为主体,以文化景观为内涵,突出景观地域性的风景园林艺术应采取以下设计步骤。
  3.2.1把握景观的地域性特征
  风景园林设计之初,首先应研究并把握设计场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地域性特征。也就是说,既要认识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动植物组成的自然地理景观特征以及内在的自然生态能力,也要研究前人利用自然的方式以及所创造的景观类型,历史园林、农林生产、水利技术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以此为基础设计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类型,才能真正经受得起自然力与时间的考验。这不仅是风景园林作品取得成功的捷径,也是继承园林传统的具体表现。
  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调整场地原有的景观类型,使其与领土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类型相协调。场地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丰富的资源。作为风景园林师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具备认识场地、理解场地、明了场地演变方向的能力,并充分利用场地的景观资源,发掘出场地的最大潜能。如此才能够以最少的投入,营造出融入地域性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作品。
  3.2.2 认知景观的指示性要素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文化景观,都是通过各种景观要素表现出来。要素与景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特定的要素反映出特定的景观类型。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实际上就是利用适宜的景观要素,营造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景观类型。
  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要素是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的主体,各种景观要素的外在形式与景观类型的内在联系,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地形、水系、植物、铺地等要素,不仅要注重其视觉效果,而且要具有表现自然文化的内在含义。
植物是风景园林最重要的设计元素,既有各种物质功能和生态作用,也是自然能力和景观类型最典型的指示性元素。因此,营造具有指示性作用的植物景观,不仅是突出园林设计中自然文化的要求,而且是反映园林设计复杂性和独特性之所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营造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体现当地自然特征的植物景观类型。甚至可以说,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实质,就是为植物的自然生长演替提供最适宜的条件。
  3.2.3构建景观的自然化空间
  在充分认知场地的自然条件和设计潜质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性景观类型的特征,风景园林师应能提炼出主要的设计元素,以此构成景观的空间结构。我们应该认识到,空间是城市、建筑、风景园林等设计领域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应将空间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主体,而景观实体只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后句话的意思是实体(即有)之所以给人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间(即无)起着重要的配合作用。
  鉴于风景园林以自然为主体的文化属性,风景园林师应更加注重自然要素的作用,充分利用自然要素构成适宜的、自然化的景观空间。建筑师主要以墙体构成建筑空间,而风景园林师应善于利用地形、树木等营造丰富多变的自然化空间。那些只注重建筑、雕塑、喷泉、小品等实体景观而忽视其产生的空间特性的景观设计,不仅整体景观无法协调,而且造成杂乱与闭塞之感,同时带来高昂的建设与管理成本,远离了景观设计的本意。遗憾的是这类作品在中国大行其道,导致全国各地景观设计日趋雷同。
  3.2.4以人为本的园林设计观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无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南,各行各业都应将“以人为本”作为行动纲领。然而,“以人为本”的园林设计观,既不能理解为大造人工化的园林景观,也不能将人为的设计观念强加在自然之上,更不能为了满足一时的喜好而破坏自然环境。
相反,“以人为本”的风景园林设计原则,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使人类能够永久地得到自然的庇护。为此,应加深对自然的理解与认识,了解自然的发展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营造满足人类审美需求的园林景观。风景园林艺术展示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的价值,在于帮助人们更多地理解自然,以便更好地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景观整治的意义,在于掌握人类合理利用自然的程度与方式,在促进自然健康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
  应该认识到,顺应自然能力的景观设计,不仅能够避免自然环境因被过度干扰而遭到破坏,而且能为人们提供更加优美的游憩空间,同时还能够节约大量的建设和维护费用,最终更加有利于人的自身利益。因此,唯有回归自然文化的风景园林设计,才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真正体现。
  在我们的风景园林艺术实践中,始终在尝试将上述设计观点付诸实施。从1999年兴建的广西南宁南湖广场设计,到目前仍在实施的山东日照银河公园改建工程,都可以看出我们在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景观资源,营造融入地域性景观的风景园林作品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尽管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我们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坚信在朝着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正确方向迈进。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