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是深圳城市发展的基因。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制造商华为、全球最大互联网公司之一的腾讯、全球第三大特种计算机研发制造厂商研祥……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公司在深圳发展壮大。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7901亿元,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深圳以全国万分之二的国土面积、不到千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全国近5%和全省31%的收入份额。深圳为何能保持如此高质量且可持续的创新发展? 一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充分发挥市场活力。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目前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充分发挥市场活力的关键在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一方面,政府加强创新体系顶层设计,优化创新环境。2008年以来,深圳先后制定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率先发布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规划等系列政策,从财政金融支持、人才支撑、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服务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形成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链,为城市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让企业自主决定具体的经营活动、商业模式、技术方向、产业方向、未来布局等。历经多年发展,深圳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机构、90%的科研投入和90%的专利产出均来自企业,实现了研发、生产和市场间的有效对接,成为独具深圳特色的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是突出人才支撑作用,大力构筑创新人才高地。人才是发展的先决条件。近年来,深圳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通过落实国家“千人计划”和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设立“千人计划”创业园,举办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制定出台高层次专业人才“1+6”文件、人才安居工程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吹响了深圳从“创新城”向“人才城”迈进的号角。近5年来,深圳累计引进省“珠江人才计划”团队31个、“孔雀计划”创新团队76个、“千人计划”人才208名、海归人才7万多人。 同时,深圳还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开放式跨越发展,面向全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2016年,深圳正式发布首个针对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文件《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如今,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获批成立,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10所特色学院建设加快,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名校合作共建深圳校区,深圳技术大学、中德先进制造技师学院启动筹建。到2020年,深圳高校将达到18所左右,在校生达到20万人。 三是各方协同发展,打造可持续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深圳当下的创新,早已不仅仅是科技的创新,而是将科技、产业、管理、商业模式和金融等多方面的创新有机结合,形成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协同,对内可循环、可持续,对外形成强大创新资源聚集效应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近年来,深圳在移动互联、云计算、北斗卫星导航等领域建立了45个产学研资联盟、16个专利联盟和147个技术服务平台,推动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同时通过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创新。目前深圳市VC/PE机构近5万家、注册资本约3万亿元,总规模2000亿元的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落户深圳。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达346家,全年金融机构向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2886亿元,增长51.8%。(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阳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