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化”助力青岛国际化城市建设
时间:2016-10-31 12:46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汪志民
|
|
编者按 在10月31日“世界城市日”即将到来之际,10月22日,由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岛国际关系学会承办的青岛社科论坛——青岛国际化城市建设论坛在府新大厦举行。本次论坛是青岛市社科联2016年度重点学术活动,近50名国内外权威专家汇聚一堂,从青岛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文化产业、城市规划、国际传播、法治建设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论坛召开后,本市媒体第一时间给予报道,受到光明网、中国网、搜狐网、中国发展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门户网站的关注。现将有关专家发言摘要刊发。
对外传播好青岛城市形象需要从六个方面努力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传播战略研究室副主任 孙敬鑫
近年来,随着青岛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青岛的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从国内外开展的各种调查和排行中,我们总能看到青岛名列前茅。当然也要看到,城市本身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为更好地传播青岛形象,首先要确定目标国家和目标受众。将精英群体和青年群体作为目标受众,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交流沟通工作,争取凝聚一批、吸引一批、影响一批。其次要用好社交媒体平台。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从传统媒体时代进入全媒体时代,基于“社交”的Web2.0和基于 “人工智能”的Web3.0开始流行。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越来越应该成为我们传播青岛形象的重要渠道选择。第三要借助大型节庆活动和重要赛事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和传播城市品牌形象,是很多国际城市的共同选择。第四要借助形象宣传片可视化、冲击性强、覆盖面广、适合新媒体传播等特点,与国际知名纪录片公司或国际公关公司合作,提升宣传片的国际色彩和专业水准。第五要组建好专家、企业家、媒体人、普通市民四支队伍,讲好青岛故事。第六要加强城市形象传播工作的效果评估。
加强文化外交,提升青岛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倪建平
文化外交是指 “不同的国家和民众为促进相互理解而进行的思想、信息、艺术以及其他文化方面的交流”,它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愈加发达的今天,文化外交构成了一切经济外交活动的巨大背景。
坚持对外开放,不断营造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生态是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展的最大优势与特色。上海的经验也证明,没有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带来的社会机制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没有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及融合的文化生态,就不会有近悦远来的精诚合作。形形色色的文化载体能够兼收并蓄各国的先进文化,多元文化共融的文化生态有助于增强青岛聚集全球各种文化资源的能力,为青岛的文化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要高度重视文化外交对国际化城市经济创新的推动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在克服传统产业的瓶颈、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经济的创新与增长活力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与产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也为国际化城市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迪士尼、东方梦工厂等世界级研发中心和重大项目以及上海的其它城市文化品牌,不仅拓展了上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空间,也使上海集聚了外向型文化创意企业,展示了上海全球创意城市的国际形象。
城市加强文化外交,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相互的文化需求、创新文化产品、推进文化传播,进而促进民心相通。城市国际化的提升也必须通过对外文化传播来建构自身在国际社会强有力的文化认同。成功的文化外交还要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文化交流活动来引领经济外交活动的进展。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相继出台了支持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配套性政策文件,有力助推了青岛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理由相信,作为交汇东西方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城市,青岛通过进一步发挥文化外交在中美、中英地方经贸合作重点城市双向开放中的作用,深化与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为增进青岛的对外友好交往谱写更加美妙动人的篇章。
发挥文化多元共生优势提升青岛独特城市品质
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广民
青岛是海陆文明的集散场,齐鲁文化的共生地,鲁秉周礼兴儒学,为大陆文化之根本;齐开海产兴贾商,乃海洋文化之滥觞。中原农业文明的质朴、沿海商业文明的精明,在这里有机交融,共存互长。青岛是东西方文明的对冲港,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弘道场。这里既有中华传统的崂山道教、湛山寺佛教和法显大师等东方文化靓丽的符号,又有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西方文化浓厚的印迹。青岛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特点十分明显。
因此在国际化城市建设时,应注重发挥青岛文化多元共生的优势,提升青岛独特的城市品质。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海陆统筹、内外兼顾的特点,在经济的国际化中,深度参与全球合作。要充分利用青岛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自然条件和东西方文化并存、传统现代文化交融的人文环境,提升青岛旅游的品质和国际影响力。要围绕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优化人才环境,吸引国际、国内优秀人才到青岛创新创业;要充分利用文化要素,全面提高城市软实力,通过文化强市打造人文城市,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对外交往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青岛大学青岛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孙百才
从 “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化”这四个概念来看,“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城市发展层面的,而“宜居”和“幸福”是生活层面的。“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理念的提出,既“注重物”又“注重人”,既有“功能定位”又有“人文定位”,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落脚到人的发展,指向人民的幸福,体现了青岛市委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推进教育现代化,既可以直接带来人民幸福感的提高,又可以通过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民的幸福指数。
教育是提高个人幸福感不可或缺的因素。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增加各级各类教育的供给,保障人民的受教育机会,可以直接提高居民的家庭福利水平,带来直接幸福程度的提高。从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角度分析,教育是内生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推进教育现代化可以为青岛的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同时,教育可以扩大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份额,是改善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教育还可以通过提高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促进文化建设,建设善治的政府,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增强市民的文化包容性来间接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不仅要重视物力资本的硬件建设,更要重视教育等人力资本的软实力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一要看人民受教育的权利能否得到基本保障;二要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能否基本建成;三要看教育投入能否支撑教育现代化;四要看教育系统自身的产出能力和贡献;五要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建设国际化城市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副教授 李光全
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是深远、广泛的,促使国际社会深刻反思过度追求财富所带来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和区域发展失衡、社会分配两极分化等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数城市的发展理念出现根本性转变,幸福、低碳、智慧、宜居等理念,成为近年来全球城市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生活性、宜居性,包容性、公平性,便捷性、联通性,安全性、适应性,创新性、智力性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目标。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和国民经济的主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国际城市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标杆,而且对带动区域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引领作用。随着我国越来越主动地参与和主导国际合作与竞争,那些在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具有引领作用的开放高地必将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城市,中国也需要这样的国际城市成为连接国际市场、融入世界经济的枢纽节点,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努力争取在中国的国际城市网络中成为重要节点,不仅关系沿海开放城市能否在新常态下保持竞争优势,也关系我国的全方位开放格局能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周建高
城市只有宜居才能国际化。无论中外,居住和交通都是影响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一般认为人口太多、汽车太多而道路不足是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城市交通是否拥堵与城市人口、汽车的总量关系不大,而在于城市空间结构是否合理。
拥堵、拥挤,本质上是一定空间内交通者过多即密度过大。居住密度是影响城市交通的根本因素。
当代中国城市的居住方式,几乎全部是集合住宅,邻居间的空间被压缩到极限以致共用墙壁、楼梯,居住区内建筑容积率用到了技术标准的上限,甚至超过标准。出于节约土地、资源和环保的考虑,我国多数人主张、支持城市高密度集约式发展。土地所有者代表、不动产开发商都乐于从每块土地上获得最大收益,因此都倾向于高强度开发。从单个地块、某个街道的角度看,最高密度的住宅开发可以获得最大的不动产收益。但是因人口过密造成的交通拥堵带来整个城市的利益受损,北京每年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近千亿。青岛的交通拥堵已经很严重,为了城市可持续地发展,借鉴国际经验,缓和乃至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必须降低居住密度。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