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广东“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刚刚过去的五年里,广东的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在经济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却也触碰到了爆发式增长后的“天花板”——交通拥堵、垃圾围城,以及那些无处安放最终夺去多条人命的余泥渣土。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城市的管理如何才能跟上它发展的步伐? 而在经济尚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同样存在着这种发展与管理的博弈——“金山银山”来了“绿水青山”怎么办?外来人口带来的治安隐患如何解决?从发展向发达的过渡城市规划如何才能合理?我们不禁思考,一个城市的管理如何能不拖发展的后腿而是助力发展的协调? 身处“十三五”开局之年,本报将目光聚焦城市管理。希望今后五年,我们都能生活在一个更好的城市中。 渣土受纳 现状: 9座受纳场无法满足需要 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光明新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被写入了“十二五”的回顾总结部分,省长朱小丹用了“教训极其深刻”来描述这起城市管理滞后引发的典型案例。 在深圳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省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也痛陈:“光明新区‘12·20’事故教训极其深刻。违建是城市发展的最大毒瘤!” 据深圳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的数据显示,深圳市目前年产生建筑废弃物达到3000万立方米,几乎可以填满3个梅林水库。而深圳目前还有多条地铁在建,可以预见还将产生大量的余泥渣土。而深圳仅有的9座受纳场,根本无法满足轨道交通、旧城改造、再加上遍布深圳的地产开发项目所产生的余泥渣土倾倒的需要,这也直接导致偷排乱倒现象猖獗,甚至有再次引发事故隐患。 建筑垃圾、余泥渣土处理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必然会面临的挑战。余泥渣土受纳场不足的现状,也一直是深圳非常头痛的问题。跟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个一线城市相比,深圳的面积最小,土地资源稀缺。但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大量废弃的土料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堆放地。 探索填海区受纳场建设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深圳还会探索填海区受纳场的建设工作。根据《深圳市余泥渣土受纳场专项规划(2011-2020)》,深圳目前拟选址建设5处填海区受纳余泥渣土。不过,落实填海区规划、推进填海区建设工作涉及海洋法等法规条例,国家海洋管理部门要求非常严格,还需做大量测评工作。 违法建筑 现状: 尚存4亿多平方米违建 余泥渣土外,深圳城市管理中还存在不少短板。光明新区“12·20”事故还将公众的关注点引到深圳这座大城市另一个令人咋舌的乱象:巨大的违建体量。 根据早前中央巡视组的通报,深圳有4亿多平方米的违建,主要分布在深圳原特区外。违建存在有其客观和历史因素:城市扩张,房价上涨,违建为大批来深的建设者提供了更加低价的栖息之地。 此番光明新区“12·20”事故中,有超过50名失踪者就是居住在这样的违建中。违建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事故发生,居民几乎无法逃生。 在今年的省人代会分组审议中,已有人大代表关注到了深圳的违建问题。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刘洪一就举了自己学校的实例:“深职院所处的南山西丽片区违建很多,不少学生在校外租房住。”刘洪一说,他到现场去看过,很多房子是当地村民盖的违建房,表面上质量还不错,但是消防等各个方面没有经过验收,存有隐患。他呼吁,政府加大对这些片区查违的力度。 启动“史上最严”查违 去年年底以来,深圳启动了“史上最严”查违行动。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严查严控违法建设的决定》、《深圳市关于全面疏导从源头遏制违法建设的若干措施》、《深圳市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工作共同责任考核办法》。这几个被称为“1+2”的文件“剑指”违建,焦点则是对区党政主要领导进行最严格的考核。各区因“月均新增违法建筑面积”这一指标不达标导致考核不合格的,党政主要领导停职检查,分管领导责令辞职,履职不到位的规划土地监察部门领导免职,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目前,各区查违正有序推进中。 河流污染 现状: 茅洲河水质曾全省垫底 与深圳人一直引以为傲的蓝天白云不同的是,深圳的一些河涌却“臭名昭著”。这同时暴露了深圳城市管理的另一块短板。以茅洲河为例,茅洲河为深圳市第一大河,近些年,茅洲河的水质问题不容乐观。在广东省环保厅定期公布的广东重点河流水质状况中,茅洲河曾连续多个季度垫底,成了珠三角污染最严重的河流。观澜河、深圳河的污染情况也不容乐观。此外,在广东有近岸海水监测的10个省内城市中,深圳也曾名列最差,为海水水质评价标准中最差的劣四类。 为何深圳河流污染如此严重?究其原因,既有深圳河流自身特点的原因,也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据了解,径流小是深圳河流的先天硬伤。深圳市河流多,但基本上都是小河。深圳同时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所以深圳兴建水库。水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深圳用水紧张的局面,但却导致中下游的径流更小。径流小,河流的自净能力就弱。 另一方面,深圳高强度开发建设紧逼城市水环境正常承载力极限。深圳开发建设强度大,人口高度密集、产业高速发展,工业企业污染多。与许多城市一样,在城市建设早期,总体规划和水务规划不足,从而导致“人水争地”现象愈演愈烈。 展开近百项治水工作 深圳市委也意识到了城市发展的“短板”所在,将2016年确定为“城市管理治理年”。查违、治水等成为深圳今年的几大主题工作。据了解,今年深圳将推进沙井、松岗污水处理厂二期等20项治污工程,加快茅洲河中上游、茅洲河界河、上寮河等32项河道综合整治,开展塘下涌排涝工程等46项内涝整治工程。 代表建言 城市管理尚需法律保障 省人大代表杨绍武:新闻里也经常看到,企业一旦被拍到偷排,态度非常好,积极交罚款。但这种处罚力度太小,不足以形成惩戒。醉驾入刑前,醉驾很多,但醉驾一旦入刑,醉驾便少了很多,这种做法可以借鉴。经济上的处罚,五万十万,达不到效果。如果罚款高达百万、累犯要承担刑责,这就让偷排者不敢排、不愿排,而是愿意把钱花在环保设备上。
省人大代表张丽杰:希望可以加强城市管理方面的立法,使得管理“有章可循”。在执法方面,各部门要严格执法、明确责任,这样立法才能落到实处。具体可以借鉴香港、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建立了一整套严格、具体、周密、切合实际、操作性强、没有回旋余地的法律体系,可谓是“管得严”。这套体系一是立法严明、严密,二是执法严实、严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