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组织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联合在珠海市举办第十七期市长(书记)城建专题研究班,主题是:城市建设改革与发展。邀请了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和行业主管领导讲授了海上丝路文化遗产的再运用、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方案解读、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创建生态水环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实践要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路径选择与分析、政策性银行在城市建设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作用、PPP项目策划与实施、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现代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方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等十个专题课程。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认为研究班已逐步成为我省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品牌。 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城乡建设要活用海上丝路文化遗产 许瑞生以澳门、香港、广州等生动案例阐述了海上丝路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再运用的意义作用、海上丝路文化遗产基本情况。许瑞生指出,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再运用,是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发挥我省海上丝绸之路遗产大省作用的重要路径,是推动我省文化强省建设的有力支撑,将进一步推进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他说,我省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千年海上丝绸之路在广东留下了众多商业、手工业和文化遗产,商贸名镇、手工业基地、商埠、港口等星罗棋布,其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具有起始年代早、时代跨度大、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保存较好等特点,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大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活化运用,助推沿线地区以及全省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要充分保护和活化利用河网水系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整合水岸生态资源,以珠三角丰富密集的河网水系为框架和纽带,通过梳理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存、特色村落和滨水生态环境等,将城乡休闲旅游、地域文化复兴和河道生态整治有机整合起来,激活历史文化遗址的独特魅力,带动历史文化资源和乡村地区的文化复兴和功能再造。 杜挺讲解了目前国家和我省对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相关的政策要求,我省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的现状与差距、粤东西北地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推进的模式,现有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技术和实施过程的保障措施等内容。他介绍,省政府决定开展粤东西北地区新一轮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实现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全面规划、全面覆盖、无一漏网”,是为了大力推进粤东西北地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保障粤东西北地区新一轮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省政府会提供一系列的支持措施,包括设立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基金,加大省财政支持力度等。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是一轮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的组织主体,县区人民政府是实施责任主体,各地要高度重视,按时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德国汉诺威水协总监彭赤焰:建设海绵城市创建生态水环境 彭赤焰讲述了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基本理念以及技术措施等内容,并以生动的案例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要点剖析。海绵城市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解作用,有效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建设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总要内,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城镇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城市水系与海绵城市综合规划设计要遵循可持续的雨水管理、优化排水系统、泵站的改造新理念、河流生态自净功能的提高、水系连通和城市开发建设结合、和历史文化的结合、模型模拟等原则,以实现未来的生态城市愿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新一轮土改更关注人的城镇化 郭仁忠回顾了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重点阐述了十八大以来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他表示,新一轮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更多地关注农村,关注人的城镇化。他建议,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体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往土地制度的改革支撑了过去30多年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谭志国:PPP并非万能良药要注意实用 谭志国讲解了PPP政策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实施流程以及各阶段的关键点,具体对汕头污水PPP等项目案例进行了分析。PPP模式是政策推动以及客观需求下的必然选择,PPP项目具有多头管理带来的政策风险、公益属性带来的经营风险、长期合作带来的违约风险。PPP并非万能良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要注意实用性。PPP模式非常多元丰富,不能简单套用指南的模式或结构、合同。PPP是三赢的,政府、投资人、民众,投资人没有收益是不会做的。各级政府选择PPP,要特别注意公益性的保障、运营期的监管。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兵:历史文化保护是对未来最好投资 张兵阐述了我国历史文化保护的基本框架,详细分析了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案例。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尽力保全一方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保护名城名镇名村,不是保存古董,而是要求更优越的发展,要培育长久的经济活力、社会活力、文化活力。在中国当今,实际的保护工作越来越超越保护技术本身,一方面要认真学习一些保护方面的知识,了解其专业技术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本地的历史文化,从中发掘有启发性的东西,面向未来来整体创造。 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卢恩健:银政合作推动城建改革发展 卢恩健从国家“7+6+3+1”政策、新型城镇化两大投资领域和棚改、水利、城市交通轨道、地下综合管廊、节能环保、海绵城市、文化旅游、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等八大重点行业解读国家和广东省有关城市建设发展宏观政策,讲解了政府购买服务模式、PPP模式、特许经营模式、EPC模式、其他等政府投资类和社会资本投资类的投融资模式,介绍了国开行权益类、债务类、兼具权益及债务性质的主要金融服务产品和中长期项目融资要求,提出要进一步有力地促进我省银政合作,推动城市建设改革与发展。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以全面小康倒逼生态文明建设 吴舜泽讲解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说,要以绿色发展为统领理念,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构建节约环保的国民经济体系;优化布局,严守生态红线,实施环境分级管控,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空间基础;控制资源能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综合防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三大行动计划,实施区域差异化管理,提高治理精准性和针对性,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倒逼补齐生态环境突出短板,实施信息公开与社会共治,让社会公众感受环境治理成效;实施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司法,严格责任追究,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约束倒逼与激励引导并重,实现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经典案例 珠海 2030年基本建成国际宜居城市
珠海市以建设国际宜居城市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目标,出台《中共珠海市委、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决定》,提出应围绕“国际珠海”、“活力珠海”“生态珠海”、“美丽珠海”、“智慧珠海”和“幸福珠海”建设,分“三步走”战略,到2030年左右基本建成国际宜居城市。通过推行“构建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塑造望山见水美丽珠海、建设优美和谐幸福村居、建设生态友好海绵城市、打造高效便捷绿色交通”五大任务,实现从粗放增长到生态宜居、从千城一面到魅力特色、从城市优先到城乡互补、从高冲击到低冲击、从高能高碳到低碳绿色的五个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