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芜湖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受传统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经济发展及地理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近现代开始,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芜湖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从自由发展走向有目标的规划引导,并体现出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 一、芜湖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的演变 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始终都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空间形态同样也经历了一系列阶段的演化过程,最主要体现在空间扩展方面。综观芜湖市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发展过程大致如下: 在芜湖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两处城址:鸠兹古城和鸡毛山新城。 早期的芜湖城(原始聚落),始见于春秋时代的后期,当时名为“鸠兹”,出自《左传》:“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今当涂横山)。”最早的芜湖城就是在古鸠兹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鸠兹位于今芜湖城东42里处,当地群众称为“楚王城”,古城建址在水阳江南岸一带的侵蚀残丘上,由此往西北,地势低平,直达长江岸边,此段水阳江在古代乃是古中江上的重要一段,对于当时江南“舟楫世界”的吴越来说,它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这时期城市发展依托的是内陆小河的运输。此时的城市规模很小,城市的形态结构是“团块状”;地域结构模式是“同心圆模式”。 三国时代的吴黄武初年,由于战争的需要,加之青弋江流域得到开发,芜湖县治由鸠兹故城迁移到青弋江口,也就是现在的鸡毛山一带的高地上,此时依托的是大河入江运输。 不过必须说明的是,芜湖自三国时代迁至鸡毛山一带至明代,城市规模很小,此段时间内,虽然有宋代和明代两次筑城,但是城市呈现的形态结构仍然是单一而紧凑的“团块状”;地域结构模式是“同心圆模式”。 明代修筑城垣以后,芜湖虽然几经战乱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区以明城为基础,不断向外扩张。明清两代,芜湖城商业和手工业不断繁荣的程度与日俱增。 “芜湖附河距麓,舟车之多,货殖之富,殆与州郡埒 。今城中外,市廛鳞次,百物翔集,文彩布帛鱼盐襁至而辐辏,市声若潮,至夕不休。”这时期城区不断扩大,从鸡毛山沿青弋江向入江的两江交汇处延伸,即芜湖老城的“十里长街”两侧一带。城市的形态结构处于明显的“条带状”形态。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航运公司修筑江岸码头,为帝国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打开了道路。帝国主义侵入芜湖后,开始设立租界,把西门外南起陶沟,北至弋矶山麓,东自普潼山脚,西至大江边这一范围内划定为租界区。帝国主义在江岸和租界区内大修码头、仓库、楼房、车站、俱乐部等。原来的“荒江断岸”一跃而变成“楼台森列、洋行林立”,使芜湖由原来在青弋江两岸一跃而伸向西北,直临长江,成为一座真正的“江城”。这时期芜湖的城市外部空间是以跳跃式生长的。后来,米市的兴起,官僚资本、民族资本的发展,填补了老城区与外国租界之间的空地。芜湖的地域结构模式变成以老城区为中心沿青弋江向长江发展的“扇形模式”。 1949年建国以后,芜湖城市旧的职能被新的职能所替代,盛极一时的米市基本消亡,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布局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芜湖铁路交通日趋重要,并成为一个铁路枢纽,城市发展开始与铁路趋近,从长江岸边向东发展。上世纪50年代伴随着城市向北、向东伸展轴的延伸,轴间填充开始出现。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江桥、袁泽桥相继建成后,城市向南发展迅速,城市向北、东、南三方向伸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1978年新的城市规划谋划了芜湖对外经济联系方向,确定了在城市东北部建立铁路编组站。在此城市规划引导下,城市向东北方向发展,并进行轴向填充。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轴向扩展与内向填充的双重作用下,城市呈蔓延式向外扩张。1993年芜湖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引导芜湖市继续向北部发展。为了均衡城市空间布局,1998年芜湖市决定在青弋江以南的城郊地区建设奥体中心、高教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国际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芜湖市向南发展的速度加快。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芜湖城市的发展在城东、三山、江北出现了新的次核心。根据《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的规划,未来的芜湖市是“龙湖为心,两江三城”。“龙湖为心”是以龙湖生态环境敏感区为自然本底,构筑城市生态绿核,同时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储备区域;“两江三城”是以长江、青弋江 - 漳河为轴线,形成“江南新城、龙湖新城和江北新城”三大主城区,实现两岸,共同繁荣。按照此规划,芜湖市经过东扩、南进、跨江发展后,未来的城市形态结构将又是“团块状”,不过此团块已非彼团块(古代)所能比拟的。 芜湖城市功能的变迁,在三国以前的鸠兹故地是古邑和古渡口;三国以后,迁址鸡毛山后的主要作用是军城;宋以后,芜湖已成为商业、手工业中心;清和民国时期,芜湖已成为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现代芜湖已成为安徽省“双核”城市之一。 二、芜湖城镇变迁原由 在芜湖市的历史发展中,芜湖的城址出现了变迁、城市功能结构发生变迁、城市形态布局发生变迁。影响芜湖城镇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因素。其中水源、地形、土地等自然因素在芜湖城镇起源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变化则是导致后来城址变化的重要因素,最终在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下,决定了城镇的性质、等级和结构。芜湖市从古鸠兹迁移至鸡毛山一带,又沿青弋江发展,继而转向沿长江综合发展。芜湖的城镇发展史是由小河到大河,由大河到达江在面向海洋的发展过程,呈现明显的规律性。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自然条件因素: 自然环境是起决定作用的首要因素。水孕育了人类,人类则伴水而居。人类从原始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到农耕文明的古村落选址,或依山傍水,或枕山临流,亦或背山跨水,再或沿河集居,这都离不开一个“水”字。古人择居的缘由自然有赖于“取水之利,用水之便和亲水之捷”。芜湖的原始居民选择江河旁的二级台地作为住所,因为当时的一级台地很潮湿,而且有洪水泛滥之灾,不适宜人类居住,只能作种植水稻之用。荆山附近的蒋公山一带的河旁二级台地,正是原始人们理想的住地。到了春秋时期在古丹阳湖南岸的水阳江南岸高地上出现了鸠兹古邑。三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孙吴将芜湖城迁移至靠近青弋江边的今市区鸡毛山一带。芜湖城迁移至鸡毛山一带,是因为鸡毛山一带是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附近面积最大的一块高地,它与附近的张家山、高城坂及神山相连,高地面积大,地形平坦,适宜建城。另外,鸡毛山一带早就有居民点的存在。今天在此范围内发现了汉代墓葬,就是很好的证明。当时的鸡毛山以西,至青弋江口一带还是一片河漫滩地,长时期为水面所覆盖,只是在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滩地。在这片河漫滩上,还保留鬃岗和岗间洼地,洼地往往积水成为湖。三国时期的鸡毛山以西地区则是一片湖泊沼泽地,仅有范罗山等面积不大的高地露出湖面,不具备建城的条件。 2、交通诱导因素: 交通因素对芜湖城市空间结构变迁的影响比较明显。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形成不同的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在以水运为主的交通时代,江海河流是主要的交通运输线,城市依水而生。芜湖从水阳江畔的古鸠兹到青弋江口再沿长江发展,是一个从小河到大河再到大江的发展过程,这是随着水上交通工具的发展而发展的。运输技术的发展,使得水运退居次要地位,陆路运输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解放后,铁路运输的发展促使城市从长江岸边向东发展。芜湖的空间形态早期的团块状,后青弋江航运而变成“条带状”形态,再由长江航运变成“扇形模式”。而今,区划调整、综合交通的发展与运用,芜湖将再现庞大的“团块状”。 3、经济发展因素: 芜湖市在形成与发展的初期,城市功能比较单一,主要为军事功能,城市的发展非常缓慢。至清代,芜湖市的军事功能已不再突出,表现出生产性功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商业、手工业异常繁荣,城区沿青弋江轴向扩展。开埠通商后,外国资本的涌入,促使城区沿长江进一步扩大。解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功能得以完善,城区的扩展速度比以往大大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区的快速扩展。建成区从1991年的29.4平方千米扩展到2010年的135平方千米;2011年8月,国务院批准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芜湖城市再次飞跃发展,城市规划区确定为1413.37平方千米,到2030年,芜湖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将达28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280平方千米。 4、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政府通过制定总体规划,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的手段对城市空间的布局进行管理与调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城区渐渐难以适应城市空间扩容,政府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为“东扩、南进、北拓”,东扩是以城市商务文化中心为核心的城市中心扩展区域,以芜湖经济开发区东区、芜湖鸠江开发区三期为主体的城东组团;南进包括以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扩地区、市职教园、城南商业中心的城南组团以及三山新城区、绿色食品、临港工业园为主的三山组团;北拓则主要是推动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工业区、北部工业区、东部工业区及北部居住、商贸区的开发建设。随着安徽省行政区划的调整,无为县及沈巷镇划归芜湖,根据《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的规划,未来的芜湖市是“龙湖为心,两江三城”(“两江三城”是以长江、青弋江- 漳河为轴线,形成“江南新城、龙湖新城和江北新城”三大主城区,实现两岸共同繁荣),打造融“山、水城”于一体的城市风貌,成为长江流域具有很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城市。 王金保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