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夜幕降临,筷子路上一片安静,只有少许的汽车穿行而过。/佛山日报记者王伟楠摄
佛山日报讯 记者邱乐昀报道:“佛山老城区就剩这么一块宝地了,规划要慎之又慎!”昨日下午,佛山城市中轴线老城区段若干地块概念规划召开文化界代表意见征询会,多位佛山本土文博专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此前,禅城区向社会公布了此规划并向市民征询意见,规划范围东至永安路,南至莲花路,西至松风路,北至南堤路,将按照“一轴四区”的结构(详见《佛山日报》10月18日A01版),恢复该片区原有的汾江风貌和会馆文化,并规划特色休闲街区和商业配套区。 “这个规划概念上是可以的,但成败的关键在细节!”作为广东省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委员,文博专家梁诗裕一开口就向设计单位“敲警钟”。他表示,历史文化建筑是不可再生资源,改造的时候具体到每个建筑怎么修,都应该多听取街坊和专家的意见,避免切断文化的肌理。 佛山市文联原主席、佛山民俗专家任流则表示,汾江河承载了当年佛山商业繁荣的历史,从“汾流古渡”的繁荣,才渐渐有了佛山名镇。而许多“成行成市”的历史风貌世代自发形成,所以恢复的时候不能空有建筑外貌,而应该活化资源,使其“有生命,有血脉”。 “汾流古渡的码头是非常值得恢复的古貌”,这是多位文博专家都十分认同的观点。民俗专家余婉韶就提出,那里过去有艇仔粥喝、有女伶在船上唱歌,还有水上关帝庙,“要是把这些都恢复起来,肯定会有非常多人去!” 余婉韶同时建议,在改造老城区部分时,也要尊重原住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特征,如筷子路以前有很多卖牛角、烟袋的店铺,锦华路则是繁荣的手工业区。“把以前有特色的产品、现在的创意商品等都放进去,和人们息息相关,老百姓常回去买东西喝喝茶,搞起来才会旺!”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