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人”的和谐是城市化中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崇福,地处美丽富饶的杭嘉湖平原腹地、临杭经济圈接口,区位优势和蓬勃发展的经济使这个面积仅有100平方公里的小城内聚集了15万余人口;崇福,是一座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的江南古镇,这里的居民“老县城情结”与现代文明情怀复杂交织……特殊的区位、资源和历史环境,既给崇福城市化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给崇福“城”与“人”的考题带来不一样挑战。 面对自身特殊环境,崇福在近3年的小城市培育过程中,对“城”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怎样的实践?小城市建设给崇福居民带来了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从“人”的角度出发,探问于城市管理者们,求证于崇福居民,渐渐一幅“城”与“人”的和谐画卷徐徐展开。 提升城市软环境 “老县城情结”在现代文明发展中释放 翻开厚厚的桐乡文明发展史可知,崇福,是一个建镇时间长达千年的古镇,过去叫崇德县,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与桐乡县合并后,改称崇福镇。 桐乡市委常委、崇福镇党委书记徐鸣阳说,受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这里的居民有着深厚的“老县城情结”。 从心态来看,流动着“老县城居民血脉”的现代崇福居民,与一般镇居民相比,对教育、医疗、居住环境等有更高的要求。然而多年来,镇里进一步转型升级的空间却不足,看着桐乡市区以及杭州等周边地区的发展,崇福居民只有“心急”的份儿,一些居民只有把孩子送到桐乡市区就读,生了病也外出就医,甚至高档一点的住房也要跑到市区买……小城市培育试点恰好为崇福进一步转型升级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以小城市培育为契机,崇福不断提升软环境。”徐鸣阳说,近3年来,崇福在居住、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了较快发展,一项项民生项目如火如荼开展。“在交通方面,日前,语溪大道、世纪大道延伸工程等进展顺利,三纵三横道路框架日渐清晰,居民出行更方便;在居住方面,本着‘征地拆迁不为政府只为人民’的理念,崇福创新推出‘拆迁四法’,居民顺利住上了高品质的居民小区;此外,医疗和教育事业也全面发展,比如,目前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正在与上海、杭州的医院开展技术、人才等合作,以便为当地市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与此同时,一批民办名校也在被引进,到异地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局面有望破解。” 从生活习惯看,不少崇福居民保持着“老县城”居民的生活特质,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相异,他们业余生活丰富,工作之余喜欢吹拉弹唱的大有人在。 年近六旬的居民胡金林是一位老崇福居民,喜欢弹唱的他,以前只能在夏日的晚上和左邻右舍偶尔“娱乐”一下。崇福进行小城市试点培育后,为像胡金林这样的崇福居民搭建起一个“释放”平台——语溪公园、镇体艺馆、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也相继开展。“自从崇福开始小城市培育以来,我每年都会参加数场演出,平时也会去文化广场,一群人聚在一起交流交流心得。”胡金林说,有感于崇福小城市培育所带来的变化,他创作了一曲《唱崇福》来表达像他一样的崇福居民们的心声。 延续城市文脉 古镇开发保护实现人城和谐发展 行走于有着2000余年古城历史的崇福大街小巷,延续千余年的历史文脉触目皆是,崇德孔庙、良渚文化古墓群、寂静吕园、横街老街、司马高桥、老屋旧梦……这些历史遗存、文化古迹、民居街巷、商业街区,遍及至整个城镇布局,似乎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古镇跳动千年的脉搏。 如今,小城市的试点培育给这个千年古镇缔造了一个新的华丽梦想——古城旅游业的开发。“古城保护与旅游业的开发同样需要考虑‘城’与‘人’的和谐。”徐鸣阳说,目前,崇福正与中国规划院古镇保护研究所合作编制古镇保护规划,对古镇保护区内古建筑实施保护,古城在叫响旅游品牌的同时,县城风貌日趋协调。最重要的是,在这个科学规划里,“人”既要服从保护开发的需要,“人”同时又是古县城文化内涵保护的重点。 乌黑的瓦片、做旧的墙壁、仿古的窗户,好似让人回到了古时候的江南小镇……以崇德中路等系列改造工程为例,该工程在配合古镇开发的同时,不仅让老崇福居民找到儿时的记忆,更让他们所在的环境得到改善提升。 作为老崇福人,在崇德中路开店的吕老板深有感触:“我的店铺有上下两层,楼下开店,楼上则作仓库之用,可老房总有屋漏的‘通病’,所以仓库利用率一直不高,改造后,不仅店铺屋面翻新了,就连屋漏的问题也一并得以解决。” 来到此地的游客也不禁纷纷赞叹:普通的店铺装得有特色,在梧桐下散散步,看枯藤老树,看小桥流水人家,真正的江南古城感觉。此时此景,在游客眼中,古城中的“人”也成为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从提升城市软环境实现居民“老县城情结”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同频和谐到古城开发保护中延续城市文脉,打造人城和谐,崇福小城市培育在“城”与“人”的考题上,交出了一份与自身特色相宜的漂亮答卷。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