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宜都古城 城镇建设谱新篇

时间:2013-05-16 08:21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杨险峰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讯 图为:宜都魅力新城生机盎然。


  宜都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历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今天的宜都城区,已拓展至 23平方公里,1.5万株成林树木、3座林地公园和25块街头绿地,与宜都亲切相拥,人均拥有公共绿地13.51平方米。
  城镇建设,承载着产业发展;美丽家园,人们安居乐业。
  规划引领 绿色宜都处处景
  2012年,宜都《政府工作报告》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镇建设成效明显、生态环境继续优化来阐述城市建设的成绩。
  被绿色簇拥着,被整洁覆盖着,被蓝天装扮着,是市民的向往。宜都决策者按照自然与人文相宜、传统与现代相兼的原则,大力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重视城市的文脉延续。重点突出文化景观、名人文化和滨江特色,委托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高起点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及各项专项规划、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力求在城市格调、城市档次、城市特色上创新和塑造地方特色。整个宜都市区初步形成了“绿树成荫,城园相融,绿与城市协调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
  去年宜都城乡总体规划纲要通过论证,完成了14个宜居村庄规划编制。投资1.2亿元加快市政工程建设,新增建成区1.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4.8%。
  城乡路改造、小西湖道路工程竣工,五宜大道配套、城东路延伸工程加快推进。宜都城市管理规范有序,率先开通了城区绿化树木电子档案,率先在全省开通“12319”住建服务热线,完善城管质量综合考评体系,城管综合考核名列宜昌县市第一。
  交通建设投资突破1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陆渔一级路建成通车,雅澧线大修工程全面完工。农网改造二期工程加快实施,建成110千伏变电站2座,新增配变容量8.8万千伏安。城区路灯装灯率、亮灯率、主要街道亮化率均达100%。宜都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12.06平方米。
  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采用“BT”模式,先后新建了8.7 万平方米的清江公园、扩建了10万平方米文峰公园、改建了滨江公园等公园绿地和3万平方米城市街道绿地。2012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2.78%、36.04%。
  产业支撑 城镇发展添活力
  城镇化发展进程,与产业发展同样密切相关。多年来,宜都投入大量精力抓村镇建设,用产业支撑发展,迎来了百花齐放景象。
  目前,宜都实施城镇建设项目47个,完成投资6165万元。枝城镇获批全省中心镇,王家畈、松木坪等特色镇建设品位不断提升,潘家湾特色村寨建设保护经验在全省推广。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8.5亿元,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入户工程4000户,改造中低产田9200亩,新建集中安置小区7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98个行政村恢复广播室、89个行政村实现光纤接入,城乡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4.6万户;天然气用户达到1.8万户;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实施陆城、枝城、红花“三镇联动”战略,着力建设城市新区,形成红花套镇枝城镇30公里沿江城镇带。
  结合迁村腾地、项目拆迁、城中村改造、产业培育、环境整治,建设农民新区,引导农民向城镇、向农民新区集聚。宜都市财政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和扶持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集镇建设、宜居村庄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近年来,已建成红春民俗文化村、解放农民公寓、枝城西湖春天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民新区,重点镇、中心村的带动辐射效应不断增强。聂家河镇、潘家湾乡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潘家湾村和周家河村被授予“湖北省宜居村庄”,渔洋溪村被表彰命名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枝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五眼泉乡袁家榜村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鸡头山村被表彰为全省首批生态文明示范村,红花套镇被纳入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红春民俗文化村进入全省旅游名村行列。建成区面积拓展到23平方公里。
  推进城镇化,必须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起来,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产业支撑是城镇化的核心,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就是“空壳”。宜都不断加强产业集聚区载体建设,努力形成资源利用率高、产业集聚度高、产业价值链高的产业空间布局。工业以宜洋一级路为轴,充分发挥沿江综合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型电子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壮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宜昌省域副中心江南经济走廊。农业以示范区为重点,加快优质柑桔、优质粮油、高效茶叶、规模养殖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第三产业以沿江、沿路为重点,建成以陆城、姚家店为中心的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以渔洋河、清江河流域为重点的旅游度假区,以枝城和红花套、高坝洲为节点的生产性物流园区,打造鄂西南现代物流基地和商贸集聚区。近年来,吸引农村人口2.36万人,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
  宜居宜业 打造一流硬环境
  以人为本,打造宜居人居环境,宜都坚持重点突出、堵疏结合的原则,治脏治差治乱与提高市民素质相结合、发挥专业队伍作用与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全方位加强城市管理。
  按照“规划建镇、特色立镇、产业强镇、文明兴镇”的要求,宜都把特色镇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分层次、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小城镇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成为区域性人口集聚中心、产业集聚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结合各镇特点、自然条件、发展趋势及其在市域的地位和作用,选准方向,科学定位,精心培育,做特做优产业,为城镇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以“政府主导、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为工作重点,以中心村为核心,积极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加快农村社会形态向城市社会形态转变;加快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继续抓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积极稳妥地推进迁村并点,促进土地节约和资源共享,力争在“十二五”末以前基本实现“12515”的城乡空间体系,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沿江经济开放开发,沿宜华一级路打造沿长江经济城镇带,沿陆渔一级路打造生态旅游休闲长廊,沿清江、渔洋河和九道河打造以水系为特色的生态农业景观区。加强重点镇建设,激励乡镇冲刺全省百强,加快把沿江中心镇建成现代新型小城镇、山区乡镇建成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镇,形成多点支撑、层级带动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宜都注重优化生态环境,开展节能减排,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3%、27.4%。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9天。生态建设步伐加快,植树造林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荣获湖北省森林城市称号。全面推进棚屋区改造工程,建立了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农民公寓等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住宅小区开发档次明显提升,名都花园、锦绣江南、清江润园、绿洲新城等一批环境宜人、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住宅小区相继推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39.61 平方米。新建了“双城联网”供水工程,城市日供水能力达12万吨,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建设了吴家湾垃圾处理厂,生活垃圾年无害化处理率达85%。增添了一批公用停车场、垃圾中转场等设施,城市配套功能得到增强。公交网络更加完善,市民生活、出行购物更加方便。
  不断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创新城镇管理模式,努力建设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宜都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并制定出台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及规范》等制度,对全市乡容镇貌、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进行明察暗访和现场考核,开展了对“道路拥堵、垃圾围城、广告杂乱、立面破旧、沿街为市、绿化缺失”等六大环境问题的综合整治活动,全市乡容镇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在2012年度城市管理综合考评中位居宜昌县市第一名。城镇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高,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城市绿化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五届位居湖北省“楚天杯”创建县市组前列。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