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成渝城市群不等于成渝经济区

时间:2013-03-05 08:33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邓姣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杨庆育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杨庆育

  记者 邓姣

  摄影 李文

  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获批,现在又提出打造国家级城市群。那么,成渝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有什么不同,未来成渝城市群是什么样子,如何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发改委主任杨庆育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1 为什么成渝经济区规划后,还要搞成渝城市群?

  目前全国的城市群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为什么要提新型城镇化?

  成渝城市群在西部肩负什么样的使命?

  为什么成渝经济区规划后,还要搞成渝城市群?

  杨庆育说,这两者不完全一样。首先,从范围来看,成渝经济区的范围,不包括我们的渝东南地区,而成渝城市群涵盖了整个重庆地区,再加上四川省的11个城市。

  其次,两者的角度也不一样。成渝经济区的规划,是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角度,由中央作出的考虑。而成渝城市群则是从一个大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城市化的角度阐述的。

  2 目前全国的城市群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沿海主要有三大城市群: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形成,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与国家当年的改革开放,来料加工以及大进大出有很大关系,主要是依靠外需拉动。

  但这些城市群在发展中有一些现象,工业化发展速度非常快,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集聚这一趋势。但城镇化的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原因就是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大量农民工滞留在城市,却没有享受城市居民所应该拥有的福利和待遇。

  我们今天谈的城镇化,是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它的基本特征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合一的过程,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过程。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化也必须跟上去。否则,大量钢筋水泥堆积,长此以往,必将出现大量的城市贫民窟。因此,新型城镇化,必须是三化的统筹,城乡的统筹,必须注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农民工的市民化等重大问题。

  3 为什么要提新型城镇化?

  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投资和出口后劲不足等问题。

  中央政府在2009年明确提出,外需拉动经济不可持续。下一步要靠“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发展,消费在分配制度没有改革的情况下,短期之内难以提振。同时,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很多矛盾。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成为扩大内需的重点。

  为什么?因为这不仅能够拉动消费,还能够使农民工市民化后,提高消费水平,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新型城镇化如何打造呢?首先,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三化互动,使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工业化是引领,工业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为农民安居乐业提供基础,从而带动城镇化发展,从而也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第二,注意综合运用配套改革的方法。比如,土地的问题、户籍的问题、财政转移支付的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都要通过制度的改革来实施。

  4 成渝城市群在西部肩负什么样的使命?

  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由区域发展从不均衡走向均衡。我国改革开放30年,使东部得到很快的发展。目前,基本成型的大城市群,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这次提出的成渝城市群,以重庆、成都特大中心城市为代表的城市群,也是国家未来所规划的,国家级的大城市群之一。

  根据统计,目前以重庆、成都为代表的这一城市群范围,包括73个县市,幅员面积18万平方公里。2011年,工业增加值1.2万亿,占全国的6.3%,包括重庆的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兴电子产业等,成都电子工业、医药工业等,在全国都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成渝城市群一万平方公里拥有的城镇有94座,全国平均水平为45座,西部平均水平为25座。现有的成渝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城镇的高度密集,人口的高度集中,产业化高度优化,具备未来引领西部大开发整个城镇化过程的强大优势。

  如果国家能够有计划的、有目的地引导重庆、成都大城市群,更好、更科学和更快的发展,那么这个城市群将能够克服长三角、珠三角,在发展初期所出现的大量农民工现象,以及同工不同酬现象。

  同时,重庆和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的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从这个意义讲,完全应该通过诸如户籍改革、土地改革的等改革的措施,较好地克服原有大城市群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弊端。

  为什么要把成渝城市群上升到国家层面?

  全团建议把成渝城市交通提到首位,你怎么看?

  为什么提到财税体制改革、地票交易?

  成渝之间会不会自然就形成一个城市群?

  5 为什么要把成渝城市群上升到国家层面?

  首先,据测算,人均GDP4000多美元,就进入了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将保持相当长时间的相对高速发展。同时,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也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2011年,重庆的常驻人口城镇化率5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38.4%,这两个数据刚好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之间。

  这表明,重庆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都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如何回避传统城镇化问题,比如人的待遇的不公平、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春节期间产生大量人流、交通组织困难等问题。

  第二,希望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成渝城市群的大发展。比如在产业政策上,从重庆成都城市群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鼓励类的产业目录,同时,将鼓励类的产业,优先布置在这一地区。为了保护长江水资源,也应该制定禁止性的产业目录。

  第三,为了有利于城市群的发展,应该逐渐提高“城市首位度”,这是目前重庆成都大城市群所存在的一个问题。比如,1997年,重庆万州城镇人口33万人,主城区则有277万人,城市首位度达到8.5,到2011年,仍然有7.5,而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合理的城市首位度在3左右。

  因此,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应该在科学的合理的规划的指导下,使城市首位度比较科学。有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等城市,来形成城市群结构的合理性。从这一层面上说,国家应该为重庆成都城市群的科学发展,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人口政策等支持政策。

  6 全团建议把成渝城市交通提到首位,你怎么看?

  比较中国两大临近大型城市的交往度,广州到深圳,上海到杭州,北京到天津,人口来往、货物交往都比较频繁、密切。

  现在重庆至成都,共有3条高速公路,目前,正在建设第4条高速公路。成渝间的火车动车组每天开到了13班。在建的成渝城际铁路,1小时到达成都。在建的成渝“直线”高速,将里程缩短为300公里以内。为什么要修?就是因为两座城市之间的关联度很强。

  重庆是以制造业、重化工业为代表,同时新兴电子工业发展迅速;而成都是一个传统的消费城市,电子和纺织工业也比较发达。这两大中心形成“哑铃型”的格局,相互之间产业互补,人员往来密切,货物流通频繁,生活习惯相通,比如,重庆叫“火锅”,成都叫“麻辣烫”。

  7 为什么提到财税体制改革、地票交易?

  分税制20年,我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当通过财税体制的改革,来支持没有富裕起来的地区和人群,逐渐富裕起来。所以,财税政策,尤其对西部地区的分税政策,应该适当加以调整。

  给予西部的“造血”功能,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转移支付。需要国家财政的扶持,产业的扶持,形成西部自我发展的能力及机制,不能长期躺在国家财政的“温床”上。所以,提出财税体制改革,对成渝城市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调整是必须的。

  我们首创地票交易,但区域范围仅是重庆之内。实施4年来,我们积累了经验,完善了交易制度的公开和透明,利用土地极差地租原理,成功地实现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制度。这是一个好东西,应该从一个城市范围内,变成一个大区域内的交易所,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8 成渝之间会不会自然就形成一个城市群?

  我觉得还没到那个阶段。行政区划背后,很多制度都是有差异的。从养老保险到各种福利制度,在18万平方公里的大范围内,要企图在短期内打破差异很困难。提出城市群的发展,主要是在重大问题上,能引领城市群健康发展。

  短期之内,继续打通这些城市群之间的交通阻隔,形成大区域的产业政策,防止同质化、恶性竞争。形成它们相互配套的,具有综合实力的产业化体系;形成不同层级的,城市首位度合理的城镇化体系;形成人口合理的聚集,使人、空间和产业三位一体良性城镇化发展过程。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