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在“建设大都市 推进大发展”专题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们为温州建设献计献策。 刘伟 摄
这个“温州梦”要怎么实现?20余名市政协委员带着调研成果和民声民意参加座谈会,15名委员抢到发言机会,对如何建设大都市各抒己见。 支招一 拉框架 去年初,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了温州城市发展定位——建设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瞄准这些定位,温州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推进大都市建设? “首先要把框架拉大。”委员徐锦栋第一个发言,他建议在大都市建设中交通先行,以空港、海港为龙头,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借由公共交通建设,拉开城市框架。 提到空港,委员肖枫、项晓认为建设“航空大都市”是一个有利契机,他们建议进一步明确空港新区发展方向,以温州机场为核心,做好机场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和空港经济产业等的科学布局,争取早日建好大型国际机场、打开温州国际化进程中一扇重要的“门”。 在大都市区范围内拉开框架的基础上,委员张静还建议对大都市外围区域进行拓展。“比如,通过在乐清湾和台州之间建立区域联系互通的机制,加强城镇之间的对流,扩大温州城市的北向辐射。” 支招二 强中心 一个强大的生命体,除了有健壮的骨架,还要有有力的心脏。座谈会上,不止一名委员提到,建设大都市需要做强中心城市,以发达的中心城市,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腾飞。 “温州城市化落后,关键是中心城市落后。”委员姜洪新分析,温州的城市发展曾基于乡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长期以来,在一大批中心镇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心城市的发展却显得滞后,中心城市的功能没有得到强化。 “发展温州,关键要发展中心城市,要做强其功能,完善其体制。”张静建议。 如何做强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姜洪新建议进一步修编完善温州大都市规划,促进资源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域城镇体系,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吸引周边各种经济资源向温州聚集。 支招三 丰内涵 如何丰富大都市内涵?委员们纷纷建言,出谋划策。 “我们有那么多公园,可以让不同的公园有不同的文化主题,让青山绿水说出自己的故事。”“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注意保留城市发展的记忆,让城市的生命年轮得以延续。”“要鼓励公众参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使文脉传承成为城市的可持续资源。”……委员李涛、方岚等从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提出建议。 “多年来,建筑废土泥浆乱倒乱排现象屡禁不止,很多废土泥浆就倒进瓯江,严重污染了环境,建议政府回收建筑废土处置权。”“洗衣洗车用水通过雨水管道排入温瑞塘河,如果继续照此雨污不分离,即便每年花好几亿整治塘河,也难见令人满意的成效。”“大都市建设离不开人才,能不能加大公租房、廉租房建设,方便人才落脚,至少让大家租得起房、住得安心。”“好相框需要美景装点,城市框架就是相框,实体经济就是美景。要重视解决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破解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给力大都市建设”……委员张建华、黄发静、徐建国等从环境保护、人才支撑、产业支撑等方面提出建议。中国规划网温州1月23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