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不淹不涝”的基础上,建设“清水活水”城市?如何使用有限财力,整合政府、社会和市场资源,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带着这两个课题,市人大常委会提升城市品质专题调研组采用走访部门、实地察看以及召开居民座谈会等形式,认真开展调研。 “清水活水”城市 “清水活水”工程是我市城市品质提升、建设世界名城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清水活水”工程是在我市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实施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不可忽视的问题,水质环境不容乐观。如2011年全年监测结果评价,我市22条城市主要河流中,槐泗河、念四河、沙施河、新城河、七里河、蒿草河等12条河流为劣V类水体。2012年1-8月监测数据表明,每月劣V类河流仍占50%以上。城市河流黑臭现象一定程度存在。主要原因是: 1.截流治污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地下雨污合流现象普遍。老城区、老小区下水道多为雨污合流管道,每遇大雨,雨水进入管道,污水处理厂不能承受,大量污水溢流入河。二是截污漏洞较多。七里河在制药厂以西未能实施截污,7条支流未整治,沿岸大部分小区生活污水以及联环药业、圣祥皮革、华源公司等工业污水经9个排污口排入河道。保障湖、安墩河、玉带河3条河流共有17个排污口。三是部分污水处理厂开工不足或处理能力不够。建制镇的污水处理覆盖率仅为32%。部分污水处理厂由于管网和成本等问题,开工不足。一些沿河小企业或处理设施落后,或设施运行不正常,时有违法偷排行为。四是治理手段单一。目前治污主要依靠传统放水冲洗等手段,耗能大、成本高、回潮快。 2.污水管网建设管理滞后。一是管网建设有空白。市区部分乡镇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如槐泗至城区一段500米左右,管网和泵站建设没能到位,污水直排槐泗河。有的小区和单位污水未能接管,根本没法进行污水截流。二是管网运行有障碍。污水管网建设主体众多,各自为政,各行政区和开发园区沟通协调不够,管网不配套,管径、标高、坡比等不衔接,造成污水漫溢、管道和窨井塌陷等问题。三是管网管理有难题。至今没有建立系统的地下管网档案,地下管网信息系统维护改造更新更是无从谈起。 3.水系未能完全畅通。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填塘填河搞建设现象时有发生,河道、洼地面积逐步萎缩,水环境容量逐步减少。城区河流因水系没有经过系统的综合规划整治,受河道闸坝限制,河网互联互通能力较弱,水体流动性较差,水质难以维持长久。高邮湖、邵伯湖调蓄水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生活、建设需要。建议: 1.咬定“清水活水”目标,理顺建设管理机制。建议本届政府在任期内,把彻底消除劣V类水体作为“清水活水”必达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首先要理顺市、区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统一规划,分头实施。其次要理顺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整合现有河道管理机构,建立统一的水管理机构,形成集城乡防洪、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建设于一体的水管理体制。同时,要切实执行《河道管理办法》,加强考核检查,形成河道管理长效机制。 2.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强水生态体系建设。一是加快组织编制中心城区水系专项规划。由相关部门牵头,系统梳理中心城区范围内水系网络,明确各河道功能等级、断面控制以及河道绿化等要求。二是严格实施规划。凡工程建设中涉及水系的项目,实行规划、水利、建设部门联合审查,保证对城市水系的有效控制。加强施工监管和竣工验收,建立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制度。三是高起点规划“七河八岛”区域。要充分认识“七河八岛”在建设世界名城中的重要地位,规划好“七河八岛”区域约34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中心,打造集生态屏障与旅游景区为一体的综合水生态环境。应借鉴永久性绿地保护做法,人大适时作出决议,加强对“七河八岛”区域内岸线、土地和生态的控制保护。 3.实施引水活水工程,优化调配水资源。加快引水工程的实施。职能部门要对现有的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择优实施。同时,要立足长江,对在万福闸附近规划建设抽引江水泵站进行研究,通过引入运河和长江水,切实解决城区河道补水不足问题。要定期实施河道清淤,合理加大城市内河闸坝、泵站开启频次,使城市河道水系形成常态循环系统,调高水体自净能力。要发挥仪扬河、润扬河等水利工程作用,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和蓄、调水能力。 4.建立地下管网信息系统,提升管网建设管理水平。市政府要统一组织实施,加大推进力度,明确相关部门责任,督促各区和相关园区配合,对全市污水管网进行普查,加快建成地下管网GIS管理信息系统,并研究出台市区污水管网规划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同时,要大力实施雨污分流改造。 5.强化监测检查,加大截流治污力度。一是推进源头治理。切实加强有关园区、企业的控污减排,减轻对城市整体水环境压力。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借鉴外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办法,推进污染减排任务的落实。由市环保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各区配合,重点开展水污染物排放专项检查。推进化工集中区整治和化工企业入园进园,加快推动扬农化工、通裕集团、裕华织造等企业搬迁。二是开展排污口排查行动。对城市河道沿岸所有排污口进行调查,存档定位,关闭一批泄污排口。对于确需保留的,按其排放类型设置标识,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作用。对部分重点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广陵新城、广陵产业园、杭集镇污水收集管网等。强化污水处理厂监管,对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水量等进行定期监测,确保全收集、全处理。 公共服务 近年来,市政府不断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全市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但是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不断提高的期望值,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 1.公共服务不能满足需求。一是优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义务教育上名校难,“择校热”高温难降,大医院人满为患、收费偏高。公办学前教育缺口较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市区幼儿园缺口达7000个学位,按标准需新增幼儿园20所。优质幼儿园“一额难求”。二是公共服务设施总量与人口规模不相适应。如城北的佳家花园安置小区等,入住后总人口近10万人,但缺乏相应的教育、体育和文化配套设施。三是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尽合理。一方面,近年新建设的文体设施距离生活区太远,大多数市民利用不方便;另一方面,群众身边的文体设施匮乏。 2.公共服务投入不够到位。尽管近几年来,我市在有限的财力中不断加大对民生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但总体上仍嫌不够。公共服务的投入没有形成正常增长机制,财政拨款、人员编制难以适应工作需求,使有些公共服务部门处于两难境地。 3.公共服务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有的银行挂设“公用事业费现金代收点”牌子,却不提供相应的服务。我市部分区域不安装数字电视就看不到国家和省、市的新闻频道,群众对在节目中过多插播不雅的医药广告意见较大等。有关部门对这些现象缺乏有力监管。 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的核心和实质。要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把扬州打造成“扬州人自豪、外地人喜爱、投资者关注、旅游者青睐”的世界名城,必须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大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议: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把更多的精力转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提供更多的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制定相关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发展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社团和中介组织,鼓励和吸引各类慈善组织、基金会等民间组织和民间资本,构建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2.优化资源布局,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化。根据行政区划调整的新格局,积极呼应江广融合和广陵新城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公共文体设施布局规划,本着加强东部、兼顾南北的原则,加快文体设施在广陵新城的布点,迅速启动图书馆东部分馆、广陵区和开发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拆迁瘦西湖附近老体育馆时,在市区中部应同步规划、兴建一座较大型的体育场馆,以适应该区域密集人口的健身需求。重视市区大型安置小区的文体及教育资源配套。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充分依托街道、社区的现有场地和人员,建立公共派出机构及相应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强化资源配置,规范服务标准,方便群众办事。完善提升社区文化活动室、康复健身室,优化流动图书馆服务,推进公办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积极通过嫁接、托管、协作等手段,建立名师、名医对口支援、结对帮扶机制,逐步化解群众希望享受优质公共资源的期待和优质资源匮乏的矛盾。 3.改善公共服务方式,推进公共服务更加公开便捷。一是加强政务公开。要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强化政府信息公开,使政府部门的职能、行政流程等更加透明,让群众和企业不走进政府机关便可获得丰富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务。二是提高服务效率。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建设,规范电子病历、网上预约挂号系统应用。三是完善服务细节。医疗卫生、教育、金融、邮政、供水、供电、供气、电信、有线数字电视等单位要根据实际,改进服务方式,方便群众。 4.强化保障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要调整和优化公共支出结构,要优先用于教育、卫生和医疗、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进一步整合提升市行政办事服务中心,将其打造成一个功能强大的“政务超市”,从主要为企业服务,向为公民、社会组织、企业服务一体化转变,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基层服务网络。要从实际出发核定公共服务单位人员编制,加强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5.加强社会监督,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扩大公众在接受公共服务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做实做响12345政务电话平台;利用市长信箱、网络发言人等现有渠道,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需求信息,并强化对群众意见的反馈和跟踪督办。在公共服务单位全面推行评价系统,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对投入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资金进行事前绩效审核、事中绩效督查、事后绩效评价和绩效问责。 代表连线 陈文艳:提升城市品质的终级目的是为了惠民,一座城市品质内涵的定位应当与民生需求高度关联,城市交通、教育、医疗、养老、弱势关注等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升,都应当成为重要内容。 林国富:提升城市品质,重在超前合理规划,确保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符合发展要求,减少重复建设的浪费。 周立宇:加强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便利百姓和政府的交流互动。 王才英:扬州部分公厕基础设施改造不全面,给市民和游客带来不便,广陵区目前仍有90多座公厕尚未改造到位。 周 峰:加强城市道路两侧的公共设施的统一规划、规范与美化的管理;加强老小区内各类线缆排放的规范管理,实现整齐有序排放、安全方便维护。 吕静姬: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地面道路、绿化的规划布局,还应将地下管网一并纳入规划。 张晶晶:目前居民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建议事业单位文体设施、场所在节假日对外开放。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