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大滁城”组团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到500亿元;区域内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由60%提高到70%以上;区域内工业对经济总量增长贡献率由63%提高到70%以上;产业工人(制造业)新增10万人,带动人口增长20万人。到2017年:“大滁城”组团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到720亿元;区域内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由60%提高75%以上;区域内工业对经济总量增长贡献率由63%提高到73%以上;产业工人(制造业)新增15万人,带动人口增长30万人。 2008年4月,市委四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全面建设“大滁城”的决定。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奋战,全会提出的“一年全面启动,两年拉开框架,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展现新貌”的战略目标初步实现。“大滁城”下一个五年怎么建设?市委、市政府认为,立足新的阶段,面对新的形势,站在新的高度,“大滁城”建设需要用新的视野来审视,用新的思路来引领,需要由“大”向具有“美、好、新”现代文明特质的城市转型升级。 “美好新滁城”建设就是做美、做精“大滁城”,它既是“大滁城”建设的延续,又是“大滁城”建设的转型,更是“大滁城”建设的升级。“美好新滁城”建设是滁州贯彻美好安徽建设的重要方略,是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的动力引擎;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促进两化互动、产城融合,提高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美好度的重大部署;也是近五年大滁城建设实践的总结提升,是民生之首、幸福之要,更是滁城百姓的新期待。 今年9月26日至27日,市委五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在滁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美好新滁城”五年行动计划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五年“美好新滁城”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作重点、保障措施,为抢抓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机遇,加快产城融合,推进“大滁城”建设向“美好新滁城”转型升级,奋力冲刺全省第一方阵指明了方向。 基本思路 围绕两个定位,实施三个转变,突出四个聚焦,一年主攻重点、两年填充完善、三年全面提升,五年基本实现“美好新滁城”。两个定位:建设合宁之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打造“山水滁州”“千年亭城”。三个转变:“大滁城”建设由规模扩张、构建平台向要素集聚、产城融合转变,由拉开框架、注重数量向填充补齐、品质提升转变,由政府主导、财政支撑向市场为先、经营城市转变。四个聚焦:聚焦重点区域,推进组团开发;聚焦重大工程,推进提升提神;聚焦三产融合,推进产城一体;聚焦管理创新,推进六城联创。 发展战略 “新滁城”“131”战略:将琅琊、南谯新城纳入主城区,汊河新城作为副中心,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全椒县城、来安县城、汊河新城为副中心,琅琊山旅游文化区为依托的“131”发展战略。中心城市“131”布局:以14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建设区为核心,以苏滁产业区和示范园等产业新区、高铁站南区、南谯乌衣新区为重点,琅琊山旅游文化区为亮点,东扩、南移、西进,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发展目标 城市目标:到2015年,“大滁城”建成区面积从目前的110平方公里扩展到150平方公里、人口从目前的83万人增长到115万人,其中主城区规模达到100平方公里、70万人口,滁城进入安徽省文明城市、安徽省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行列,打造“园在城中、园城一体”的国家园林城市,初步建成“美好新滁城”。到2017年,“大滁城”建成区面积力争达到180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人。滁城进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行列,打造“城山相依、城水交融”的山水特色城市,基本建成“美好新滁城”。 产业目标:到2015年:“大滁城”组团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到500亿元;区域内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由60%提高到70%以上;区域内工业对经济总量增长贡献率由63%提高到70%以上;产业工人(制造业)新增10万人,带动人口增长20万人。到2017年:“大滁城”组团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到720亿元;区域内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由60%提高75%以上;区域内工业对经济总量增长贡献率由63%提高到73%以上;产业工人(制造业)新增15万人,带动人口增长30万人。 工作重点 聚焦重点区域,推进组团开发,全力打造百万人口城市。 (1)推进苏滁产业园成标杆。按照“产业高地、田园都市、低碳新城”的要求,强力推进园区路网、水系、公园景观、安置房、标准化厂房、蓝白领公寓、公共设施配套等重点项目建设,三年内园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环境景观基本建成,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同步推进,全面完成首期12平方公里园区规划建设目标。 (2)推进琅琊山旅游区大变样。围绕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加快编制完成旅游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强力推进旅游区大变样行动计划。加快改造醉翁亭核心景区,建设普贤庵景区、清流关景区,大力实施西涧湖至龙蟠大道以西山体复绿、园林建设、景观营造等靓山工程,加快建设冠景五星级大酒店、中华姓氏牌匾文化园、东方醉园、琅琊山度假村和花城路景区项目。 (3)推进城南新区聚人气。围绕政务新区、高铁站区、科教园区三大版块,着力打造行政、金融、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科教六大中心。重点推进商业综合体、星级酒店、滁州二院、湿地公园、龙蟠河文化休闲街区、洪武路、洪武公园、500万平方米商业地产等一批项目建设。致力招引全国重点研发机构、知名院校、大型外包服务机构、家居生活广场、国际会展中心、植物园、中央公园等一批项目入驻。加速完成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滁州家电研究院、20万平方米保障房、110千伏电力线路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 (4)推进古城区显魅力。突出历史街区、展现以水为魂,打造滁州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重点实施南湖、北湖、清流河、内城河“两湖两河”改造,启动遵阳街古街区更新改造。通过恢复重建、仿造新建,抓好古桥保护,挖掘古桥文化,做好古桥文章,打造具有滁州特色、功能各异的桥景观。 (5)推进五大城市组团新拓展。围绕对内一体化、对外同城化,着力打造琅琊新城、南谯新城、全椒县城、来安县城、汊河新城,五个组团同频共振、扇形展开、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实现与南京无缝对接。琅琊新城成为展现城北形象的增长极,南谯新城重点打造乌衣千年古镇,汊河新城加快建设南京湾物流园、碧桂园项目,打造“品位水乡、生态前哨、物流新区”。 聚焦重大工程,促进提升提神,强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1)实施重大环境工程。围绕打造山水滁州的目标,组织一山(琅琊山)、一城(古城)、一河(清流河)、一湖(明湖)、一库(土桥水库)、一路(滁州大道)、一镇(乌衣古镇)的“七个一”项目国际招标,高水平规划、大手笔建设。每年组织实施一批精品工程,精心设计园林景观,精致建设城市小品。重点实施西涧路以西琅琊山山体修复工程、总面积26平方公里的明湖流域综合治理、龙兴路生态大道、京沪铁路、京沪高铁、马滁扬高速、宁洛高速百米防护林工程,构建“山、水、园、亭、桥”相互映衬的山水醉城。 (2)实施重大交通工程。着力打造快速路、景观路,力争实现10分钟上快速路,15分钟上高速。对外重点推进滁宁快速通道、马滁扬高速、淮宁高速、滁宁轻轨、104国道;对内重点推进西涧路、龙兴路、洪武路、滁来全快速通道、大西环等十大骨干路网工程建设。实施城内畅通工程,打通断头路、构建微循环,着力推进滁城南北向无红绿灯通行;坚持公交优先,建立组团内外公交同城化、快速化。 (3)实施重大民生工程。改造棚户区、建设保障房,力争完成房屋征收600万平方米,保障房建设400万平方米;提高防洪标准,实施防洪和内涝综合治理工程,达到百年一遇标准;实施饮用水安全工程,启动山许水库、长江引水工程,确保滁城百万人口饮水安全;加快“五小”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公厕、生活垃圾中转站、农贸市场、公交站台等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垃圾焚烧处理场、第二污水处理厂,启动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卫生水平。 (4)实施重大公共服务工程。重点推进体育中心、广电中心、会展中心、图书馆、集中供热工程、中小学校、儿童专科医院等公共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5)实施千年亭城工程。编制实施千年亭城专项规划,结合古城区、琅琊山旅游区、清流河改造、街头游园等项目,建设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建筑风格、不同文化内涵的名亭,着力打造千年亭城。 聚焦三产融合,推进产城一体,倾力打造兴业宜业城市。 (1)夯实园区承载力。以产业培育、提档升级为目标,分类招商、错位发展,加快推进苏滁现代产业园、产业转移示范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琅琊工业园区、南谯工业园区、来安工业园区、汊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全椒经济开发区、十谭工业园区等九大工业园区建设,招引龙头企业、做强支柱产业,建设新园区、打造新城区。五年内,苏滁产业园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0亿元以上;产业转移示范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0亿元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00亿元以上。 (2)加强三产集聚力。打造高铁站区、琅琊山旅游区、科教园区三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南京湾、全椒―滁州物流集聚区,推进面积超百万的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强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建成一批高星级酒店,培育一批科技、信息、金融服务机构,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翻。文化产业重点实施“1131”工程,创建10个以上文化园区(基地),谋划100个以上文化产业项目,引进、培育、扶持形成30个以上有影响、有规模、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到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超100亿元。引导房地产业分类发展,研究营销对象、营销方略,保持适度开发规模,满足不同层次房地产消费需求。 (3)培育特色村镇吸引力。围绕“一环”(环主城区)、“三带”(滁州―来安、汊河,滁州―乌衣,滁州―全椒)、“一圈”(围绕琅琊山),重点打造水口、汊河、石沛、六镇、乌衣、珠龙、黄圩、西涧等一批特色镇、精品镇、旅游、休闲观光基地、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美好乡村示范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聚焦管理创新,推进“六城联创”,奋力创建现代文明城市。 围绕“干净、有序、美化、文明”,更加注重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强力推进“六城联创”,全力开展城市管理十大提升专项行动,启动数字滁州建设,力争三年内完成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卫生城市,安徽省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五年实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 (1)全力实现城市干净。推进城管体制改革,完善“大城管”工作格局,制定城市管理提升标准;优化环卫管理体制,明确责任主体,市场化运作、网格化管理、精细化作业、规范化考核,提高机械化作业量,提升清扫保洁质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和污水处理率,三年达到全省卫生城市标准,五年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 (2)强力推进有序管理。突出店管有序,加强出店占道经营和流动摊点的管理;突出空间有序,加强楼顶、楼面户外广告管理;突出市场有序,加强农贸市场内外秩序管控;突出人车有序,加强对机动车和“三大车”、“三小车”的管理,加大交通法规宣传、强化交通秩序整治,五年达到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标准。 (3)系统实施城市美化。全面开展净化街巷、绿化城市、暗化管线、亮化夜景、黑化道路、文化滁州的行动,完善城市主干道、重要城市街景的亮化,提升“增亮、美亮、彩亮”效果;按照“绿量优先、景观优良”的总体要求,坚持开展“绿色滁州行动”,坚持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建园增绿活动,积极推行立体绿化,实现绿“量”、绿“靓”双增加,力争三年新增绿地突破100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分布均匀、特色鲜明的公园绿地系统,实现“城在绿中、园建街边、亭显林中”的城市特色,三年进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 (4)全面提升城市文明。弘扬“大包干”精神、沈浩精神、“大滁城”精神,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全面提升文明单位创建水平,大力提高市民素质,培育市民的城市意识,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归属感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三年达到全省文明城市标准。 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大滁城”建设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调度城市建设,坚持指挥长暨规委会联席会议制度,重点项目定期调度制度,统筹协调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市直各部门、各区县要强化实施组织保障,加强队伍建设,分部门、分行业、分区县制定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及早谋划编制五年招商项目,制定五年招商行动计划,进一步落实分工、完善机制、强力推进,确保完成五年建设任务。 完善政策保障。进一步完善城市重大项目招商政策、融资政策、公共项目市场投入政策、房屋征收政策;研究出台有利城市人口聚集的户籍政策,入学、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放宽准入,降低外籍人口进城门槛,落实市民待遇,增强城市对外籍人口、农民工入住的吸引力;调整行政区划,启动全椒、来安撤县设区工作,琅管委扩大管理服务权限,高铁站区、科教园区筹建法人机构,示范园区、苏滁产业园早日获批,为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奠定基础。 落实要素保障。依据建设“美好新滁城”五年行动计划,分别制定资金筹措、建设用地供给、规划编制等要素保障五年行动计划。加强资金保障,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手段,多渠道、多元化融资;发挥财政资金“卤水”作用,创新融资方式,做大政府融资平台。落实用地保障,深入研究土地管理政策,争取更多用地点供指标、追加指标、独立指标、挂钩指标,全方位做好土地要素供给。坚持规划引领,在完成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加强控规、单元规划、专项规划、修建性规划的编制,采取规划设计国际招标方式,引进高水平设计团队,全面提升规划品质,同时提高规划审批效率,强化规划监管,提升规划服务水平。 着力宣传保障。宣传部门和指挥部办公室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密度,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美好新滁城”建设规划方案、重点项目和建设成果,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美好新滁城”建设的知晓度、认可度、参与度,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美好新滁城”建设。在宣传中要突出对参与“美好新滁城”建设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的宣传,以先进的人和事鼓舞人、感染人,营造浓厚的大建设氛围。 强化效能保障。完善市效能办和“大滁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联合督查工作机制,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定期对重点项目进行督查督办,每周对项目进度和督查情况进行通报,对落实行动计划成效突出的部门予以通报表彰,对进度滞后的责任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对工作不力,影响重点项目建设负有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问责,努力营造真抓实干的良好风气,确保完成五年大建设任务。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