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河南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 城建升级的"资本拼图"

时间:2012-09-29 08:22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为之

    河南省正在开展的“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可谓城乡面貌的“升级工程”。3年里,河南省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3000亿元,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然而,前景虽好,钱从何来?

3000亿的“诱惑”
从3月的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项目招商会,到8月的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项目银企对接会,短短半年时间里,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接连对各路资金发出“邀请”,吹皱了一池春水。
“外省企业的投资兴趣,更多来自于河南的投资环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许多外省企业的老总有此共识:河南正处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好时期。
事实上,从2010年起,河南省通过开展“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潮迭起。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城市道路长度达17038公里,燃气用气人口达2043万人,公共供水能力达1368万立方米/日,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12233万平方米,城市绿地面积达8.6万公顷,“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该负责人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不仅仅是上海世博会的宣言,也是所有城市中人的期望。不可否认,“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的出台,亦有河南省为“承载力”所迫的因素。尽管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连年规模空前,与全国横向比,其水平仍有明显差距: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城市主要设施指标多数在全国位居中后列,其中,城市用水普及率全国排名第26位,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排名第26位,人均绿化面积排名第24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排名第20位。此外,城市交通拥堵,雨季道路积水,供水管网老化,停车场、公交场站建设滞后,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布局不合理等现象也十分突出。
“未来若干年,仍是河南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城市将不断扩张、不断完善功能、不断提升竞争力。”上述负责人表示,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不仅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领域,也是切实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但一个问题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巨大,往往会面临资金制约。2010年,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1050亿元,2011年为1350亿元,今年前8个月达到966亿元,不到三年就“砸下”3000多亿的“真金白银”。
那么,这些钱从哪里来呢?
最近几年,河南省财政收入实现连续增长,去年更是逾越了2000亿元大关;但是,教育、科技、卫生、农业、就业、社会保障等都得从这个“兜”里掏钱,如果把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显然并不现实。
沿着“管道”走进市场
“开一个会就能签约几百亿,这样的会真该多开几次。”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压抑不住自己的兴奋。
8月20日,省政府在郑州召开全省城乡建设银企对接会,15家金融机构签下251个城乡建设项目的贷款合同和协议,总计签约613亿元。
然而对照签约结果不难发现,此次各家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贷款基本上是“四分天下”,分别流入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河南省城乡建设项目的‘盘子’太大,银行的钱不可能都放进一个篮子里。”该负责人分析认为。
为了多渠道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从2004年起,河南省就把这块曾经的非国有投资“禁地”,正式向各路资本敞开怀抱。当年9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开放投融资市场,鼓励民营资金、社会资金和境外资本投资市政公用行业。”
“当时,河南省市政公用行业几乎到了不改革就难以为继的地步。”据介绍,改革初期,由于这个行业长期在计划经济保护下,单一依靠政府投资实行垄断经营;而企业又多为国有独资企业,普遍缺乏资金和活力,运营效率低、服务质量差,有的甚至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困境,不仅满足不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更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
因为供水、供气、供热等都要通过管道连接千家万户,所以,这场针对市政公用行业的改革被称为“沿着‘管道’走进市场”。
“随着改革的深化,投资者迎来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上述负责人说,“他们可以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和BOT(建设—运营—移交)、BT(建设—移交)等形式,投资建设和经营城市基础设施;如果中意的话,也可以整体或者部分受让市政公用企业的国有存量资产。”
“垄断”的阀门一旦被打开,无论是国企的还是民营的,无论是省内的还是省外的,资本的活水源源不断流进了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个蓄水池。
虽然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河南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充分展示资本的力量。
逐鹿中原的“资本拼图”
日前,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天伦燃气发布中期报告,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2%,净利润同比增长17%,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天伦燃气总部在郑州,起家于鹤壁。
2002年,当时尚属“民营”的天伦燃气接收了几近瘫痪的鹤壁燃气公司,转换机制后的鹤壁燃气公司重整旗鼓,半年时间新的城市管网便高效竣工,数万户居民用上了清洁能源。此后数年,天伦燃气又相继拿下许昌、郑州上街区、濮阳高新区等的城市燃气特许经营权。
与鹤壁、许昌的情况相仿,河南省许多城市的供水、供气、供热的特许经营权,已从过去的“市政”、“城建”等部门易主;在天伦燃气之外,更多的外省市政企业正在完成其逐鹿中原的“资本拼图”:华润燃气进驻郑州,中裕燃气进驻商丘、三门峡,新奥燃气进驻开封、洛阳、新乡,深圳水务进驻焦作,北控水务进驻洛阳……
“河南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洛阳公司的成立只是一个开始。”洛阳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平建中说。
去年7月,洛阳水务集团公开挂牌转让40%股权,吸引了数家国内外知名水务企业前来接洽。经过竞标,北控水务脱颖而出。去年12月,洛阳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
北控水务是北京控股有限公司所属水务旗舰企业,在全国18个省、市经营100多座自来水和污水处理厂。
“此前的洛阳水务虽然‘家业’不小,但整体处于保本微利状态,准备新上的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等项目资金缺口还很大。”平建中表示,此次资产重组将使洛阳水务获得技术和资金支持,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发展能力。
新乡把BT模式引入城市市政景观工程建设,成为河南省的“吃螃蟹者”。
为打造中原现代田园城市,新乡规划了“一湖、两线、三园”的景观工程。“一湖”,即城市水系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牧野湖;“两线”,是新乡市两条主要出入市的道路园林景观带;“三园”,包括和谐公园等三座公园。
“一湖、两线、三园”工程计划总投资1.9亿元,如何在政府建设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尽早实施,提前实现社会效益?新乡所采取的BT模式是,工程先由企业融资建设,政府再回购,并向企业提供房地产开发用地进行补偿,最终达成参与方的“双赢”。
投资算好两本账
翻开省会郑州当地的报纸,隔三差五就会看见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开工或竣工的消息。
“当然,资金筹措是各地的共性难题。”郑州市建委副主任苏建设告诉记者,该市整合优势资源和市属建设队伍,组建了郑州市城建集团,承担重点市政工程建设任务。京沙快速通道一期工程总投资近76亿元,由郑州市城建集团融资65%;三环路快速化项目投资近百亿元,计划全部采取BT模式建设,目前已签订合同70多亿元,“投资企业将得到造价10%的固定利润。”
所以,尽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收益期漫长,但稳定的投资回报仍然吸引逐利资本熙攘而来。
重庆康达公司拿下焦作市污水处理厂一期日处理10万吨污水的特许经营权时,经营期限一签就是26年;同时还计划出资2.2亿元,投资建设日处理15万吨污水的二期项目以及配套管网。
而重庆康达最直接的“好处”是焦作市支付的污水处理费。按河南省平均每吨污水处理费0.8元计算,每年将给重庆康达带来近3000万元的现金流。
当然,污水处理费的征收率至关重要,收不上来费,一切只是纸上谈兵。据记者了解,近几年,焦作市污水处理费的征收率处于90%上下的较高水平。
今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实施意见》,在明确民间资本与其他投资主体享受同等待遇的同时,亦强调“各地要健全市政公用产品、服务质量和工程验收等标准规范”、“防止成本和价格不合理上涨。”
“投资得算两本账,既算经济效益账,更要算社会效益账。”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河南省正把精细化管理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通过加强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建立供水水质保障体系,对道路桥梁、供气供热设施进行专项检查等措施,确保城市公用设施安全和居民正常生活秩序。
“其实,由谁来提供服务并不重要,服务水平才是老百姓真正关心的事情。”这位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