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 以新型城市化 引领广州发展 目标定位 2015 到2015年,新型城市化发展实现大提升,科学发展实力显著增强,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目标定位 2020 到2020年,新型城市化发展实现大跨越,基本实现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转型升级,产业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全面增强,努力迈进世界先进城市行列,把广州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理想城市。 指导原则 以人为本 创新驱动 协调发展 国际视野 低碳智慧 岭南特色 培育世界文化名城 突出城市文化特色 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强化城乡产业联动 建设幸福社区和美丽乡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 提升城乡居民综合素质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推动党建工作重心下移 强化组织保障 建设廉洁广州 加强城市廉洁建设 构建全方位廉洁体系 建设生态城市 推进低碳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 打造花城绿城水城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 创建平安广州 提升城市开放包容品质 提高开放水平 加强区域合作 促进社会融合 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国际商贸中心 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强化规划引领 优化功能布局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 《关于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 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名片(即“海上丝路”、“十三行”、“广交会”、“北京路”、“广州花城”、“食在广州”)、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产业促进等文化引领四大工程,打造国际文化节庆交流、文化名家活动、城市文化传播交流等文化活动三大平台,推动城市文化形象、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化品位、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等文化品质三大提升。到2015年,把广州建设成为文化引领作用更突出、文化产业更强大、文化特色更鲜明、文化服务更惠民、文化影响更广泛、文化软实力更雄厚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市,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文化名城打下坚实基础。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工程的实施意见》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城乡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产业融合、农民增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一体化,到2015年,基本形成城乡空间协调有序、基础设施网络健全、生态环境美丽宜居、产业发展融合互补、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城乡体制机制完善、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9万元左右和2.5万元左右。 《关于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实施意见》 加快构筑就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体系、住房供应体系、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医疗体系、公共安全体系、民生福利保障体系、幸福社区体系、特殊群体保障体系、异地务工人员服务体系等十大民生体系。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范科学、管理有效、适度普惠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残有所助、住有所居的民生幸福总体目标。 《关于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突出制度建设。着力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基层民主,加强法治广州建设,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作用。推进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力量进一步汇聚,地方性法规规章更加完备,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司法更加公正高效,全社会法治意识普遍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公民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关于推进人才集聚工程的实施意见》 大力推进人才“633”工程,实施“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城乡一体、文化引领、民生幸福、国际交流”六大人才行动计划,着力构建“交流培养、创新创业、服务保障”三大人才开发支撑体系,实现重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达到2000名左右,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20万名左右,人才贡献率达到40%,初步把广州建设成为辐射华南、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国际人才港”。 《关于推进党建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 以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以党建工作重心下移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健全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提升机制,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科学机制,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常态机制,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长效机制,全面构建起科学规范、运转有序的党内建设制度体系,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关于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建设廉洁广州的决定》 以完善和延伸惩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建设廉洁清明政治,营造权力配置科学合理、权力监督制约到位、权力运行阳光透明的良好政务环境。建设廉洁诚信市场,营造市场规范有序、资源配置高效、行业廉洁从业、企业诚信经营的良好市场环境。建设廉洁城市文化,营造廉荣贪耻、尚洁修身、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良好文化环境。建设廉洁公平社会,形成全民参与、全面覆盖的反腐倡廉建设格局。 《关于推进低碳发展建设生态城市的实施意见》 坚持“低碳、生态、绿色”理念,实施“节地、碧水、蓝天、清洁、低碳、绿地”六大主题计划和系列行动项目,全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打造“花城、绿城、水城”城市品牌,到2015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具有岭南特色的环境优良、生态安全的品质之都,低碳高效、循环再生的活力之都,自然融洽、健康文明的和谐之都,实现自然、城市与人有机融合、互惠共生。 《关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 紧紧围绕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建设幸福广州的核心任务,以协同善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民生幸福为基本方向,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完善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实现社会建设更加完善、社会服务更加全面、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协同更加广泛。 《关于推进产业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引领,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制造、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汽车制造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50家左右拥有自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百亿级龙头企业。率先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体,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优势集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关于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实施意见》 全力打造会展中心、购物天堂、贸易枢纽、采购中心和价格中心、物流航空航运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美食之都等八大中心,强化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城市功能支撑。到2015年,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发达、内外贸融合、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发展的商贸格局,国际商贸中心功能明显提升。 《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 构建与全球连接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多层次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到2015年,力争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5%以上,培育5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2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达50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增30家以上科技企业上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年产值超过10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将广州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 《关于建设智慧广州的实施意见》 以智慧新设施为“树根”、智慧新技术为“树干”、智慧新产业为“树枝”、智慧新应用和新生活为“树叶”,构建智慧城市“树型”框架,到2015年,信息化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建成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国际枢纽、城市运行感知网络和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突破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一批智慧型产业,智慧城市运行体系初步形成,全面提高城市运行协同能力,提升市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实现信息网络广泛覆盖、智能技术高度集中、智能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行示范市。 《关于推进“三个重大突破”的实施意见》 全力推进“三个重大突破”项目建设,着力建设完善一批海陆空交通枢纽、信息等12类战略性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重点建设商贸会展、金融保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骨干项目及企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精心打造南沙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海珠生态城等一批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提升集聚辐射带动力。到2015年,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对外开放合作核心门户城市,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商贸中心、全国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城乡一体、功能协调、高效有序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关于加强规划引领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 全面实施“优化提升一个都会区、创新发展两个新城区、扩容提质三个副中心”的城市发展战略,打造都会区—外围城区—重点镇(含中心镇)—一般镇的城镇体系,制定13类165项教育、医疗等民生设施规划建设指标和引导控制政策措施。强化集约节约用地,到2015年底,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286平方公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123.4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740平方公里以内,土地利用强度控制在24%以内,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比2011年提高50%。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