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把开发建设新区、改造提高老市区作为城市建设的两大战略重点,大手笔推进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大城市格局,全面提升城市形象。近几年,铜川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天天美起来、绿起来、亮起来。 去年以来,铜川市又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使城市布局进一步完善,黄堡、董家河两个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南北市区连接贯通起来,坡头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使城市西扩,“北市区-黄堡-董家河-耀州区-新区-坡头”的大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为建设50万人的大城市奠定了基础。
说起以前的铜川,人们就会想到一个污染严重的脏乱差城市。因煤而兴的铜川在过去受计划经济时期重生产、轻建设的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多,老市区狭小川道中建筑拥挤,人口稠密,发展空间严重饱和。为了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铜川市从1997年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新区,按照“优化环境、完善功能、聚集人气、发展产业”的思路,以建设“现代气息浓厚、建筑风格独特、产业支撑力强、人与自然和谐的园林式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快新区开发建设步伐。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入住提升人气、教育文化卫生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开拓性的、扎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新区开发建设从奠定良好基础到加快开发建设的新跨越。经过10几年的大规模开发,新区15平方公里建成区基础设施完善,绿化率达36%以上,市级机关已全部入区办公,一批产业项目入区发展,已成为铜川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座基础设施逐渐完备、服务功能初步具备、生态环境良好、人气兴旺的园林式现代化新城市基本形成,成为铜川城市建设的一张新名片。去年,新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3亿元,长宁南路、朝阳西路、太阳商城西区道路、南部工业园区部分道路及排水工程已完工,东环路部分路段已开工建设,华夏南道已完成征地。新时代商业广场建成营业。连接新区和坡头工业园区的玉皇阁特大桥建成通车,把坡头纳入了城市框架,从而初步形成了“北市区-黄堡-董家河-耀州区-新区-坡头”的大城市框架。
在老市区改造提高方面,按照“下山出沟、控建增绿、综合改造、提高品位”的思路,2003年以来,铜川市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置换开发了一批困难企业和市级机关搬迁后的闲置房地产,实施了漆水河河滨景观综合改造、城市主干道改造等工程,建成了一批绿地广场、市政和商贸设施,城市面貌显著改善,城市品位得到新的提升。通过市场机制盘活城市闲置资产和低效利用土地,成功建设了中心区商业广场。通过规划包装项目、土地挂牌出让,引导开发企业对城市片区进行综合改造,实施了百盛国贸大厦14层商住综合楼、铜川宾馆一期改造。在漆水河河滨景观综合改造工程中,对穿越市区的11公里的漆水河按照七个区段、六大景观节点进行改造,先后实施了15段河堤的综合改造工程,建设河堤道路12.57公里,面积62850平方米,人行道30340平方米,绿地18150平方米,栽植树木5329株,安装景观灯1215盏,建设橡胶坝一座,形成水域1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景观环境。特别是对老市区棚户区危旧房屋全面实施了拆迁改造,建成廉价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使居住在沉陷区、滑塌区和危险地带的群众喜迁新居,人居环境实现了根本性的改变。去年,又完成了北市区一、二马路路灯改造和玉华路人行天桥、3个城市街头广场建设,铺设人行道7.4万平方米。全年新增城市绿地5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1平方米,进一步提升了老市区城市形象。
为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目前,铜川市正在加紧实施以境内高速公路绿色宽辐林带和直观山坡,新区周边和重点区域,漆水河、沮河、赵氏河三条流域三个大绿工程和漆水河、沮河、赵氏河流域三个大水工程建设。三个大绿三个大水工程完成后,铜川将形成城在林中、水在城中、水绿共映、自然和谐的城市景观。随着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铜川市城市框架将进一步拉大,形成“北市区-黄堡-董家河-耀州区-新区-坡头”的大城市格局,谱写新区开发建设和老市区改造提高的新篇章。
相关新闻:
铜川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初步形成大城市框架
地处关中北部的铜川因煤而兴,中心城区由相距25公里的南北市区组成,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3%。由王益区和印台区老城区组成的北市区(又称“老市区”),目前尚有26万多群众居住,但因位于狭长川道容量有限,环境易受污染;而由新区与耀州城区组成的南市区,则是铜川未来和希望,也是目前市级党政机关驻地。
为拓宽城市发展空间,铜川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抓好新区开发建设和老市区改造提高两大城市建设重点,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南扩北疏”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一城二区一廊,三河六园多带”的山水园林带状组团城市形态。2009年以来又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黄堡、董家河两个工业园区建设使南北市区连接贯通,坡头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实现了新区城市西扩,“北市区-黄堡-董家河-耀州区-新区-坡头”的大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为建设关中城市群中50万城市人口的大城市奠定了基础。
铜川市加快开发建设南市区。2009年新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3亿元,长宁南路、朝阳西路、南部工业园区部分道路及排水工程已完工,东环路部分路段已开工建设;连接新区和坡头工业园区的玉皇阁特大桥建成通车,把坡头纳入城市框架。加快新区赵氏河湿地公园和新耀连接带道路、绿化和景观建设,加大耀州旧城和新区城中村改造力度。目前新区15平方公里建成区已初具城市规模,市级机关已全部入区办公,一批产业项目入区发展,人口已达10万人,新区已成为铜川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铜川市同时改造提高北市区服务功能,坚持“控建增绿、下山出沟、综合改造、提高品位”思路,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置换开发了一批困难企业和市级机关搬迁后的闲置房地产,实施漆水河河滨景观综合改造、城市主干道改造等工程,建成一批绿地广场、市政和商贸设施,对老市区棚户区危旧房屋全面实施拆迁改造,使人居环境实现根本性改变。2009年又完成了北市区一、二马路路灯改造和玉华路人行天桥、3个城市街头广场建设,铺设人行道7.4万平方米。全年新增城市绿地5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1平方米。
铜川市委书记吴前进:“目前,新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人气明显增加,经济总量相当于一个区县规模;老市区改造提升步伐加快,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实施了‘三个大水’‘三个大绿’城市景观工程,城市绿化率达39.27%。”
目前,铜川市正抢抓被列为国家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等重大发展机遇,按照市上最新出台的《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决定》,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谱写南北市区比翼齐飞竞相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