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
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更是内江新城、县城新区、重点新镇、重点新村建设的主引擎。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内江正全力打造由“百万人口特大城市、中等城市、以重点镇为代表的特色镇、以新农村综合体为代表的新型社区”所构成的梯次衔接、功能配套、组团式、网络化城镇体系,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优化城镇等级结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
优化城镇等级结构。强化中心城市的区域发展带动力,培育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城镇发展,传递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等级结构。一级市域中心城市:即内江市中心城区,不仅辐射内江市域,而且对周边川南、渝西地区有辐射作用。二级县域中心城市:包括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县3个县城。三级重点镇:带动市、县区内一定区域的城镇和经济发展的市域重点镇,可带动2—5镇发展。包括界市、山川、黄家、响石、石燕桥、连界、新场、镇西、新店、龙会、银山、球溪、铁佛、宋家、龙江、永安、郭北、白合,计18个。四级一般镇:作为镇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计65个。五级新村:是城镇的重要延伸,计2175个。
优化城镇规模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中心城市人口为100万;二级中心城市平均规模为26.7万人,总规模为80万人;三级重点镇平均规模为2万人,总规模36万人;四级一般镇一般规模为0.45万人,总规模为30万人;五级新村平均规模300人,总体规模为65万人。
优化城镇职能结构。打造一级中心城市:在发展特点色产业、专门化职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于区域、市域的综合化职能,培育服务成渝南线及川南地区的区域中心。打造二级市域次中心城市:包括资中县城、威远县城和隆昌县城。各城镇要在结合县域资源特点,在发展县域综合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强调县域特色,提高对区域内城镇的服务、带动职能,努力发展成为具有县域发展带动力的中心城镇,承担起其在内江市域的次区域中心作用。资中县应向中等城市规模发展,形成市域西北部的城镇化极核、经济发展中心和枢纽,突出其在制造工业和历史文化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威远县应向中等城市规模发展,形成市域西南部的城镇化极核和经济发展中心,强化其以冶金、建材为主导的工业基地特色,影响和带动市域西南部地区经济和城镇化发展;隆昌县应向中等城市规模发展,形成市域东南部的城镇化极核和经济发展中心,积极发展机械汽配、轻工商贸、农副加工,形成川渝合作的示范区,影响和带动市域东南部地区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打造三级中心重点镇:主要是按照县域发展情况,努力发展成为具有片区带动力的中心城镇,带动2—5个城镇发展,成为县域培育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和商贸服务的发展核和片区中心。按照“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融入更多的地方元素,传承历史文脉,塑造城镇个性,形成城镇特色。打造四级一般镇:按照广大乡镇农村地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建立镇域中心。打造五级新村:按照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设新村。
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以内江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主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县城为辅助增长极,通过“核的集聚、带的生长、网的复合”,形成内江市域内“一核两轴三极多点成片”的城乡空间格局。一核:内江中心城市为核心强化内江市中心城区核心地位,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扩大城市规模,大力发展商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成渝南线及川南地区中心城市;形成区域的交通枢纽、产业聚集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使之成为参与全国区域竞争的龙头和主体,实现“强心战略”。二轴:形成纵横两条发展轴线;沿成渝高速发展轴,由成渝高速、成渝铁路、国道321及成渝客运专线形成纵向城镇综合发展带。三级:资中、威远、隆昌三个中等城市为市域辅助增长极;通过融入区域经济城镇发展格局、依托自身资源、区位和交通等发展条件,形成分别辐射市域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的市域副中心。多点:市域多个小城镇,依托特色资源、区域城镇、经济发展轴,从工业、特色农业、旅游休闲服务等多方面,重点培育多个发展基础良好的镇,带动周边乡村发展,健内江市域城镇等级结构。成片:市域成片建设新村,全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新村综合体、加快建设新村聚居点,2015年内江市建新农村综合体26个,新村聚居点2175个。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