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鼎力打造区域性国际化城市
时间:2012-06-29 14:21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刘东仿
|
|

襄阳城市风光

隆中春雪
东风井关开业仪式的领导和企业家
古亭清幽
春满襄阳

汉江明珠

绿荫葱茏
自1984年成立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开始,到2011年底,已有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泰国等39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商累计在襄阳市兴办了731家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外资19.4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6.7亿美元。
2011年,襄阳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0家,同比增长15.38%;合同外资4.4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09%;实际使用外资3.129亿美元,同比增长15%。
今年一季度,襄阳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1636万美元,同比增长45.83%;实际使用外资9329万美元,同比增长104.94%。
随着外商投资襄阳力度的不断加大,使襄阳经济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襄阳,这座2800多年的古城,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新年“第一会”:吹响对外开放的号角
“世界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一部对外开放的历程。凡是先进之国家和先发之地区,必然是善于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加快自身的发展。”今年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七,新年后上班第一天,襄阳市召开千人干部大会,专门部署扩大开放工作。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说,决不能因为跟过去比小有进步、在省内比低水平领先,而忽视提升开放水平的紧迫性;决不能因为目前世界经济处于动荡之中,世界市场在逐步萎缩,而怀疑扩大对外开放的现实要求。“开放引领首先是开放的理念引领,全市必须在科学发展上一步到位,在学习先进城市管理理念和经验上一步到位。”“要建设开放高地,必须建设精神高地。”“开放要走在前列,工作要干在实处。新襄阳的崛起,要求各级干部不仅要‘长于说’,更要注重干。”“要坚持行政主导,唱响开放兴市,通过解放思想和对标管理,形成与先进的国际化城市相一致的发展理念,推动管理创新,推进党委政府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专业化……”
在这次会议上,一个个新的理念,如一缕缕春风,吹过每个干部的心坎,吹过襄阳的大地。“这是襄阳市第一次召开这么高规格、大规模的对外开放会,可以说是襄阳对外开放工作的一个里程碑。为襄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起到了强力的推动作用。”会后,襄阳市领导干部纷纷表示,市委、市政府新年上班后第一个会议,专门部署对外开放会议,这个会议的本身,就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襄阳市把对外开放工作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襄阳的对外开放工作,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一个标杆引领:打造区域性国际化城市
就在这次会议上,襄阳市响亮地提出了对外开放目标:打造区域性国际化城市!
该市提出:经过五年努力,使全市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成为区域扩大开放的核心引擎、开放高地和区域开放型城市。再经过5到10年的努力,基本形成区域性国际化城市框架,奠定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基础;到2030年左右,建成区域性国际化城市。
未来五年目标是:
——建设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高地和区域性经贸中心。到2016年,五年累计吸引国内外产业转移投资到位资金总额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新建外商投资企业300家以上,引进全球500强企业50家以上、其他跨国公司300家以上,引进国内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350家以上。外贸年出口额达到20亿美元以上。成为口岸配置齐全、服务设施完备、经贸主体聚集的区域性经贸节点城市和经贸中心。
——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和国际性旅游城市。成为文化名人汇集、文化旅游设施齐全、文化旅游产业发达、旅游景区闻名、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城市。到 2016年,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要达到3000万人次以上,成为中部地区旅游集散地。其中,入境游客人数要达到2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突破350亿元人民币。
——建设区域性地区人才高地。到2016年,力争引进中央“千人计划”和全省“百人计划”专家30名以上,“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专家50名以上,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00个以上。面向国内外引进1000名博士和1000名硕士,实施外国专家合作项目100个。新增5家博士后工作站和5个博士后产业基地,建设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40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引进各类外籍专家300名以上。
——建设国际知名的宜居宜业幸福城市。综合环境评价进入国际权威机构国内宜居宜业城市排行榜。
宏伟目标,催人奋进,擂响了襄阳对外开放的战鼓。
襄阳人激情满怀,阔步走向世界。
一系列政策支撑:襄阳打开古城门
要实现宏伟蓝图,必须有保障有力的政策措施推进。
精进致远的新襄阳领导班子,以勤勉务实的理念,围绕打造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撑体系,全面对外开放:
加快重要开放型工程建设。实施“大通关”工程建设,积极编制口岸发展规划,确定口岸发展目标;加快襄北综合物流园等一批物流园区和口岸联检办公楼、海关监管场、检验检疫区,以及出口加工区、出口监管仓库、保税监管仓库和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一类陆港口岸和一类航空口岸,申报建设水运口岸,逐步形成陆海空并联互通、通江达海的开放口岸格局;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国际产业园;实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实施国际化标志性工程建设。
加快国际化社区建设。修订和完善城市规划,打造具有异国风情的特色街区。为外籍人士、外来创业者来襄阳工作、生活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引入国际化理念、国际化机制,进一步提升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水平,构建与城市国际化相适应的新型社区服务网络。建设襄阳市民“国际之家”,吸引外国旅游者入住市民家,推进市民生活国际化。
加强产业招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产业群招商、股权招商,实施产业链招商行动计划。加强境外招商,设立驻外招商站。大力拓展对欧、美招商。做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工作。加强招商引资平台建设,举办日本·襄阳周、硅谷·襄阳周等活动。
加快扩大开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襄阳外文门户网站建设和投入力度,制作一批高水平的外宣品。建立经贸信息服务和电子交易平台。成立襄阳翻译中心。整合市委人才办、外事、高新区等部门、单位力量,建立国内外创新创业团队引进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襄阳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侨联、工商联及各地襄阳商会的作用,推动民间对外交往。
加强国际友城建设。大力发展友好城市,拓展城市对外交往空间。以友好城市为平台,加强与世界经济核心区、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交流合作,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机制和定期互访机制,推动全方位的务实合作。进一步加强海外联系,选聘一批海外“商务代表”、“形象大使”。
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依托高新区探索建立“人才特区”,出台引进人才个人所得税奖励政策。加快科技城和留学生创业园建设。加强外籍专家引进和服务体系建设。选派本地人才到国外、沿海地区培训、挂职锻炼。
加强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打造中部地区商务成本最低、服务最优、最具吸引力的环境高地。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营商法律体系。建立政府和行政执法机关法律顾问制度。全面清理各项涉外政策、法规,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一律对外开放。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和司法保护力度。加强政务信息公开服务。建立外商诉求“绿色通道”和调处机制。加强社会信用文化建设,打造“信用襄阳”。大力打造生态化人居环境。
加强开放文化培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大力弘扬“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的开放精神,引导广大市民树立世界眼光和开放意识,以乐观、开放、宽容、自豪的心态参与国际化,引导广大市民自觉遵守国际礼仪和行为规范。大力培养发展文化、创新文化,使“先商后政”、“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和“敢为人先”的理念和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
加大扩大开放政策支持。设立开放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市级不少于5000万元。完善引进外资、出口扶持、品牌培育、出口基地建设、服务外包基地建设以及高端人才引进等各项扶持政策。加强金融支持,认真落实各项贸易融资政策,加大对企业出口信贷、保险的支持。切实保障外资项目土地供应,对用地集约的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国家标准的70%执行。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
一系列举措强力推动:扩大开放的襄阳“路线图”
襄阳市在对外开放路径上进行探索,绘制了对外开放工作“路线图”:
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以“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为重点,全面实施主导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力争把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业等打造成为中部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产业基地,把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中部地区重要基地。实施骨干企业国际化培育工程。按照优质资源配置给优势企业的要求,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请进来,以合资、合作、产权转让、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加盟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大力支持本土企业收购国内外企业、营销渠道以及专利技术、知名品牌,支持企业在国(境)外投资办厂或设立营销窗口、研发中心,支持企业产品挤进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全球化采购体系,纳入供应链管理。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技术进口的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以及知名品牌和管理方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推进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口岸物流业,打造以物流园为依托,以物流平台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汽车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按照建设中部地区最大的汽车行业管理软件研发、汽车电子产品提供基地的目标,培育一个汽车外包核心园区、建设一个汽车外包培训中心、建立一个汽车外包技术支持平台和培育一批外包企业,大力推进汽车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加快区域性商务信息中心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中介服务机构,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服务功能;加快区域性会展中心建设;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大力支持企业境内外上市,打造资本市场上的“襄阳板块”。
大力推进农业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集群。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识等国际质量认证,打造国内外农产品驰名品牌。加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打造区域性农产品物流贸易基地。全力支持骨干食品加工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开办农场或建立生产基地。
大力推进外经贸加快发展。全面推进机电产品、农副土特产品和医药、纺织等出口产品基地建设,重点打造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级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国家级家纺出口基地。加强出口大户培育,打造襄阳市外贸出口“第一方阵”。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和精品名牌战略,努力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打响“襄阳”地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充分利用国家出口奖励和优惠贷款政策,推动中小企业出口。
大力推进科技、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加强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建国家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或企业;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组织实施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积极利用外资推动自主创新;跟踪前沿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境内外企业合作开展高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大力推进国际科技金融合作;加强公共技术和科技人才的交流;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
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国际合作。拓宽渠道,吸引国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公司或企业,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医疗卫生对外合作。加强体育、环保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大力推进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国际文化产业园。着力引进国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大企业开发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唐城、汉城、三国文化城,建设汉水文化产业园、汽车文化产业园、米芾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传媒产业园和文化科技产业园。加快建设国际性旅游目的地。聘请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营销团队,实施城市形象策划和营销。按照国际一流节会的标准,举办高水平的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艺术作品来襄阳市展演,组织襄阳优秀文化作品和旅游产品到世界各地巡演、展示。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襄阳文化,开展高层次的文化研讨与交流活动。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公司经营襄阳市旅游资源,积极组织市内旅游企业赴境外推介。
对外招商引资如火如荼地展开:今年,先后组织了赴美经贸交流活动,赴德、奥、法经贸洽谈活动,赴韩国招商活动,赴台湾周招商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多次前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武汉、长沙等地拜访企业家;先后参加了鄂浙经贸洽谈会、央企对接、迎新春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恳谈会、湖北襄阳 (深圳)投资恳谈会、广东经贸活动、武汉樱花节、湖北“台湾周”等一系列招商活动……
“不出去,再多的机遇也没机会抓,再好的资源也没办法用。”范锐平在《访欧手记》中如是说。
一旦走出去,外地资源纷至沓来。有数据为证:今年1至4月,襄阳市新签约项目169个,投资总额1416.9亿元,同比增长81.86%。
外资的纷纷拥入,促进了经济跨越发展。元至五月,襄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70.4亿元,同比增长1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实现了经济逆市上扬;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8.1亿元,同比增长3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
策划:刘东仿组稿:涂玉国图片摄影:赵兴沛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