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重拾荣光 彰显担当——建国家中心城市看武汉

时间:2012-06-28 09:08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胡孙华

    “大武汉”的辉煌,积淀在武汉的历史中,也镌刻在武汉人的记忆里,成就了武汉人的骄傲与自豪。
    大城血脉流淌了一百年,孕育着武汉独特并源远流长的城市气质。如今,重振大武汉雄风,成为千万武汉人的光荣与梦想,也是新时期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铸就荣光是百年武汉的历史尊严

    如今,需要当代武汉人勇于捍卫

    为参加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动员大会,在家休假的网友“楚剑飞”忙乎一天半,写成了5982字的《小市民的大武汉“策”》。

    这个有些腼腆、羞涩的青年钳工,用笔恣意汪洋地抒发着心底的大武汉情结:“可以说我们每个武汉人都有一个大武汉梦,武汉人的心中,始终是将自己放在津、沪、广等一线城市看待的。”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座城市被冠以“大”字,一是大上海,一是大武汉。“大”,指的是城市地位。

    明清时期,汉口聚集各路商帮,中转各色货物,以商业中心服膺全国“四大名镇”之名。

    19世纪中后期,汉口开埠,张之洞督鄂,汉口成为“驾乎津门,直逼沪上”的“东方之芝加哥”。

    20世纪20年代,北伐之城武汉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当时全国7个特别市,武汉设立的时间最早。

    20世纪30年代,作为全国抗战临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保卫大武汉”是最响亮的口号。

    20世纪50年代,国家156项“一五”重点工程,占总投资1/4的7项大工程选在武汉,成就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武汉经济总量、工业净产值居全国大城市第四,紧随京津沪三大直辖市。

    昔日荣光,让武汉人习惯了在“大武汉”的旗帜下生活。

    一度,武汉在全国城市中的地位下滑。武汉人始终不甘落后,寻求新起点,凝聚新力量。如今,武汉再度进入新的上升周期。

    历史是一个连续的因果进程,历史的武汉是今日的武汉发展之基础,现在的武汉亦折射出历史武汉之影像。在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袁云光看来,重拾昔日荣光是每一个在这座城市生活、对这座城市充满感情的人的期待与追求。
    敢为人先是百年武汉的历史基因

    如今,需要当代武汉人薪火相传

    今天的武昌司门口,以明清藩司衙门所在而得名。123年前的11月25日,张之洞抬腿迈出粤秀轮,从此踏上武汉这片土地。

    从52岁的壮年来汉,到71岁暮年离开,张之洞把他人生最富创造和实干的岁月,都奉献给了这片热土。

    他创办当时中国首家,也是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他创办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汉阳兵工厂。

    他在丝麻四局大胆启用女工;他提倡“大办实业”,在汉成就了“火柴大王”宋炜臣等一批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

    颇具戏剧性的是,就在张之洞离汉仅仅5年后,震惊世界的辛亥第一枪在这里打响。而在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看来,“这其实是张之洞的‘种瓜得豆’”,这说明敢想敢闯,开风气之先的基因,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

    此后,大武汉的见识与胆量一次次闪耀在历史的星空。

    1952年,武汉一家商行将1.05吨东北产芝麻输往荷兰鹿特丹港,成为新中国首批在欧洲市场投放的货物。

    1976年,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拉出中国第一根光纤。

    1982年,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成为全国开放、搞活的窗口和风向标。

    1984年,联邦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受聘成为我国国有企业中第一位“洋厂长”。

    1992年,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在深圳挂牌上市。

    2008年,“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通车。

    对武汉百年,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评价道:充满了成功、曲折和探索,但始终不变的,是它紧跟时代潮流、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
    奔向现代是百年武汉的历史征程

    如今,需要当代武汉人坚守未竟

    88年历史的江汉关大楼钟声依旧,它见证了武汉在世界贸易体系形成的时代,以特殊的方式较早地“被”进入世界市场体系。

    龟山北麓现汉阳钢厂门前安放着一个数吨重的黑色钢锭模,镌刻着“华夏钢源”,寓意着这是中华大地上第一块出产钢铁的土地。在一个工业代表着新文明的时代,武汉抢占先机。

    “紧走慢走三天走不出汉口。”86年前,汉口市成立,和广州同步拉启中国近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市化改革序幕,后面留下农业文明作为经济社会主要形态渐行渐远的脚步。

    对大武汉百年来的崛起之路,武汉城市史学家涂文学如此总结道:正是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之路,推动了武汉城市现代化进程。

    然而,武汉的这个现代化征程至今并未完结。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只不过是让武汉又站在了征程中一个新起点。

    跑在前面的上海,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去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2万亿元,雄踞全国城市第一;轨道交通通车里程454公里,亦拔全国城市头筹;外资银行最多、最集中、进出口总额最大、国际航线最多——正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

    面对雄关漫道,对这座城市来说,更需要当代武汉人的迈步从头越。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