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一个城市不可缺少一个特色巷子

时间:2012-06-14 17:08来源:《企业观察家》 作者:澜菲

    一个城市不可缺少一个特色巷子

  每个城市都需要有一个能集中体现特色物产、民俗风情、生活习性等鲜活生活氛围的地方。这就是特色巷子文化的价值所在,也是巷子文化的魅力所在。

  外地人到一个城市不但想了解这个城市的特色,还想了解这个城市的本色。其实,有时候一个城市的本色强烈了就成了特色。看完了城市的标志景观,还想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个性是怎么形成的?是透过普通市民的平淡生活凝聚起来的,是通过众多的特色美食、独特的生活习俗传递出来的。可能这些特色小吃和风俗,是蕴含在市民的平常生活中的,是散落于城市各个角落中的。那些在此短暂停留几天的外地人能找到这些、体验到这些吗?很难。

  所以,这就需要有一个集中体现这些特色物产、民俗风情、生活习性等鲜活生活氛围的地方。这就是特色巷子文化的价值所在,也是巷子文化的魅力所在。

  一

  去武汉出差,白天忙活工作,晚上闲下来游客的心思就上来了——想去感受一下这个长江重镇的风情。可去江边吹过风就无处可去了,听朋友推荐坐船去了一江之隔的户部巷。

  户部巷是名副其实的一条巷子,窄窄的,隐藏在长江边的繁华商业街中,如果不特意找,很容易擦身而过。小巷笔直,远远望去,更显狭窄,感觉一人站在中间伸开两臂就能摸到两边墙壁,当然它实际上要宽一些。

  户部巷其实是条小吃街,一街两旁全是小吃店,从热干面、臭干子、麻辣串到糊汤粉、烧麦等。店大多很小,几平方米的样子,所以整条街看去,招牌挨着招牌,小摊挨着小摊。

  不大的巷子里人很多,可以用人流如织来形容。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小吃,一串麻辣串或是一个烤鸡腿或是两串臭干子或是一碗糊汤粉,也有人手里拿着几样小吃,手忙脚乱。拿着,吃着,眼睛还四处瞅着,在一个个小摊上流连忘返。手里的还没吃完,那边又发现了好吃的,“老板来一份”又喊上了。

  老板的招呼声,油炸的吱吱声,来往食客的咀嚼声,谈笑声,在朦胧的灯光下都显得影影绰绰,别有一番风情。

  不知道户部巷在本地人眼中如何,对于我这个外地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在这里不但可以尝到众多美食,大有不出小巷吃遍武汉之感,更重要的是在这儿能感受到一个城市生动的、鲜活的生态文化——这个你所不熟悉的城市市民喜欢吃什么、喜欢玩什么、怎么吃、怎么玩的。

  二

  户部巷是一个代表,它把小吃集中在一起,渐渐形成了武汉的市井文化地标。在武汉同样的还有吉庆街。没有去过吉庆街,但久闻吉庆街大名,在以描写武汉生活闻名的迟莉的小说中,这是个熟悉的地理名称。在小说里,这是个丰富多彩的人间烟火之地,现实而又浪漫。

  武汉人称“过早户部巷,宵夜吉庆街”。“过早”是武汉话,就是吃早饭的意思。在武汉人的历史中,吃早饭数户部巷,吃宵夜去吉庆街。这就把两个同样闻名的小吃街的区别道明了。不同于户部巷的小吃摊,吉庆街是大排档的天下,就是呼朋唤友吆三喝四,啤酒鸭脖子的热闹畅快劲儿。

  有朋自远方来,很多人都会考虑用什么本土特色餐饮招待,武汉人就会说“去吉庆街或户部巷吧,尝尝我们武汉的小吃,体验体验武汉的生活。”吃饭就是个氛围,扎堆是制造氛围最好的方式。

  对于游客来说,本地特色小吃本就是吸引人的因素,而本地人扎堆的地方更给了他们了解本地生活、本地风俗的舞台。这些都是这个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是这个城市跳动的脉搏。

  这也是这些巷子大受欢迎的原因。成都的宽窄巷子和锦里、北京的锣鼓巷都是这个道理,只是特色不同而已。

  锣鼓巷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代表,也是四合院的重要分布区,这里曾住过很多名人、贵人,有军阀、高官,有作家、画家,也有名媛、妓女。这里有才子佳人的佳话,也有英雄美人的传说,那些美好的或悲切的或失意的故事穿过历史尘埃在现代生活的折射中诱人的光彩,吸引着中外游客追寻他们的遗迹。

  古色古香又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宽窄巷子,是外地人到成都的必到之处。黄昏时分,走在粗犷的石板街上,穿过两旁一个个青砖玄瓦、廊檐曲折的幽深院落,流连于隐藏其间的精品小店,累了,坐在街檐下的露天茶馆、咖啡馆喝杯茶或咖啡,看行人来来往往,笑颜嫣然,就觉得自己体会到了成都人的生活精神,品味到了成都的城市文化。

  像锣鼓巷这类的巷子是走进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

  三

  很多城市会羡慕北京、成都有这样充满历史感的巷子,有这样一个明清建筑群的集聚地,羡慕武汉有户部巷、吉庆街这样历史存在感很强的地方。他们叹自己的城市缺少这些资源。

  其实,不必羡慕,他们做的每个城市都可以做到。

  充满明清风格的户部巷刚刚规划建成没几年,宽窄巷子也是新规划重建的,里面的建筑大多是最近几年落成,甚至其整体规划建设至今还没有全部完成。

  游客喜欢它们,有多少是为其历史而去?很多人甚至没听说过在那有着故居的名人的名字;有多少是为着它们的深厚文化而去?你说宽窄巷子的文化是什么?那里有商店、酒吧,有四川特色餐厅,也有星巴克,传统还是现代?历史还是国际化?

  所以,人们去那儿不一定是因为它们辉煌的历史,也不一定是因为深厚的文化,他们去那儿,喜欢那儿,是因为那儿的特色——有建筑的特色,更重要的是生活氛围的特色。他们觉得自己在那里触摸到了这个城市的温软的生态文化。

  其实成都人是这样生活的吗?未必。他们也许像各个城市的上班族一样每天早上挤公交车上班,中午吃盒饭,晚上疲惫不堪地回家,每天为竞争、生存而奔波。但它传播出去的成都城市文化就是休闲、舒适、慢生活节奏,宽窄巷子正好呈现了现代人对于这个城市的记忆和想象,给外地人提供了他们想象中的成都生活状态。

  对于多数游客来说,他们不是看你的巷子有多少年历史,有什么厚重的历史文明,他们在乎的是怎么在短时间内了解这个城市的生活文化,一个浓缩着这个城市生态文化的巷子就是最好的平台。

  他们喜欢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徜徉、品味想象中生活的载体。就像节日,不过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聚会的借口罢了。

  这样的巷子其实就像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提供的是你听说的、想象中应该如此的生活文化,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现实的。像艺术品,太现实的作品估计又没多少人喜欢了。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