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7条建言

时间:2012-06-06 09:44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为之

    瞄准“下一代”

“下一代”指的是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上海的产业经历了从10的二次方到10的七次方的过程。10的二次方指缝纫机这样的制造业,零部件的总数约为100个,属于工业化初期;10的四到五次方,是汽车;造船是10的六次方,航空航天是10的七次方。上海的许多规划,都提到“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产业或技术。通过创新,上海一直保持着产业先进性。上海人笃信“未来引领今天”。“光看明天还不够,甚至要看后天”,他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在思维上,武汉需要想得更远。
培植国企、民企共生的业态圈
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上海民营企业不多、不大不发达。的确,在沪央企占上海经济总量的两成。然而,上海的民企并不弱。上海通过国企,带动民营企业一起成长,成为经济共同体,国企、民企、外企三分天下,各得其所。每一家大的市属国企背后,都牵动着民企身影的上下游链条。
外企和国企是“任务完成型”,民企最不“安分”,涌动着创新突破求变改革的原动力,有着强烈的内生增长的特征。在武汉,民企、外企力量较弱,建议努力培植国企、民企共生的业态圈。
增强两大“支撑”
两大“支撑”分别是服务业支撑和周边腹地的支撑。
武汉的生活型服务业发达,而生产型服务业相对弱,没有从大企业里剥离出来。生产型服务业的就地配套不够,就会影响“大鳄”的引进。
上海的成功很重要的是与周边江浙一带休戚与共,是江浙一带“抬轿子”抬起了上海的经济,两者互相带动。武汉和周边地区也要垂直分工,武汉要成为中心城市,也要学习引领周边发展。
各级战略要“咬合”
首先,市级战略要咬合到国家战略,要顺势而为。同样,市级发展、区级发展,就像齿轮,要一级级咬合,才能产生动力。各级战略咬合,要顺势而为、充分理解、积极响应。只有理解了才能融入,融入了才能投入,投入了才能产出。
“培养”企业家
武汉科学家多,但企业家和银行家少。让三者碰撞头脑火花,武汉缺乏这样的机制。上海给了企业家广阔的舞台和施展空间,让企业家引领政府部门调整服务。政府和企业的“二人转”真正转起来,才有经济活力。
让知识自由流动
在上海闸北区,有国家级人才资源服务区,国际级的猎头公司和人才培训中心,陆家嘴、南京路等地有很多民间自发、自由对接的找专利、找资金、找销售平台。相较之下,武汉的科技资源流动性不强,没有形成市场化产业化的诉求。
立足产业先进性
不要把武汉变成一个超大的成本中心。国家中心城市应有经济总量,也有产业先进性,应是示范辐射带动区、国家级要素市场,是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和定价中心。没有定价权,出货量再多,也不是资源配置中心,武汉要成长为中心城市,必须形成武汉价格、武汉指数。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