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广州13年创文路重点打造文明特色社区

时间:2012-05-24 09:23来源:珠江晚报 作者:刘晓峰

 

    中广网珠海5月23日消息 2011年12月,广州市被宣布获评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时,这座南粤的大都市在创文道路上已经跋涉了13个年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1998年提出广州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实现广州城市环境面貌“一年小变、三年中变、五年大变”的目标。200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再次明确提出要以“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要求实现广州城市环境面貌“大变”目标。
领导的重视和13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广州这座大城市虽然“问题复杂”,但不断积累了文明城市的深厚土壤。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广州的大街小巷,深切感受到一个文明城市的创建决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个个文明、特色社区的建设点滴积累的过程。
创文亮点
打好社区牌 义工志愿者服务项目丰富
生命热线根植社区
一名普通物业管理员自费开通的“生命热线”,十年间累计接听咨询电话、处理心理个案、提供面询服务等超过8.5万人次,后来成为全国首条由114直接转接的心理咨询热线。这就是全国闻名的赵广军生命热线,赵广军本人现已成为广州志愿者的形象代言人,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海珠区江南中街道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现在也成了一个拥有800多名注册志愿者的非营利组织。
在广州江南中街道,赵广军志愿服务工作室就设在一条小巷中。几名志愿者正在接听热线,墙上的公告牌上标示着协会目标:植根社区,服务居民。作为从社区走出来的社会工作者,赵广军一直关注社区居民的需求。他创办的协会也注重发挥“社工+志愿者”的联动作用,尽力挽救彷徨困惑的边缘青少年,帮助年迈多病的孤寡老人,劝导有自杀倾向、准备报复社会的偏激人群。
童叟生活馆服务居民
与赵广军志愿服务工作室仅一墙之隔,就是江南中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童叟生活馆。在这里,义工向在周边居住的老人孩子提供丰富的社区服务。年逾七旬的赵伯正坐在大厅一侧的网上冲浪区发邮件,他告诉记者,儿女平时忙于工作,家里又没有电脑,“在童叟生活馆可以免费上网,我时不时要来这里收发邮件,冲冲浪。”另一间屋内,几名老人组成的小乐团正在排练,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和声悠扬。
“志愿者队伍如何建设、志愿者如何服务是创建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江南中街道办的工作人员说。据了解,该街道与具有国际声誉的广东狮子会、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等NGO(非政府机构)合作,组建社会服务共同体,打造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为辖区居民提供社工专业服务。
社区服务一举几得
在这样的社区服务体系中,社区居民得到实惠,社会组织获得培育,政府赢得赞誉。社工小陈告诉记者,他大学毕业就来江南中应聘了社工,“这是我的职业,我热爱社工工作。”他说,每天上午他都在童叟生活馆坐班,为来生活馆的社区居民解答问题、提供服务,下午要到社区居民家中上门探访。
■城市背景
广州是国家级中心城市,广东省省会,辖10个行政区、2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806.14万人,流动人口712万人。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10748.28亿元,成为国内第三个GDP迈入万亿元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连续22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
打好文化牌 100亿元建设文化基础设施
金花直街上,短短一条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街中心一棵大树下,老人们拉二胡的拉二胡、下棋的下棋;街边长者娱乐室里围坐了一圈阿公阿婆,滋滋有味地看着电视;其他场地被占满,几位阿婆坐在长者饭堂的饭桌边,练着合唱曲目;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旁,女子舞蹈队在角落一处小场地内排练正酣……
让有闲的人们别闲着,广州这个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南粤文化名城,传统文化与城市文明无缝对接、相得益彰。在荔湾博物馆旁,西关大屋剧场、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格外引人瞩目;在博物馆对面,一渠之隔是别有情调的荔枝湾大戏台。下午4点钟,大戏台上不断上演着粤剧的经典剧目,来来往往的市民都乐于驻足凭栏观看,笑声、掌声不时在渠对岸这边响起。
“荔枝湾涌原来是一条臭水沟,后来为迎亚运和‘创文’,政府投入近4个亿将其打造出‘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岭南水乡风情画。”荔枝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广州的创文工作不仅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切实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住房等热点难点问题。同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先后投入100多亿元新建、改造一批文化基础设施。
■相关经验
创文活动宣传形式多样
广州在创文工作中,充分利用广州市的报刊亭、候车亭、地铁站、公共场所的电子显示屏、铁路、高速公路、收费站等显要位置的户外广告资源等载体,开展创文宣传,做到宣传全覆盖,营造了抬头可见,随处可读的氛围。
广州除了利用好广州自己的报纸、电视媒体外,为让创文工作深入到普罗大众当中去,广州市委宣传部出资,与广州日报合办了一份《广州文明报》,成为广州创文的一个重要宣传阵地。同时,广州创文工作还特别注重新兴媒体上的宣传,让各个年龄层次的市民都了解并参与到创文工作中来。
结合问卷调查,广州全城每个月搞一次测评,积极举办各种社区论坛,利用大型活动等形式,征求老百姓关于创文工作的意见建议,为百姓办事实,同时也是对创文工作的最好宣传。
■记者手记
建设文明社区靠文化灌溉
一个看似由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国际大都市,每个社区都各有特色。形成这种特色的,是每个社区各自不同的文化氛围。很多人赞叹广州这个文明城市是由一个个文明社区组成的,而支撑社区这一城市细胞良好运作的,是背后的社区文化。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城市居民,尤其是东南沿海城市的居民,精神需求越来越突显。这也是人们常常抱怨城市生活让我们没了邻居、没了朋友的原因。文化有着凝聚人群的力量,社区文化的形成让社区居民有了共同话题,有了互动的主题,让远亲不如近邻。
走访广州的创文经验与成果,记者发现,这个城市的现代与传统结合得如此紧密、和谐。南粤文化的代表——西关古屋、粤剧戏台,就在城市中心,来来往往的不仅有老年人,青年乃至学生,都对这些乐此不疲。
而作为年轻移民城市的珠海,不仅植根于南粤香山文化,肇始于容闳的近代留学文化,以及发端于改革开放的移民文化,都是珠海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如何认清这个城市的文化、利用文化、发扬文化,不仅有利于建设现代社区、增强每个珠海人对社区和城市的认同感,也对创建文明城市至关重要。
■各类声音
“在童叟生活馆可以免费上网,我时不时要来这里收发邮件,冲冲浪。”——赵伯
“这是我的职业,我热爱社工工作。”——社工小陈
“荔枝湾涌原来是一条臭水沟,后来为迎亚运和‘创文’,政府投入近4个亿将其打造出‘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岭南水乡风情画。”
——荔枝湾工作人员
记者 刘晓峰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