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于晓波 中国规划网济南4月5日电
3月31日晚上9点36分,在同济大学经纬楼前小广场,吴志强正在带领同济大学绿色校园协会的志愿者共唱环保歌曲《爱很大》:
“爱很大
彻底崩坏的重生了
曾经伤害的愈合了
不愿离开的回来了
害怕孤单的幸福了”
两年前,他开始全力推动同济大学绿色校园协会,联系全校11个学生社团与清华大学等20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发起了一年一度的全世界最大的环保活动“地球一小时”“让我们一起熄灯吧”。
7点半,刚刚下课的吴志强在学院餐厅匆匆吃了一碗黑椒牛肉面,和记者一起到C楼下沉广场,观看学生们“光艺术”《建筑物理(光环境)》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学院作业汇报展示,细心点评学生用最廉价的材料展示灯光节能技术的亮点。接着又赶到文远楼215教室作总结致辞:“同学们,你们在世博会上用最廉价的材料垃圾袋做出了最美的1000朵玫瑰的画面。今天,校园的灯光熄灭,你们的节能灯亮起,如同你们群星般升起。”
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很难想象,一个1960年出生的知名的城市规划大师如此激情地与“90后”学生们热烈地互动,穿梭于学院,传播他的创新、创意、环保、节能的理念。
晚上10点,回到学院憩园餐厅,记者终于可以与这位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青岛世园会总规划师坐下来,开始对话,访谈一直到零点才结束。吴志强说,这权作我们的“零点”对话吧。
规划师的理想完成30%,
就应该开怀大笑
记者:您如何看中国城市规划?
吴志强:规划师与画家最大的区别是,画家可以用自己的手直接完成“脑中的画”;规划师要借助整个城市力量来实现规划的梦想。设计,是理想状态;建设,是现实状态。规划设计的结果,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社会关系。社会意识,照出了一个真实的城市状态。
如果没有规划师们的理想、梦想,就没有今天城市整体的进步。
规划师要有梦想,有理想,但同时要理性看待规划的社会现实,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看到社会现实向上的力量。
规划师若有一个理想分为100分;如果能完成30%,那就应该开怀大笑。因为,规划的70%不是人力而为的。
规划师要永远保持向上的心态。每一个项目,如果建设比过去好一点,能够拉动城市发展,那就是进步。
规划是一个城市对明天发展方向的梦想选择。
世博会,70%的遗憾
记者:你如何评价世博会的规划设计?
吴志强:70%的遗憾。对于自己主持的城市规划,没有一件作品是满意的,城市设计是遗憾的遗憾。
因为,有太多没有实现的创意了。至今最令我遗憾的是,我们有一个未实现的代表旧上海工业时代的烟囱构想。当时,我们的设计是,建设一组围绕烟囱旋转而上的轨道电动天梯,通往世博园的最高点烟囱的顶端。这样,我们能够把一座代表旧上海工业遗迹的烟囱,包装成闪烁着现代工业文明的LED灯光的观光塔。在哪里游客都能够俯瞰世博园的全景,毫无疑问,这将是世博会游客最喜欢浏览的一个亮点。
设计在按预定方案进行。但是,围绕烟囱建设的环绕轨道出了问题。建到一半时间,我发现负责建设的这个公司,按照最大的游客流量,不能保证100%的安全。安全,是世博会天大的事情。于是,我忍痛舍掉一座最美的塔,一个心中梦幻般的最佳游览点,一个多维设计的亮点。最后,游客看到的只是一座闪烁着LED灯光的最大温度计式样的东西,好在它体现了一点新旧工业文明的交融的概念。心中有太多太多的遗憾。最多达到理想的30%。可是,你也能够看到,就是这30%,给上海,给中国,给世界,带来了多么巨大的进步和震撼!因此,我心中充满了感激,有这个机会用这一形式代表国家来展示未来城市发展的理念。
记者:世博会为什么你的团队会赢?
吴志强:赢在理念。
每一届世博会,在全世界都是最大的规划设计工程,它代表着城市发展的风向标。所有的世界级大师参与设计竞标,成为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和智慧争斗的竞技场。
当时,世界26家一流的城市规划设计团队参与了竞标。
我们赢在理念。因为,竞争对手所给出的都是一个园区的规划;我们团队的方案回答了一个主题思想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在方案中,我以“三大和谐”的理念回答走向未来的城市,突出了“和谐”核心思想。那就是在未来的城市中,人与人要和谐,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城市创新的动力与历史文化的保护要和谐。
“只要是中国人,都会有齐鲁文化的烙印。”
记者:你和山东有渊源?
吴志强:只要是中国人,就会和山东有关系,都会有齐鲁文化的文明烙印。
1983年,作为研究生,我跟老师设计的第一个项目就在山东胜利油田的“独岛新城”。那是当时山东惟一赢得全国设计大奖的仙鹤小区。
记者:我在《东营印象》中写过那个小区,从空中鸟瞰是“振兴中华”四个字。
吴志强:那是我花了整整一个暑假,在芦苇丛中,被蚊子群围着,拿出的设计总图。
当时最让我得意的是以祖国山川河脉命名街道的想法被采纳;南北街道以山命名;东西街道以河流命名。
在山东我第一次独立率领团队主持的是济南章丘百脉泉区域规划设计。
我走遍济南,了解百脉泉区域的风土人情,规划的亮点是最大限度保护了当地的名泉历史风貌。
百脉泉区域的规划设计是打通城市的三条“脉”。第一,依托山脉,规划区域主体布局;第二,贯通泉脉。当时,百脉泉泉群都干涸了,我把贯通泉脉、恢复百脉泉区域的风貌作为主题。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拆掉了泉群旁边不该有的建筑,恢复其秀丽的自然风貌。锦上添花的是,很快,百脉泉的泉水来了,生气也就来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笔是连通城市名泉的经济血脉规划了城市名泉到济南高新区的连接线。当时的章丘市长陈先运说,这8公里的连接线联通的当年,章丘财政收入就提升8000万元,规划是第一生产力。我说这是名泉与科技的魅力!泉脉是由南向北;资金流是由西向东。第二年,章丘名泉周边土地开始升值了,章丘市也由到处拉项目变成设定门槛挑项目了。
规划的初衷得以实现,一个城市理顺自然脉,贯通经济脉,保护文化脉,是一个规划师的最大的愿望。
实际上,从东营的独岛新城仙鹤小区到章丘百脉泉,贯通城市“三脉”是我后来世博会城市发展“三大和谐”理念规划设计的起点。
山东人实在。在章丘,有一次,他们请我吃当地的大葱,我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好吃!”我的天!不多久,章丘市竟然装了整整一卡车大葱送到同济来了。我当时感动得有点不知所措。只好把章丘大葱送遍了同济大学所有的教研室。去年,当中华达人“送葱姐”歌声风靡全国时,我就不由想起章丘“送葱”这一幕,章丘大葱真的很甜!
青岛世园会总规划师
记者:你是怎样结缘青岛世园会的?
吴志强:那是因为一场讲座。
2010年,青岛市领导来看我,希望我到青岛讲一讲上海世博会的得失。在青岛的讲座中,我把世博会的得失毫无保留地讲了2个多小时。结束时,一个令我意想不到的惊喜是,青岛市聘我作为青岛世园会的总规划师。
在盛情之下,我惟有全力作出最好的规划。园区本身是个舞台,它需要后台的支撑。我认为,青岛世园会的选址应该有一个更好的方案。3月14日,青岛市采纳了我的建议,将世园会会址由1.61平方公里变成2.41平方公里。
关于青岛世园会,我的想法与青岛市委书记李群的很多观点在交流中不谋而合,我们认为,青岛世园会不只是展览一个园区,而是整个城市;通过世园会,把整个青岛的绿化生态带起,改善青岛的人居环境。
对于青岛世园会规划,最大的欣喜在于规划并未局限于红线范围的框架,而可以将其融入整个山水格局,我们在自然风貌中,规划了天女散花的方案,与自然相融而成、浑然一体,突出青岛的山海泉湾特色,构成四季青岛的花园城市特色。
玫瑰是青岛的市花,可以想象一下,走进山岙,山川之上,扑面而来的是一条世界上最长的2.8公里的玫瑰花道,从入口直通会场,犹如七仙女撒落的彩带与花瓣,这个创意以城市交通的梳理如孔雀开屏般连接辐射青岛各区市。
“对城市要有爱,
城市才会有报答”
记者:你对待城市规划抱持怎样的态度?
吴志强:在浦西一张床不换浦东一套房的年代,我负责在一片庄稼地里勾画一座新城区的社区广场浦东联洋社区大拇指广场设计。
现在,每当我站在高楼之上,俯瞰这个由社区广场变身而成的城市中心广场时,对比当时的规划构想,怎么也不会想象到这个地方会这样火爆,就连停车也没有地方。
每一座城市都是有生命的。城市具有自我造血功能,它会辐射周边地区,甚至超越大洲,辐射全球。
不同的城市,生态是不一样的,其表现如同人类成长的不同时期。
1933年国际上的城市化高潮,人类认为城市只是一个复杂的机器。工作区、生活区、娱乐区、交通枢纽全都支离破碎。人们白天离家上班,晚上城区中心没有人。是一种人为的割裂状态。
40年后,人类终于意识到,城市不是机器,而是一个有机体、生命体,乃至是一个孩子,有灵魂,有精神,有独立的个性。不要以为作为“父母”的人类可以为“孩子”包办所有决策,孩子是有思考、行为和决策的,城市人应该学会尊重这个城市。只有你热爱城市,城市才会成为你的家园。
每一座城市都是有自己生命的。规划师要像中医一样把脉城市内在的定向,以城市生存的规律,作出城市的生命规划,不能随便“开一刀”。
有了这一想法后,态度就会很不一样。把脉城市的脉搏,审视城市的生命力,处理城市与山水之间的关系,路与路之间的关系,用规划提升城市的内里与外在,移除某种病灶,唤醒城市发展的活力,使之达到最健康的状态。
记者:为什么会有“千城一面”的情况?
吴志强:这就像让所有年龄段的人穿一样的衣服一样荒唐。大家来模仿,仿佛孩子失去童真,老人失去慈爱,中年人失去稳重,青年人失去时尚和朝气一样。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就像小孩穿了大人的衣服,失去了小城镇自身的味道和风韵。城市应该像人一样,讲究不同活法,不能一刀切。
2008年,全世界已经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过去三十年,我们把30%的人口从中国农村搬进中国城市。2012年,中国进入城市时代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历史进程。从长远看问题,规划师应该更多关注城市健康。
“用齐文化复活城市!”
记者:你对齐文化很感兴趣?
吴志强:在未来,每年将有1000万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如果仅仅是粗放式管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会使承载城市的土地、河水、空气、能源等达到超负荷的极限状态。
中国要达到和美国人一样的能耗水平,则要有七八个地球才能支撑起这样的资源消耗这样的方式肯定不可持续。
我认为需要从齐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智慧中寻求解决之道。这是去年秋天,我一个人在齐长城漫步时的顿悟。
我觉得人们没有准确理解齐鲁文化,大多是以鲁文化的孔孟之道来解读山东的齐鲁文化。确切地说,齐文化的内讲秩序,外重开拓的精髓体现出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取向。对今天的城市有着太多可以借鉴的智慧。儒家精髓,加之齐文化的开拓进取,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山东齐鲁文明的核心价值。
纵观历史,齐鲁文明在中国农业社会中贡献了中国主流文化;现在,中国进入城市化,期待山东贡献出中国新城市文化的精神主流价值。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