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城市社会正在来临 呼唤建立城市学

时间:2011-10-21 10:04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陈忠

  诸多迹象表明,当代社会正在成为城市社会,当今世界正在步入城市世界。世界总体城市化率已超过50%,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超过80%。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是47%,也已接近50%。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相伴随,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综合作用与影响也在不断提升。诺克思在《城市化》中说:“到2030年,超过60%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可以预计,未来数十年,世界及我国的城市化率将不断提高,城市的辩证作用、综合影响将继续扩大。如果城市、城市社会、城市世界果真是我们现有的主体能力所能建构,现有的认识能力所能看到的阶段性或终极性的人类生存、生活与社会化的形式,那么,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全面地把握城市、城市社会、城市世界的深层本质,用何种理论与态度合理、智慧地面对、应对城市化进程及后果的复杂性、辩证性。从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的高度,厘清、树立全面、辩证的城市观与城市发展观、城市态度与城市视阈、城市价值观与城市研究方法,是应对城市问题挑战、迎接城市社会来临的一个重要前提。建构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是迎接城市社会来临、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创新的一个重要知识选择。
  城市社会需要城市学
  城市化进程及其结果的复杂性、综合性,迫切需要建构具有哲学底蕴、跨越学科边界、没有学科归属的一般城市学: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在与城市问题的不断遭遇中,人们日益认识到,城市化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或单向度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而是一个深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心理等人类生存与发展所有因素或要素的超复杂性、超系统性的过程与问题。在列斐伏尔看来,应该对城市进行韵律分析。城市的存在与发展正如一首乐曲的弹奏或一部戏剧的演出,是一个多因素共存与互动过程。忽视任何一个细节与因素,都会导致整首乐曲或戏剧的演出失败。在《第三空间》的作者索亚看来,城市化是社会性、历史性与空间性等多因素的辩证互动。在《比较城市化》的作者贝利、《城市发展史》的作者芒福德、《城市化》的作者诺克斯等看来,城市化的人类后果、文化后果、生态后果等十分巨大,应该同时关注城市化的人类学后果、文化学后果、政治学后果、生态学后果及其他综合性后果。
  也就是说,只从单一学科甚至没有深层关联的几个学科出发,都将无法真正把握城市的复杂本性。目前,人们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诸多视角、学科角度出发,对城市化及其问题进行诸多专业研究。索亚、芒福德、诺克斯等学者也开始注重对城市学进行交叉性研究。但毕竟,对城市、城市化、城市社会自觉进行多维交叉研究还未成为城市研究的主流,尤其缺乏诸多学科深层聚焦进行城市研究的知识基础与知识平台。对城市、城市社会进行哲学把握,建构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对探索诸多向度与学科的城市研究进行对话的知识基础,建构多维城市研究深层互动的知识平台,推动多学科城市研究的深层整合、综合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具有同一性
  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的目标,在于阐明什么是合理城市观与城市发展观,对城市性、城市本质进行哲学揭示;在于阐明什么是合理的城市研究方法与城市视阈,对人们研究城市的方法进行逻辑类型反思、逻辑把握;在于阐明什么是合理的城市价值与城市意义,对城市过程与结果的公平性、公正性、正义性等问题进行实践反思。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具有同一性,同时性地建构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对增加城市哲学研究的思想厚度,增加城市批评史研究的理论深度,避免部门哲学研究曾经出现的空泛化、抽象化现象,避免部门史、学科思想史研究中容易出现碎片化、浅层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是城市观念、城市方法、城市价值的历史自觉、逻辑自觉、主体自觉。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以城市问题史、城市发展史为重要基础,既是关于城市问题、城市发展的变迁逻辑与演变规律,关于城市知识与城市思想的类型构成与演变逻辑的深层城市学、一般城市学;也是关于现代性与全球化生成变迁的具体内容、具体规律的历史哲学。
  现代性和全球化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深化对现代性与全球化的研究,对推进哲学社会的基础创新、整体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从中世纪后期的商业革命,到近代早期的工业革命,再到20世纪中后叶以来的城市革命,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具体内容与时代重点不断转换。在历史转换中,城市、城市化日益成为现代性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与具体形式。当列斐伏尔、卡斯特、哈维、索亚等指认当代社会研究、社会理论出现了重要的“空间转向”时,其具体所指正是席卷世界的现代城市化潮流。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自觉城市语境、城市意识、城市底蕴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将从整体上落后于现时代。如果这个断定有些激进,那么,在比较保守的意义上至少可以说,城市问题、城市社会正日益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生成与发展的重要语境,建构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是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创新、整体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路径与重要尝试之一。建构城市哲学与城市批评史对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创新、整体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中国规划网南京10月21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