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跳出邯郸审视自身发展,站位全省找准发展坐标。”带着这样的课题,9月25日,中国共产党邯郸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开幕,市委书记郭大建在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加快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从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提升邯郸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的战略目标,到该市此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要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地处冀晋鲁豫四省交界区域中心位置的邯郸市,从此开始把着力点和突破口放到了建设“中心城市”上。 1.“新区”“新城”并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9月底,驱车邯郸市中心的人民路,两侧工地一派繁忙。当地干部介绍,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崛起80至100栋百米以上高层建筑,成为邯郸的亮点。 据介绍,这个名为“中央商务区”的新区,将引进金融、保险、证券、咨询、创意等产业公司总部和高端酒店、品牌商业、娱乐休闲等业态入住。 据了解,邯郸着力建设的“新区”、“新城”还有多个。“六大新城”,即东部新城、赵都新城、南湖新城、梦都新城、丛台新城和北部新城。而“四大新区”,就是中央商务区、商业步行街区、化工整治区和滨河景观区。 邯郸市委办公厅助理调研员樊四明介绍,这些“新区”、“新城”,都是复合式功能区、城市综合体和生态园林景观区,功能完善、现代时尚、生态优美、宜居宜业。 9月25日,邯郸市委书记郭大建在党代会报告中强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精心设计、精品建设“四大新区”和“六大新城”。 邯郸市规划局副局长时长煜说,未来五年,邯郸市中心城区人口要达到200万以上,城市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规划和建设起承载这些人口的足够空间并配套建设辐射周边的基础设施。 正如邯郸市本次党代会所强调的,“长远要抓基础”—— 在城市中心区,立交桥、客运枢纽站等省百项重点工程将被大力推进;同时,多源规划建设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雨水和污水排放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与城市规模、人口相匹配的文化、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综合保障水平。 在城市外部,正在努力加快邯大、京港澳、石林、邯黄等高速公路建设,以实现高速外环合围。同时正在推进石武高铁、邯黄铁路和邯长邯济铁路扩能改造建成投运,并加快机场二期建设,构建起立体化大交通格局。“着眼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我们要研究如何突破目前限定的城市规模。”时长煜说,向着这个方向努力,邯郸市实施“1+6”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已经把邯郸县、永年县、成安县、肥乡县、磁县和峰峰矿区纳入中心城市规划。时长煜指着手中的地图说,两条长达百里的街道,已经西至武安、东至肥乡、北至永年、南至磁县,其在加快辐射区域内的同城化管理、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也在承载起一个城市复兴的梦想。 2.把优秀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建 9月底,邯郸市黄粱梦滞洪区扩容改造工程7#标段开工。位于该市城区北部、滏阳河左岸的这一自然洼地,不仅承担着滞蓄洪水的任务,还将形成市区新景观。 据介绍,就在这一区域,一座“中国梦城”即将破土而出:依托我国唯一以梦文化为主题的景区——黄粱梦吕仙祠的改扩建项目和北湖建设项目,邯郸市要规划开发建设集梦庙、梦园、梦镇等于一身的“梦想之都”体系,打造中国“梦文化休闲娱乐区”。 当地文史专家考证,邯郸拥有3100年建城史。然而今天的邯郸,在人们印象中,更多的是一个工业城市的形象,但其城镇化率曾落后于工业化率10个百分点。很多专家说,这样的城市是不具备吸引力的。“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才是其自身的灵魂。”在邯郸市委研究室主任韩咏梅眼中,邯郸未来五年所致力于打造的区域中心城市,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中心,还要成为区域的文化中心。 如何让那些沉睡在成语和典故中的文化“活”过来,邯郸一直在思考。郭大建在报告中给出的思路是“坚持文化兴产”,“把优秀的历史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到城乡建设之中”。 就此,邯郸市提出了要以“三园、五城、六基地”为“龙头”,挖掘文化内涵,壮大文化产业,把优秀的历史文化元素体现到建筑、广场、街道和每个角落,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依靠这些项目,邯郸市谋划,未来五年,文化旅游产业呈跨越发展态势,文化精品和旅游产品叫响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 让历史的文脉流淌进城市的血脉中,提升城市内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让自然的水脉为城市的文脉添彩,邯郸市把建设北方江南水城作为城市发展新愿景,复古以水为脉、依水建城的规划思想,坚持“古城+水城”、“文化+绿化”,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生态水系。 围绕水源,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构建西部以引漳为主、中部以引江为主、东部以引黄和引卫为主的多水源供给配置体系”。 时长煜介绍,邯郸将形成都市区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15平方公里的循环水系,建成110公里长的景观水带、4平方公里的景观绿化带。 3.基本形成具有邯郸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9月29日,邯郸市有20个重点产业项目集中开工。邯郸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这些项目,不仅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而且产业层次高,科技含量大。 据介绍,这20个项目集中于装备制造、商贸物流、高新技术、农业产业化方面。韩咏梅说,这些都是邯郸所致力发展的产业项目。 此次党代会上,邯郸市也提出,未来五年该市的产业结构要持续优化,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8%、6%和10%,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8%左右,基本形成具有邯郸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邯郸学院党委书记王韩锁长期关注产业和城市的发展关 系,他认为,要打造区域的中心城市,还要靠实力来说话。“这些实力就体现在辐射能力、带动能力上,体现在对周边地区经济要素的重新配置上。”“工业基础雄厚”,一直是令邯郸人引以为自豪的一项发展优势,但重化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也成为邯郸市面对转型发展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韩咏梅分析认为:“放到四省交界区域来衡量,邯郸市的产业结构与周边地区存在着同质化发展的趋向,因此邯郸必须构筑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在区域竞争中胜出。” 基于这样的认识,邯郸市本次党代会强调,该市今后在选择新上项目时将把“高效优质”作为首要标准。为此,该市将从两个方向着手:一是按照技术高端化、发展低碳化、装备现代化的思路,传统产业突出转型升级,扭转“一钢独大”的局面。二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煤电煤化、新型材料基地。 落实这样的思路,邯郸市出台了“3+3+3”主导产业倍增计划,提出要力争一批有利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超百亿元重大项目开工竣工,重点培育形成新兴铸管等六大超千亿元企业和装备制造等六大超千亿元产业。 “所谓区域中心城市,不单纯是一座城的概念,而是要把邯郸全市打造成区域内的高地和引擎。”樊四明认为这是未来邯郸发展的核心任务。 馆陶县委书记张跃峰介绍,馆陶县承接邯郸市区化工企业外迁,已经建成了一座新型化工园区。“有了这一产业集聚平台,馆陶本地大量生产要素被周边区域吸走的状况将彻底改变。” 做大做强产业聚集平台,邯郸市提出重点推进“1+4”产业聚集区建设,争取冀南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引导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 相关新闻:邯郸高调设定“吨粮市”目标 “邯郸要在全国率先建成‘吨粮市’”。9月25日,中共邯郸市第八次党代会的开幕式上,市委书记郭大建的话激励着所有在场的农业战线代表。 作为农业大市,邯郸素有“冀南粮仓”的美誉,其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近六分之一。一年前,该市提出要在全省率先建成“吨粮市”的目标,即到2012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总产达到500万吨以上。而今,邯郸市又将这一目标“高度”提高到全国范围。这意味着邯郸市不但要在全市域内普遍提高粮食亩产量,而且还要加快提升的速度。 “建设‘吨粮市’的目的是强化农业支撑作用,为全国粮食安全贡献力量。”邯郸市委办公厅助理调研员樊四明说,“作为一个地级城市,提出这样的目标,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和魄力的。” 目前,“吨粮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全市夏粮单产增幅创历史最高水平,平均亩产达到432.8公斤,比上年增加49公斤,增幅为12.8%,永年、临漳等6个县接近“吨粮县”目标,已建成96个吨粮乡、1125个吨粮村。 中国规划网石家庄10月15日电 记者罗伟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