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花园湾将“种植”大量人造树,这些人造树的钢架树干为垂直花园,
树干表面将种植土著蕨类植物、兰花和其他攀缘植物。
新加坡将投资8.29亿美元兴建“花园湾”项目,这个项目的主题是“城市生物多样性”。
新加坡是以“花园城市”而闻名,其绿化覆盖率接近整个国土面积的50%。为了吸引更多人才,新加坡计划将这个美丽的国家从“花园城市”变为“丛林城市”。在最新出台的未来10年“绿化路线图”发展规划中,新加坡将投资8.29亿美元兴建“花园湾”项目,其中占地101公顷的“湾南花园”将于明年6月开工。
过去10年间,新加坡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一些积极成果,大约500种动植物的新物种已经在新加坡安家落户。让城市回归大自然,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想法,而新加坡的这项规划也将是一种示范。
以“绿化路线图”吸引人才
说到新加坡,以下数字令人印象颇为深刻。在过去的25年间,新加坡人口几乎增加了一倍,达到500多万。同期,其绿化覆盖率(卫星照片上出现的从公园到屋顶的绿色种植区)已经从三分之一多一点上升到近一半。
但是这还不够。在未来10年的“绿化路线图”发展规划中,新加坡为了努力吸引人才,准备将国家从“花园城市”变成“丛林之城”。国家公园局局长潘洪元说,“区别听起来非常小,但是有点像说"我家有个花园"和"我家住在花园中"。它的意思是在人类居住环境周围普及绿化以及包括野生动物的生物多样性。”
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意识到,城市发展仅仅依赖血汗工厂是远远不够的。新加坡通过构建一个有序、高效的国家提升了其国际地位。但现在新加坡之所以在全球具有竞争力,是因为不仅其生产效率高,而且还关注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为了吸引像计算机、生物技术和其他新技术等产业所谓的知识型员工,一座城市必须是一个集工作、玩乐、居住及养家于一体的有吸引力的地方。“随着我们引进了更多的知识型产业,大批人才也随之而来并且喜欢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城市,”潘局长说。“光是管理井井有条还不够,还要宜居、令人兴奋,当然生物多样性也必不可少。”
绿色工作环境是“大卖点”
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7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在《经济学家》评出的2010年世界最宜居城市调查中,新加坡的生活质量排名第28位,生态城排名第22位,在所有亚洲城市中排名第4位,位居大阪、东京和香港之后。
早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刚独立不久的新加坡在快速发展经济和城市化建设时,就积极推行绿色城市的理念。政府兴建几千套住宅的同时,从机场到市中心的主要公路沿线也种植了树木和灌木。当时,政府正试图吸引某些类型特别是制造业的外国投资,精心护理树木和公园主要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向投资者强调国家运行良好、井然有序及稳定。
近年来,因经济政策专注于发展创意产业和服务业,新加坡正面临吸引人才的新压力。而在亚洲许多公司都宣称缺乏高技能人才的背景下,为国际企业及其员工提供更绿色的工作环境就成为一大卖点。
“坦率地说,一开始就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并没有很清楚的想法。那不是蓝图。”潘局长说,“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想到种植花草树木,而且对我们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现在我们觉得,要想招贤纳士,让他们尤其是年轻人感到兴奋,我们需要将野生动物纳入进来,我们希望做的更多。”
巨型温室复制 多种气候
新加坡将投资8.29亿美元兴建“花园湾”项目,生物多样性将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一阶段占地101公顷的“湾南花园”,将于明年6月开工。尽管目前还没有计划人为地引进野生动物进入花园,国家公园局希望犀鸟、翠鸟和蜻蜓等物种会重新在那里找到一个避风港。
城市重建局规划处副处长林英辉认为,“花园湾”项目不仅会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而且会增加周边发展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与纽约的中央公园和伦敦的海德公园相类似。”
“从金钱角度来看,增加一块重要的精心设计的绿地会让相邻区域增值15~20%,许多研究专家对此表示赞同。”“湾南花园”的设计者、英国景观建筑事务所格兰特公司的安德鲁·格兰特坦承。
“湾南花园”包括两个巨型温室,将成为新加坡的新地标性建筑。占地1.2公顷的花卉圆顶温室将复制地中海气候,包括半干旱的亚热带环境;而占地0.8公顷的云雾森林温室会复制海拔1000米到3500米热带山区的凉爽湿润气候。
目前,新加坡的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占其土地总面积大约10%,政府已计划在未来10年至15年增加更多的园区空间,从现在约3300公顷增加到4200公顷。
现代城市应有 生物多样性
目前,全球都在努力让城市重新回归大自然。去年10月,联合国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批准了在未来10年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战略计划。该计划有20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其中包括将森林在内的自然栖息地的损失率减半,并在可行的情况下接近零;恢复至少15%的退化地区;受保护的陆地面积从目前的13%提高到17%,受保护的海洋区域从1%提高到10%。
“新的战略计划以秘书处于2010年5月发布的世界生物多样性现状报告所敲响的警钟为指导,”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艾哈迈德·朱格拉夫博士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该报告警告说,目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可能会比自然灭绝的速度快上1000倍。
名古屋大会还签署一项新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帮助城市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朱格拉夫博士说:“地方当局和决策者之间已经建立伙伴关系,这还是第一次,”他解释说,行动计划是为了实现市级被称为“爱知县目标”的战略目标。“地方当局的参与对实现2020年目标至关重要,”朱格拉夫博士说。
让野生动物 在城市安家
驻联合国的新加坡官员建议并帮助制定了该指数,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包括名古屋、伦敦、蒙特利尔、布鲁塞尔和巴西库里提巴等28个城市已经开始使用它。朱格拉夫博士说,关于城市的生物多样性现状的全球报告现正在准备,然后将提交给2012年6月在新加坡举行的城市首脑会议。
过去10年,新加坡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一些积极成果。从国家公园局显示的数据已看到,约500种动植物的新物种已经在新加坡安家落户,像绿色的树蜗牛和长脚苍蝇等再次现身,还有100个新物种也是第一次出现。
最近一个成功的故事是,东方斑犀鸟再次回到了新加坡。16年前只有一对,如今增加到大约160对。国家公园局希望推出其他野生动物项目,引进或增加猫猴、飞行狐猴及新加坡本土物种带状叶猴等多种种群。
“我们发现,我们目前路两旁种植的树木品种单一,高度也一样,虽然看上去很不错,但并不适合鸟类玩耍嬉戏,鸟类不喜欢。”潘局长说。 中国规划网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罗伟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