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暴雨下 “城市良心”何在?

时间:2011-07-31 12:04来源:鲁中晨报 作者:为之

  编者按 “城市看海”,成了今夏网络流行语。
  本周“海景”再现:7月26日,暴雨造成石家庄、郑州等多个城市内涝。住建部调查显示,2008年—2010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
  今年入汛以来,此类“雨后习惯性瘫痪”的城市已经达到100多个。近十年来,一下雨就成汪洋,正在成为中国城市的普遍顽症。
  客观看来,城市内涝与极端天气增多、城市排水管网标准明显偏低有关。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我国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许多城市排水沟渠、管网、泵站等规划不尽合理,排水体系不科学,规模偏小。目前,省会以上城市的排水标准一般只有一年一遇到两年一遇,其它城市的排水标准更低。
  与“地下的欠账”相对的,是“地上的增长”。近年来,城市发展快马加鞭,投入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楼越修越高、路越修越宽、广场越修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内涝显然难以仅仅归结为“技术”问题。
  很多城市也在努力解决这一顽疾。然而,积水点改造、管网更新等,却成效有限。如郑州,去年该市市长曾因内涝问题公开道歉,之后开展了积水点改造工程。今夏的大雨中,已改造完工的积水点却仍难以承受大雨的袭击。
  对于城市的“血管”,采用“打补丁”的方式,“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难以见效。对于城市内涝,需要超越一时效果、短期责任,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强化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进行更长期的规划、承担更长远的责任。
  另一方面,城市内涝是“系统性疾病”,涉及规划、交通、水利、气象等诸多部门。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才能形成合力。而要把排水蓄水结合起来,要有更多的资金、技术投入,同样离不开具体执行部门的通力协作。这些,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观念问题、制度问题。
  值得深思的是武汉的做法。21日,该市纪委发出通报,对主要责任人进行问责:市水务局长被行政警告,副局长被免职。
  这样的问责,某种程度上抓住了城市内涝的症结。地下建设滞后,归根结底还在于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政绩观。
  在破解城市内涝顽疾的道路上,或许最缺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那颗为城市繁荣、民众福祉深谋远虑的责任心。“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100多年后的今天,雨果的这句名言仍有着现实的意义。经过暴雨洗礼,各地可能会掀起地下管网改造热潮。但是,只有本着“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观念,本着对公众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才能从小打小敲走向标本兼治,真正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据《人民日报》地下是一座积重难返的迷宫
  城市排水系统不具备悦目的展示效果,不能像马路高楼那样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再加上官员的任期短,排水系统建设周期却很长。由此,官员就缺乏动力,以较高的标准,抓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
  去年,官员为城市内涝道歉连连,不知道在这过去的一年中,各地的“地下投资”究竟几何?今年城市内涝又现,也的确证实,很多市长们并没有把去年的灾情当回事。
  面对城市内涝,公众当然需要看到官员的歉意,因为,现在还有很多城市的主政者甚至还没有愧疚之心。然而,一句道歉哪怕再真诚,也不能保障城市不会再变成“东方威尼斯”,所以,道歉之后更重要的还是问责和行动。
  据《中国青年报》各部门博弈只留下一地鸡毛
  在中国的城市,地下管道各自为政,地下像是个战场,每次增加供水、排污、地铁、电话线、输电线路等公共设施,都伴随着激烈的纷争,各方围绕项目的必要性、修筑方法、资金来源、谁受益等问题争论不休。
  从现实来看,落后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及其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当下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了,以致衍生出诸多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具体问题和争议。据《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