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走进魏都,一幅幅生态和谐的画卷徐徐展开:护城河里碧波荡漾,荷花映日;休闲游园景色宜人,曲径通幽;文峰广场歌声悠扬,舞步翩跹。 50万魏都儿女把欢乐写在脸上,用笑语诠释着幸福。 近年来,许昌市魏都区委、区政府以项目建设为主线,做好产业提升、城区建管、民生改善为主要内容的“131”工作方针,以“城区建设三年提升行动计划”为抓手,坚持围绕民生抓城建,抓好城建促民生,大力推进民生城建工程,奏响了城建关注民生、城建为了民生、城建服务民生的主题曲。 规划引领——品位之城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不仅决定着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尤其决定着城市的品位和特色。对城市的管理者来讲,这不但是能不能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问题,而且是对城市管理者民生意识的考量,也是有效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的关键所在。 作为许昌市的老城区,在城市建设中,魏都区把打造精品、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放在首要位置,按照“五规合一、五规同向、五规同步”的原则,把规划的目标和路径定位在“改造提升,完善设施,加快改造,培植三产,提升形象,宜居宜业,打造中心城区重要的商业经济区、曹魏文化风情区”。突出前瞻性,高起点布局,高标准谋划,将更多的民生需求融进了城建规划。 按照保护历史街区,传承历史文脉的原则,注重体现三国曹魏文化和生态特点。该区规划 “一区三带六集中”,即围绕1.8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规划打造魏都风情区;沿运粮河规划打造以曹魏文化十八景为主题的漕运文化带、沿清泥河规划打造生态和谐的水城宜居带、沿许扶运河规划打造精致玲珑的南湖休闲带;“六集中”即逐步实施连片改造,结合区域特点规划打造6个群众集中居住区,建设文明生态和谐的新型城市社区。 以人为本,突出民生细节,实现市民出行“三个5分钟”。即走在魏都区的街上,步行5分钟,要看到游园、公共厕所和公交车站。市民走出家门一公里内要有公交车站。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融入更多‘民生需求’细节的城建规划,将使魏都区更加富有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魅力。”魏都区区长唐彦民告诉记者。 功能完善——便民之城 一个时期以来,全国许多大城市的排水系统纷纷告急,曝出积水和渍水事件,给市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在许昌市魏都区,积水点改造工程的顺利完工,使雨水再也不在城区“滞留”了。 体育场后街是一条背街小巷,原来只要下大雨,居民就提心吊胆,生怕自己家里被淹。而7月26日的这场大雨过后,这里路面只是稍微有点积水,水漫金山的现象不见了。一位姓牛的先生说:“这几年下雨都下怕啦,政府真是为百姓办了件大好事啊!” 往年,一下大雨,延安小区门前积水深近2尺,小区居民只能脱了鞋沿着墙脚走,开车回来的没等汽车进院就熄了火。魏都区实施的积水点改造工程彻底让他们告别了积水。 “在汛期来临之前,魏都区6个积水点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从今年起,城区将彻底告别积水。”魏都区城建项目负责人赵全杰告诉记者。 针对老城区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居住条件差”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魏都区先后投入资金近17亿元,进行了背街小巷改造、公厕改建、断头路打通、给水管网的更换、管线下地和街道路面拓宽提升、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先后完成了天宝路、107国道改线、光明路、滨河路等70多个城建重点项目的建设任务,建成广场游园11个,修建改造道路28条,更换给水管网9400米,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其中,天宝路全长15公里,东起石武客运专线许昌站出站口,横跨清潩河,下穿京广铁路,西抵永登高速公路许昌出入口,双向十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80公里/小时,是一条体验“许昌速度”的快速通道,更是一条展示许昌生态的景观大道,被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为全省“十佳城市道路”。 光明路原来的给水管网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严重老化,部分路段漏水严重,再加上管内防腐漆脱落,导致居民家里流出“茶叶水”。改造之后,看着一股股甘泉从水管流出,家住光明路的居民张改枝在家门上贴上了这样一副对联:“饮水思源不忘共产党好,安居乐业铭记新时代恩。” 生态魏都——宜居之城 在魏都区新兴路与清潩河交汇处,原来有一个被许昌人称为“万人坑”的夜市餐点,一到夜晚,烟雾缭绕,污水横流,噪音喧闹,附近居民苦不堪言。 昔日的“万人坑”,如今已经变成了街头游园——潩新苑。在这个不大的游园内,树木苍翠欲滴错落有致,崭新的健身器材上,孩子们在怡然自得地锻炼身体;古朴的沧浪亭旁,老人们在神情专注地听戏,听到高兴处,还能接上几腔、唱上几句。 在魏都区,像这样因地制宜、方便群众,变“废”为宝的小游园数不胜数。长青游园原来是一个废弃的厂院,祥和游园原来是一个堆满垃圾的垃圾场…… 魏都区委书记赵振宏告诉记者,推进城市建设和整治城市环境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民生是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到曹魏文化的挖掘,中到街头绿地的布局,小到公共厕所的设置,都要问问群众是不是满意,生活是不是更方便。 近年来,该区以建设生态魏都为目标,突出魏都“三国”城市特色风貌,不仅建了一些具有地标性质的城市广场,如魏武帝广场、文峰广场等,还着重从细节入手,逐步形成以道路绿化、滨河美化为主线,公园、游园、绿地广场为点,草坪、绿地、居民点绿化为面的绿化网,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一个个可游、可赏、可憩的城市空间。 与此同时,深入开展城区环境整治,今年上半年淘汰关闭了晨阳纸业有限公司、华强纸业有限公司等5条产能落后、影响环境的造纸生产线,群众对环境投诉处理满意率达95%。目前,该区绿化总面积达115.2公顷,绿化覆盖率42.69%,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10.2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达87%以上。为许昌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全省生态建设先进县(市、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特别贡献单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一等奖”等荣誉,并荣获首届“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如今,走在魏都区的大街小巷,细心的人们会发现,道路整洁,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增添了魏都的宜居魅力。 一座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生态型城市,正日益绽放出新的风采。 发展为民——幸福之城 在城市建设的“破”与“立”之间,魏都区寻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合点。 一个个郁郁葱葱的城市游园仿若翡翠镶嵌在城市之上,一条条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观路像彩带贯穿于城市之中……过去人们不敢想象的,这样优美的、与大自然相映成趣的城市景观,如今却与许昌居民的生活如此贴近。 魏都区地处许昌市中心,是一个典型的旧城区,全区城中村、棚户区约54处。2010年以来,魏都区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32个,概算投资167.05亿元,计划拆迁居民2.2万户、房屋面积546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347.6万平方米。截至目前,18个项目已启动拆迁,8个项目启动了安置房建设,在建安置房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4.3亿元。 在拆迁过程中,魏都区不折不扣地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坚持政府在经济上“零收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政府主导、依法和谐拆迁,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等各项工作要求,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 魏都区委书记赵振宏说,改造为了什么?就是要让城中村、棚户区群众的生活条件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们居住空间增加,居住条件舒适,环境配套完善,就业得以保障,也就是让群众愿意拆、搬得动、能就业、有保障。 “最重要的是,通过危旧房改造,为过去拥挤的城市中心腾出了更多的空间,可以建设绿地和游园,可以对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分区等进行再规划,充分挖掘出城市发展潜力。”赵振宏认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积极盘活了城市存量土地,提升了城市中心区域定位,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宜居魏都”建设得以有序推进。 以城区改造建设、加快产城融合为契机,魏都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经济,积极谋划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围绕“2511”服务业发展计划,即围绕鼎鑫商务广场、胖东来时代广场打造2个商业主中心,围绕三鼎华悦大酒店、人民路、新天地商业街、曹丞相府及魏武帝广场、大商新玛特打造5个商业副中心,各街道办事处结合城区改造打造11条以上特色商业街。 该区于2009年建成的全国首个全面展示曹魏文化的景区曹丞相府,以及具有曹魏文化特色的魏武帝广场,现在成了外来客商和游客到许昌必看的景点。以此为中心建成的曹魏文化一条街,形成了集餐饮、服装、文化经营为主的商圈,带动创业商户260户,带动就业1500多人。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全面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今年,魏都区还出资22亿多元,全力推进10项包括56件实事的民生工程,着力破解教育难、养老难、就医难、居住难等民生难题,努力构建养老、医疗、下岗、工伤、生育保险保障框架,让群众切身体会到幸福的生活。 最美的风景是和谐,最好的感受是幸福。魏都,正成为群众心中的幸福港湾!中国规划网郑州7月31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