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昆明“大引擎”谋划启动国际化城市建设

时间:2011-07-04 11:58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王帆 刘瑞
昆明加快国际化城市建设进程。
昆明加快国际化城市建设进程。 首席记者赵伟摄
昆明地铁首期工程小王家营站至呈贡北站地下盾构区间双线隧道全部贯通。记者黄晓松摄


  记者王帆报道
  “大引擎”谋划大发展昆明先手推进滇中核心经济区建设
  “大通道”构筑大前沿昆明先手推进国际大通道建设
  高标准建设新高地昆明先手启动国际化城市建设
  大平台繁荣大市场昆明先手建设国际化商贸文化交流平台
  2011年6月29日,昆明地铁首期工程最长隧道小王家营站至呈贡北站双向全线贯通;同一天,轿子雪山旅游专线三支锅山2号大桥顺利完成了全部T梁架设;7月2日,“风光互补”的环湖公路正式通车……截至2011年中这个时点切片,人们感受到昆明城市建设的惊人速度。细数来,昆明城市品质中的国际性基因,也正通过诸多在建和将建的项目,悄然生成。
  “十二五”开局之年,昆明在国际化视野下明确了自己的城市理想与发展使命: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正是国家提出的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以及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把这座昔日的边陲城市推到了开放开发前沿。事实上,昆明已先手启动国际化城市建设,力图高标准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发展的需求,构筑一个强大载体。
  “品质昆明”规划先行
  年初召开的市委九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昆明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奋斗目标,首当其冲就是加快城市品质国际化,以国际视野来规划城市。突出规划引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落实“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要求,完善综合规划体系,更加凸显昆明历史文化之美、高原风光之美、民族风情之美、都市时尚之美。进而把昆明建设成为高原湖滨生态城市和休闲宜居之都。
  为此,昆明将实行多轴向拓展、网络化开发,科学划分“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由“单核心圈层蔓延式”向“多中心轴向组团式”转变,形成多极带动的网络城市框架,加快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发展新格局。以完善功能、彰显特色、提升品质为重点,把“一城四区”打造成为大都市多功能集中区;以优化布局、强化基础、拓展框架为突破,把“一湖四片”建设成为大都市核心区;以分担城市功能、承接人口和产业转移为目的,把安宁、富民、嵩明、宜良四个辅城发展成为大都市拓展区;以资源禀赋和地域优势为依托,把石林、寻甸、东川、禄劝培育成为地区性发展中心和特色功能承载区。
  半年来,海口、宜良、富民等分别挂牌成立新区管委会,着力推动全域城镇化建设,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将达到70%以上。
  以昆明城市建设中颇具典型意义的呈贡新区为例,其规划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和高品位,新城总体规划采取国际招标,吸引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著名规划设计公司参与了呈贡新城的概念性规划设计。昆明市规划设计院以美国公司的概念性规划为基础,吸纳其他两国公司的规划优点,最终完成了呈贡新城的总体规划。规划控制面积160平方公里,建设面积107平方公里,总人口95万人。目前,各类专项规划基本完成,低碳路网规划等正在优化完善中。
  用“三高”标准指导规划的同时,先天条件优越的昆明从未放松对“后天”生态的建设。从2008年起,昆明治理滇池思路渐渐明晰:围绕“湖外截污、湖内清淤、外流域调水、生态修复”四大刚性目标,坚持“一个方针”,即“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狠抓滇池治理生态建设。市领导亲任36条出入滇河道河长,对36条出入滇河道进行整治。经治理,主要入滇河道水质明显改善,环湖截污和环湖交通实现基础闭合;完成主城8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升级改造,主城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10.5万吨,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64.9%;草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下降4.29%,滇治综合水质明显好转。
  今年5月31日,昆明市环保局发布2010年度《昆明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10年,昆明市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65天,达标率100%,其中,优级天数116天,超过上年度的105天,再度刷新优级天数纪录。
  2010年,“国家级园林城市”花落昆明,今年1月1日,昆明又开始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征程一座森林拥抱的葱郁之城的出现指日可待。
  城市动脉构架步步成形
  交通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城市交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步伐,最直观地反映了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在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进程中,以城市大动脉构造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重要载体和体系。
  有城市建设专家认为,现代新昆明的城市交通建设已被视为是城市发展的全新标志,与之伴随的是一种以“时间决定城市价值”的区域发展模式将在昆明初现轮廓。
  从一环到二环,昆明城市发展经历了近30个年头;从二环到三环,却仅用了一年左右时间昆明求解城市交通拥堵之困的路径,恰是一种探求与实践和国际化城市发展相接轨的客观反映。
  为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状况,昆明计划投资约600亿元,建设“四环十七射”交通改造工程。2009年9月,二环快速系统改扩建工程顺利实现了主线试通车,成为昆明实施交通解堵工程迈出的关键性一步;2010年12月28日,三环实现闭合,让昆明从“翠湖时代”一跃进入“滇池时代”,作为“四环十七射”的重要一环,为昆明国际化城市的大交通网络战略架设了又一根强劲的龙骨。
  目前,东绕城线已投入使用;南绕即南连接线、西南绕安晋高速和西北绕正加紧建设,东南绕城有望于年内动工。到2012年底,“四环”将实现全程闭合成环。
  同时,“十七射”中除昆曲、昆石、昆玉、昆安、高海高速公路已建成使用外,昆武高速、机场高速公路将于年底通车,嵩昆高速正开展前期工作。“十七射”全部建成后,昆明城市交通将由“内堵外拥”的局面转变为“内疏外绕”。
  刚刚建成通车的生态景观大道环湖公路,全长67公里的路面一次性安装风光互补太阳能路灯,年节电将达17万度;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设计了15公里的城市景观慢行系统,让市民可细致欣赏滇池沿岸的湖光山色。环湖公路是昆明“一湖四环、一湖四片”规划中的重要角色,其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运用,无疑呼应了低碳发展的国际主旋律。
  国际化要素加码
  1950年,纽约成为全世界第一个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城市,城以人兴,时至今日,纽约仍是全球头号国际城市。昆明是拥有72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这样的人口规模客观上决定了走国际化发展之路,首先要有强大的基础设施作支撑。新机场以及地铁建设,无疑让昆明蓄积区域性国际城市应具备的辐射带动能力的同时,再添两个有力筹码。
  “明年的市委工作会观摩时,就可以坐上地铁观摩昆明变化了。”昆明轨道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宗庆生此番话,让人惊叹昆明地铁的建设速度。通过不懈努力,2009年6月8日,国务院批准昆明地铁建设规划。随即,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务院批复,批准昆明地铁建设。2010年4月30日,地铁1、2号线围挡施工和建设全面展开,地铁施工开始进入核心主城区建设,加上试验段和郊区提前开工的站点,地铁首期工程全面开工,拉开了昆明地铁大规模建设的序幕。对于建设速度,昆明市明确要求:“2012年底1、2号线首期工程全线贯通运营;3号线今年全线开工建设,2014年内建成运营。”
  一个城市同步推进4条线、里程90公里,总投资400亿元地铁项目的规模和速度,为全国地铁在建城市中少有。工程建设还取得了快速推进。如今,经过一年奋战,地铁1、2号线首期工程建设已全面展开,3号线试验段车站启动建设。按计划,地铁1、2号线首期工程南段明年年中试通车;1、2号线首期工程全线2012年底通车。
  此外,在市规划局近期给市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中,透露了未来昆明轨道发展的规划,昆明将实现轨道交通都市区全覆盖。在《昆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以及《大昆明都市区轨道交通概念规划》中,均已考虑都市区轨道交通覆盖安宁、嵩明(杨林)、宜良等次级市和重要风景区。
  在开启地铁时代的同时,昆明也即将迎来临空经济时代。作为全国四大门户机场之一,昆明新机场的建设规模以国际化为标准,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国际、国内“第一”。新机场土石方工程量国内第一、单体建筑面积国内第一、航站楼减隔震技术及设施应用规模世界第一、大型机场第一次使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绿色机场理念第一次全方位实践……
  今年以来,新机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主体工程及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已进行到航站楼精装修阶段,装修工程累计完成总工程量的73%,其中室内主屋面金属吊顶工程全部完成,楼层间金属吊顶完成70%。今年年底,新机场将投入运营。
  从宏大叙事般的大手笔交通建设,到体贴入微的市民出行便利,宏观与微观的科学布局和良好互动,架构出一幅灵动有序的开放式现代新昆明交通体系,不仅催生了这个城市内在的蓬勃活力,更使这个城市具备了融入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基本保证。
  低碳基因注入城市建设
  低碳经济发展关乎一座城市的未来。这一观点在上海世博会后,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同。致力建设高原湖滨生态城市和休闲宜居之都的昆明,在发展中植入低碳基因,是迈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紧挨地铁1号线呈贡北站口的上海东盟商务大厦,距市级行政中心仅500米。该项目开发面积18.65万平方米,是集高端商业和3栋国际5A甲级写字楼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档商务中心。“虽然我们的楼盘不大,但在这里创造了云南多项第一,最主要是实现了低碳环保”。云南云锰集团董事长李永生介绍说,项目引入了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欧洲德国技术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仅这一项投资就超过1.2亿元。循环水温度可达55度,通过热泵处理技术,未来可利用这一绿色清洁能源,实现24小时自动恒温、24小时热水供应,节能节电达70%,实现环保无污染。
  环湖路上,高科技风光互补太阳能路灯首次亮起,彻底摆脱原有道路使用市电的传统模式,年均节能16.9万度;晋宁县昆阳“四退三还一护”安置点规划建设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供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师大呈贡新校区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太阳能综合应用,日均发电量可提供2585盏日光灯照明电力或者689台计算机工作电能;呈贡众和东苑、众和佳苑小区住宅选用平板紧凑式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总集热面积平均每年可提供能量约343万千瓦时,替代常规能源量为713.1吨标准煤……
  随着昆明成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光伏太阳能、浅层地能等清洁、可循环利用能源,已在昆明多个层面、多个领域广泛启用。
  而昆明市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的背后,正是昆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建设技术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加快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的实质。 记者王帆报道
  信息化加速国际竞争力
  信息化是提升城市品质最重要的推手,是一个城市迈向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截至目前,昆明市在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信用信息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等基础信息库的建设,已为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十二五”,在“桥头堡”建设进程中,在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战略定位下,昆明市正以更高的标准,全力推进政府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三大领域的各项工程,以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增强城市竞争力,升级市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信息化
  构建政务“信息岛” 提供现代化便民服务
  今年5月,国内领先的政务信息公开平台云南省政务信息岛在昆明市便民服务中心率先开通。“信息岛”与省政府门户网站、政务信息查询96128专线等政务公开渠道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网一线一屏”的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新格局。通过该平台,老百姓可以及时获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政务信息和服务资讯,而政府部门也确保了规范高效的运行效率。
  事实上,在昆明各行政部门内部,早已形成较高的信息化普及率。仅以昆明市国税局为例,2008年,昆明市国税系统就开始了“网上办税服务厅”建设,实行“异址同城纳税申报”,实现重点税源报送的网上办理,缓解了昆明市各基层国税局的征收压力,更为纳税人提供了便利。
  社会信息化
  看病不用来回跑 校园更加智能化
  在政府信息化的基础上,昆明市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领域也深入实施信息化工程,有效提升了城市服务功能。
  “医生给病人开出检查申请单后,有关检查科室马上得到信息,并在线预约检查时间,到点就诊,病人不用在各科室之间来回跑,也不会在每个检查项目上都长时间等待。检查结果出来后直接在临床医生的电脑桌面上呈现出来,病人不需要来回送片,耽搁时间。”这是昆明贝思特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家亮给记者描绘的数字医院就医场景。目前,昆明已经有很多医院在提供这样的服务。仅以贝思特的医疗信息化系统应用为例,昆华医院已安装了该公司的核磁共振网络;昆医附二院已安装该公司的CT网络;昆医附三院已安装该公司的放射科网络,病人在这些科目的整个检查过程已经变得更加快捷。
  医疗信息化应用仅仅是昆明在公共事业诸多服务中的一项,在学校,日常管理、教学、学习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在本土IT企业昆明昆联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多个数字化校园项目地记者看到,传统的教师教学共享系统已经得到拓展,电子阅览室、电子教室等的建立,实现了教师教学及日常管理,学生学习的信息化。校园内按照“三网融合”标准铺设的网络,实现了“万兆骨干,百兆到桌面”。电话、电视、网络信号均可一体传输,信息传输的范围和速度大大提高。在数字化校园中还融入了“物联网”接入等前沿技术,学生的手机、电视等日常设备均可接入这个系统中,实现手机“刷卡”消费、电视上网等功能。
  国民经济信息化
  加速产业升级 构建国际商贸交流通道
  如果说政务信息化、社会服务信息化是一个城市运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那么产业信息化则是一个城市打造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推手。2011年5月,昆明市获批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和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这是昆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区域性国际产业聚集中心迈出的重要而坚实的一步。
  信息化对工业产业升级的作用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验证。以信息化在电力工业的融合应用为例,通过引入信息化系统,电力企业运行效率大大提升,数据监测分析更加及时精确。在华电昆明公司,通过安装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厂内的任何一台电脑都可对生产过程实行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目标负荷、发现的问题一目了然。在嵩明供电有限公司,线损专责刘金坤指着电脑说:“我只要在办公室只轻点鼠标,半小时内全县6万多电表的读数就可以抄回系统中。抄表准确率在99.99%以上。此外,通过系统的监测和合理调配,供电台区的线损率可低于5%,大大减少了电能的损耗和浪费。”
  目前,昆明市相关部门正在全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昆明市工信委表示,到2011年底,昆明市将建设实施100个“两化融合”示范项目。
  而在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中,昆明市将全面发挥信息化对各个领域的推动作用,打造“智慧昆明”,建设对内、对外的信息化大通道,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信息中心、区域性现代物流信息中心、区域性金融信息中心、区域性国际信息港,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政治、经贸、文化、交流合作提供重要支撑。记者刘瑞报道 中国规划网昆明7月4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