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是甘肃省会,是中国西北区域中心城市,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十一五"期间,兰州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创新理念,真抓实干,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和发展速度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总投资达到24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倍。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和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投入4000多万元,完成50余项专项、控详规划,控详规划覆盖率由2005年的9%提高到78.7%;投资6000万元,启动了第四轮城市规划编修和地下管网普查工作。城市规划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通过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土地储备由2005年的7亩增加到40000余亩。规范土地市场,提高土地收益率,实现土地出让金近60亿元,为城市建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新理念,运用市场化手段经营城市,通过市城投公司发行企业债券、争取亚行贷款、对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广告经营等城市公共资源进行市场化运营和有偿出让,共收益51亿元,城市的自我造血功能大大增强。 --投资近20亿元,全面改造了东、南、北、东北、西北五大出口,西出口建设完成前期工作,六大出口建设总里程35公里;投资13亿元,北滨河路实现全线贯通;开工建设南山路,总长36公里,已完成投资17亿元,年内东段路基和管网铺设可基本完成;人均道路面积由2005年的8.45平方米提高到9.18平方米,道路状况大为改观。 --5年间,市、区两级共建成和在建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两限"住房等保障性住房5万余套,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地下人防等全部符合规范要求,达到小区化,全市一流水平,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改善。 --投资16亿元的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顺利推进;5年共埋设雨污管道近600公里;3座污水处理厂、6座泵站正在建设,年内可基本完成,其中通过BOT方式引资4亿多元;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24%提高到95%以上。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按照"以土地换保障,以地产换房产"的思路,启动了"城中村"改造,完成了61个"城中村"无形改造工作,有形改造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建成村民安置房70万平米, 正在建设的120多万平米,1690户村民搬进了新居。 --投资12亿元,对8.24公里长的南河道进行清淤、埋管、截污、绿化、亮化等综合治理,使影响雁滩居民几十年的臭水沟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按照"一园换三园"的思路,对旧儿童公园改造,修改原雁滩儿童公园规划,按照国内一流标准在九州新建850亩的儿童公园和1200亩的体育公园已经动工建设,并增收节支近40亿元;全市公园免费开放的工作已全面完成。 --投资6000万元,建设公厕250个;全城公厕免费开放的工作已全面完成。城区"如厕难"的问题得到缓解。 --投资近10亿元,5年共改造小街巷550余条,使城区街巷的整体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妥善解决了几十年遗留下来的征地拆迁等方面涉及1500多个单位和个人的681起历史遗留问题。 --组织各单位筹资7000多万元,对黄河两岸21公里道路沿线建筑进行亮化;实施城市绿化、庭院绿化和破墙透绿工程,绿地面积由2005年的3262公顷提高到4211公顷,人均绿地面积由8.10平米提高到8.93平米。城市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 --投资3亿元,按照城市一级道路标准,规划建成7.5公里的"和定大道",为实施"东扩"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添了东扩区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投入1.8亿元,吸引社会投资近10亿元,启动了18个重点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城镇化率由59%提高到66%,为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按照堵塞漏洞、规范运作的思路,成立了招标局和评审中心,运营以来完成标段招标820多个,评审项目737个,节省资金37亿元;城建系统50家企业完成改制,推进环卫体制改革,压缩编制20%、437个,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筑105万平米、违法广告80多万平米,为政府直接节资30多亿元,间接节资60多亿元,有效遏制了违建泛滥的势头,城市管理逐渐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在兰州城市的发展中,这些成就来之不易,值得肯定。但是,兰州城市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城市规划缺乏特色和精品,档次水平有待提高,规划管理仍需加强。二是城区建设用地奇缺,制约城市发展。三是城市功能缺位严重,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四是城市建设资金矛盾依然突出。五是城市管理的现代化、精细化、常态化程度还不高。六是小城镇发展整体实力较弱,"城中村"有形改造相对滞后,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待加快。 要克服这些困难,进一步推动兰州城市快速发展,缩小与同类城市的差距,就要切实增强省会意识、一流意识、精品意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档次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能经营、高质量服务,找准突破口,着力实施"五大工程",提升城市品位;研究解决"六大问题",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要着力实施的“五大工程”是: 畅通工程。在城区要着力加快天桥地道和高架路桥的建设,逐步实现人车分离;在城市外围要着力建设南北绕城高速公路;完善交通路网,加强交通管理,提高畅通程度。 环保工程。加大"五大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关停五小企业;加快"城中村"改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应使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率达到100%。 安居工程。在土地供应、资金投入、工作措施上下功夫,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抑制房价过快增长,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提升工程。加大新建公园力度,加快现有公园改造;尽快完成城区公厕和垃圾转运站的完善配套;加强主次干道的绿化,规划启动对铁路线、南山线、风情线的改造;尽快启动建设"一馆五中心"(展览馆、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少儿活动中心、新闻中心、接待中心);布局建设10座以上的五星级酒店。 造地工程。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在城关北部地区实施移山造地,全力疏解老城,缓和城市发展用地矛盾,为城市功能的完善创造条件。 要研究解决的“六大问题”是: 规划问题。必须提高全社会的规划意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结合实际编制好城市第四轮规划;提高控详规划覆盖率;加强对地下管网的管理;编制好第一轮城乡统筹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及乡村规划;提高数字化规划水平,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强化规划的管理,加大规划执行力度。 空间问题。在拓展空间上,兰州应坚持"北拓东扩"战略,具体思路是:"三点一线,整体推进"。即:在秦王川建设产业园区,城区老企业出城入园,新建企业一律入园;城关北拓,为疏解老城、完善城市功能创造条件;实施东扩,以高新技术产业园为牵引,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的教育、行政、住宅、商务、物流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东边崛起一座新城。 融资问题。要用市场配置城市资源,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建设市场;要树立规划效益观,用详规显示区域级差地价,促进土地增值;要树立土地资本观。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规范二级市场,形成"土地、融资、建设、发展、还贷"良性循环;要树立资源商品观,把冠名权、广告权作为"特殊商品"经营,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盘活存量,吸纳增量,实现效益最大化;要树立置换增值观,腾笼换鸟,退二进三;要树立多元投入观,打破政府垄断经营的旧模式,推进股份制、合作制等市场化融资模式,使城市建设由生产过程变为资本经营过程,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市场运作的城市经营新格局。 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问题。加快榆中、皋兰、永登卫星城建设,依托兰州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已经扶持的18个小城镇,应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培育、市场规划、居住条件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建设水平,力争5年内有大的改变。 效能问题。效能建设至关重要。要从每个人做起,切实增强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推进流程再造,推行网络化审批模式,加快"数字兰州"建设步伐;推行限时办理和问责制度,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服务质量。 机制问题。建立科学的城市发展决策管理机制、快捷的土地储备开发供应机制、规范的规划审批机制、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奖惩机制和正确的用人导向机制,激发城市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城市发展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事业,兰州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从当下看,北拓东扩、城投公司发展问题、造地工程、"一馆五中心"建设、南北绕城路桥工程、大气污染治理、旅游基地建设、城中村改造、垃圾污水处理、公园建设、南山路工程、遏制违章建设等十二个方面亟待全力推进,不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靠一般性的口号与号召,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兰州与同类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只有开拓创新,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敢为人先,才能推动兰州城市跨越发展;只有健全机制,科学指导,奖优罚劣,正确用人,才能实现兰州城建谷底隆起,遏制边缘。(吴继德 作者为甘肃省统战部副部长、甘肃省工商联党组书记) 中国规划网兰州6月4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