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七城会的临近,南昌正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拆旧建新如火如荼,改道扩建步步跟进,施工现场处处可见。一座英雄之城,被人冠上了“大工地”的称号。 是否每个盛会的举办,就会使一座城市改头换面?回首2010广州亚运会筹备时期,记者第一次来到正在筹备亚运会的广州,虽只呆了短短的一周时间,却真实地感受到了广州的大动工。而如今在南昌,同样的背景,一切又重演了一遍。 交通拥挤,反映城市规划的弊端 城市规划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市容,同时也会影响着交通。一位来自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罗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两难一乱”来形容南昌的交通:行车难,乘车难,秩序乱。他说:“市内路面的车流量大,污染严重,最重要的就是管理混乱和规划跟不上。像广场路、中山路、八一道这些路段堵车堵到爆。广场路的布局混乱,想过马路需要绕行很久,或者从地下通道绕半天;中山路面过窄,行人、公交车、大型车辆都挤在这条路上,使这条路又挤又危险。加上行人横穿马路,路边乱停的车辆,如果想走完一条街的话,不花半小时是不太可能的。现在南昌开始修地铁了,几时能修好也没有准确消息。平时出行的交通方式就只有挤公交,虽然票价不贵,但是有的换乘站建设存在问题,总是会出现上百人拼命挤一辆车、几路车挤一个站台的现象。”最后,罗同学补充道:“其实修地铁,道路改造建设,这些三米一挖五米一掘也给交通带来了不少阻碍。” 大江论坛一网友在发帖谈论南昌城市规划及交通状况中表示:南昌如今交通拥堵的状况与城市的不合理规划分不开,人行道太窄,建筑和道路之间缺少缓冲,老城区过于浓缩,建筑过于密集,道路窄直接导致路网铺不开,相关商业、学校什么的撑不开,所以南昌人基本上在老城区活动就能满足需求了。建筑尺度的不合理,城市总是张不大,那种底层杂货店,楼上居民楼的建筑在南昌是随处可见。另外,南昌很多大型建筑,入口处理得十分小气,而且不控制退线,一点城市空间都没有。 对于该网友的言论,不少跟帖者纷纷表示赞许。城市规划不仅仅是规划一座城市的外在形象,更重要的是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筑、道路的建设,让居民有一个舒适、放心的生活环境。 交通整治,为何久治不愈 近年来,随着南昌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旧城区的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南昌城市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运行,而未来5年地铁围挡施工将使旧城区面临更加严峻的交通压力。 据了解,江西文明网在2009年2月就曾发布一篇名为“两会民生话题:缓解交通拥堵,迎第七届城运会召开”的报道。2011年5月,江西卫视新闻联播再次播报了一条名为“迎接城运会,南昌市进行交通整治”的新闻。持续两年之久的交通整治,为何在临近城运会开幕还不见成效?整治到底有多艰难? 交通整治、城市改建是一项耗时耗财耗人力的长久战略。5月20日,南昌晚报报道:南昌交通如何走出解困之路,越来越多的专家有着一个共识,那就是——拥堵不是一天行成,畅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5月23日,南昌新闻网报道:城市交通,与每一位市民息息相关。畅通出行,每一位市民都热切期盼。当前,南昌交通拥堵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其实,交通拥堵既是现代城市的通病,也是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佐证,就目前南昌现状而言,南昌市已进入了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城市快速扩张,外围组团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迫切要求通过轨道、干线道路等重大交通基建提高外围组团的交通可达性,吸引老城区人口和岗位的转移。同时,随着城市的扩张,交通出行距离大幅度增长,私人小汽车开始迅速进入家庭,机动化出行总量的快速增长导致既有干线道路拥堵严重。由此看来,在解决交通拥堵和城市规划这方面,南昌亟需努力和改进。 拥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坐视这种状态。就像南昌一位的哥所说:虽然南昌的交通“病症”久治不愈,但是交警的辛劳大家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相信在不久的时间后,南昌的交通会畅通无阻。作为城市中的一员,每位市民都应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管理,这样城市的交通才会更畅通、更和谐。 迎接城运会,“大工地”现象是喜是悲 近日,记者来到昌东瑶湖奥体中心了解体育馆建设。坐在巷子里的南昌老人,向我们抱怨起正在进行的施工。目前,这个临近师范大学和蓝天学院的瑶湖奥体中心正在进行最后的建设工程——馆外道路建设。由于体育馆原先的地质是一片田地,在施工车拖运泥土时时常会有泥土掉落到路面,因为没有人及时清理,导致路面车辆开过便会引发“沙尘暴”,周边的居民住宅区也是终日“昏天暗地”。一些居民还担心家中的老人小孩,会因浑浊的空气引发呼吸道疾病。 临近艾溪湖大桥的一名现代学院的学生赵同学也提到了“大工地”时期交通的拥挤和环境的混乱。只是,她从一个比较人文的角度来理解“大工地”的含义:“哪里都是水泥建筑,而且感觉大家都在打工。”她还表示,“现在南昌的交通很烦躁很乱,‘车龙’现象很严重,虽然道路正在改建,但设立的通行道也时常被占用,路段被彻彻底底的封死,堵在中间的车辆进退两难。”这样的说法,与市民所见如出一辙。 “大工地”纵然有种种弊端,带给了市民诸多不便。但不得不承认,它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也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种进步的标志。为了比赛的需要,为了城运会的需要,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某网民所言:“这没办法吧,现在在修地铁,城运会又要建场馆,各项基础设施都得跟上,不修没办法,希望它一定不能走向反面,劳民伤财的重复建设是不可取的。” 处于飞速发展的城市不能没有工地,但一座城市不能在整体上成为“大工地”。所幸,从历届盛会举办成果中可以看出,“大工地”能够真正带来有益于市民的“大变化”,是发展中不得不承受的“阵痛”。既是一种“阵痛”,相信“痛”过后的前景必将是十分美好的。同样相信,城运会的举办必定会展示出南昌改革开放后的全新形象给全国人民,也必将全方位地带动南昌的发展。作者:胡康林 中国规划网南昌5月29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