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家门口的交通设施变化太大了,我有几个‘没想到’,没想到地铁6号线通到了家门口,没想到过黄浦江可以有几条地铁线可以选择。”与世博园区浦东区“比邻”而居的上海市档案馆工作人员王培英说。 1985年,28岁的王培英从上海黄浦江西岸的中心城区嫁到浦东,“那时候,我是坐着越江轮渡花了几个小时才嫁到浦东的,你没法想像,当时我穿着礼服和高跟鞋站在渡口,几乎迈不开步,身边的姐妹都担心我下半辈子要吃苦,现在浦江两岸往来早已今非昔比”。 在王培英的记忆里,自2002年中国申办世博会成功以来,地铁4、7、8、9、13号线相继穿越黄浦江,其中4号线是环城线,两度穿越黄浦江,让居住在上海东西南北、浦江两岸的市民,每天能更便捷地抵达目的地。 有外媒感叹:上海的轨道交通建设是一个“奇迹”。1995年,这座城市开通首条长16.5公里的地铁,本月10日,随着地铁10号线投入运营,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正式迈入400公里时代。上海用15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轨道交通100年的发展历程。 “现在世博会就要开幕了,我的家还在江边,在世博园区步行15分钟就能抵达的地方。”在王培英看来,如同世博会主题的英文翻译“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一样,轨道交通确实让这座城市和自己的生活都变得“更加美好”。 在中国的另一“超级城市”北京,发展同样迅速的轨道交通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以前要去趟颐和园,不管是开车还是坐公交,得提前2个小时出发。”家住北京宣武区陶然亭的刘利蓉说,“去年地铁4号线开通后,我们家门口有地铁直达颐和园了,40多分钟就到。” 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了50几年的“老北京”,她深有感触地说,前些年感觉北京城这块“饼”越摊越大,但出门坐车也越来越挤、越来越慢,地铁方便、准时,“但想去坐个地铁,有时候都挤不上去”。她说,但近几年来好几条地铁开通后,明显感觉出门便利了很多。 北京在1965年开工建设第一条地铁,但在之后较长的几十年里,却仅有1号线、2号线和13号线陪伴着这座人口和规模迅速扩张的大都市。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地铁5号线、10号线一期、机场快轨、奥运支线等密集投入运营,让刘利蓉感觉北京一下子“快”了起来。“看电视上说今年、明年还有新的地铁线开通,以后我们出门就更顺畅了。” 今年底前,北京将有地铁大兴线、亦庄线、昌平线、房山线、顺义线5条线路实现开通试运营,轨道通车里程将达到300公里以上。2012年,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400公里,2015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561公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对全人类最具影响的两件大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一是中国城市化。 目前,中国人口中约40%生活在城市,2050年可望超过70%,达10亿人。在这一历史性的城镇化浪潮中,面对空间拥挤和环境污染等诸多挑战,城市交通专家指出,大力发展集约化的轨道交通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低碳”“环保”等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 事实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有10座城市开通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运营里程超过900公里。预计到2015年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等内地22个城市将新建近80条轨道交通线路,总建设里程超过2200公里。 此外,京津、沪杭、沪宁、广深港等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和开工建设,让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中国重要经济区之间的交通也更加便利,人们往来更加自如。 “现在从北京南站坐城际快速,半小时到天津,比到颐和园还快呢,这在以前哪想过?”刘利蓉感慨道,“周末到天津走个亲戚,像没出城一样。” “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大家都自己开车的话路上就没法走了,所以多建地铁是对的。”刘利蓉对未来城市生活有自己的展望,“地铁多了,大家上班方便,相互走动也不麻烦。”中国规划网北京4月30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