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南京梧桐树”活动引发城市建设反思
时间:2011-04-13 10:40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刘娜微
|
|
中国绿色时报南京4月13日报道(记者 刘娜微)日前,由南京市民自发组织、多位知名人士通过微博声援的“拯救南京梧桐树”活动,将南京因修建地铁移植梧桐树事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事情虽然已经过去,由此引发的思考却刚刚开始。
大树对于一个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次事件给以后的城市建设、规划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专家、学者纷纷对此发表见解。
回顾:伴随两代人成长写进城市记忆
3月初,因为修建地铁三号线和十号线,南京市政府决定将长江路、太平北路等地铁沿线数个站点旁的梧桐树迁至别处,由此引发了一场“拯救南京梧桐树 筑起绿色长城”活动,不少南京市民为树木系上了绿丝带,表达自己的不舍和反对。网友在微博上发起“南京地铁建设和梧桐树保护谁更重要”投票,54%的网友认为“梧桐树保护更重要,宁愿地铁改线”。
与此同时,黄健翔、孟非、陆川等多位知名人士通过微博参与活动,呼吁保护南京梧桐树。
梧桐移栽到底动了南京人的啥?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汤庚国说:“这些法国梧桐对南京市民的意义是无可比拟的,它是这座城市的记忆,承载着市民很多的情感!”
汤庚国说:“我从小在梧桐树下长大,它提供的树阴和凉爽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没有梧桐树,道路会热得不成样子。我上学做实验时就测量过,梧桐树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射下的地方低4-5摄氏度。”
同时,这些法国梧桐还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它们是我国一个历史时代的见证。汤庚国介绍,南京市区的法国梧桐,最早一批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种,演变到后来,市区往中山陵沿路的梧桐,已具“护灵”特殊意义。
为此,身在台湾的中国国民党“立委”邱毅通过微博和媒体,表达了保护南京梧桐树的决心。“这一路茂密的法国梧桐,不但已是南京的标志,更表征着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邱毅说,政府推动公共建设没有错,但对带有历史情感、记忆和文化的梧桐,必须与当地人民共同决策。“我要保护的不只是梧桐,更是想唤起同属中华民族的两岸同胞,对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尊重态度。”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古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或许正是因为它定格了历史的风景,尘封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在汤庚国看来,这些南京梧桐值得人们作为珍贵遗产世代传承:“我今年60多岁了,我非常愿意給我的小孙子讲我小时候在梧桐树下成长的故事。这些树还正值壮年,留下它们,还可以再传给好几代人。”
疾呼:文化与自然双遗产身份需敬畏
提到北京,人们会想到五月槐花香弥漫的情景;提起南京,人们自然会提及法国梧桐遮天蔽日的阴凉。光明日报记者、“自然大学”创建者冯永锋针对此事发表博客指出:一座城市的气质,一座城市的修养,与这个城市居民长时间的生活积淀相关。这积淀包括住宅格局的形成,也包括“树木走势”的滋养。某种程度上说,树木比住宅更难培养,树木与城市的关系更加深固。我们可以把古建拆掉,然后用掺杂上高新手法的仿古建筑术,重新搭建出一个外形不太容易看出区别的建筑物,但我们永远无法把北京天坛公园里那些柏树砍倒之后,在几年的工夫里让小小的柏树一下子长成千年古柏。
“文化的衰落与自然的软弱,常常是相表里的,唇亡而齿寒。一个不重视保护自然的群体,往往也不会重视传承文化。按照这个道理,文化与自然只有处处联起手来,才有可能获得延续生命的能量。”冯永锋说。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方李丽指出,南京的行道树法国梧桐,一方面在美化城市、调节局部小气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具有特殊的历史人文价值,同时具有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双重特性。所以更加值得敬畏。
方李丽说,一个城市的特色离不开两个因素,一个是文化,一个是自然。在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城市,行道树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同时具备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双重特点。所以说城市因为有树而有灵气,如果只剩钢筋水泥的建筑,那么就没有文化氛围可言。
沉思:“绿评”制度体现社会进步
在和民意的多次互动过程中,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南京市城市建设树木移植保护咨询规定》,俗称“绿评”制度,吸收普通市民参与解决行道大树去留问题。专家指出,这种现象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方李丽说,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重视民意?如何重视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此次事件给了我们一个讨论的契机。
方李丽指出,在大树与古树保护上,我国已有多个城市进行过成功探索。在同样拥有众多名木古树的历史名城北京市,贯通南北的城市干道——地铁5号线的18号标要穿越地坛公园。园内的方泽坛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祭地”之坛,周边还有几十棵数百年树龄的古柏,施工难度堪称全线之最。但技术人员克服困难,根据地质状况,改进盾构机的刀具和出土方式,使地上文物、古树及沿途建筑物毫发未伤。
汤庚国教授也表示:“当年南京市地铁2号线一再更改方案也说明,我们是完全可以保护更多大树的,只不过有的时候没有把大树看得那么重,只觉得大树要为城市建设让路。”在香港湾仔的黄金地段有一棵古榕树,因它是香港百年沧桑的活见证,香港人不忍看着它被砍伐,或者被移走,便跟要占用这片山坡的太古集团商谈。结果这棵古树被在原地精心养护,成为香港闹市一景。
历史走到今天,南京市也最终为树木的移栽制定了相关政策,使以后此类矛盾的化解有章可循。方李丽说,这一解决方式一方面反应了公民环境意识与公共意识的觉醒,这是国民素质提高的体现。另一方面,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是否有实力,跟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绿评”制度的出台,说明了一个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愿意放慢脚步,更加重视民意、重视对自然和文化的保护,相信这是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望:城市生态、文化保护支出还会增加
那么,城市建设发展和文化、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否不可调和?方李丽表示,此次“南京梧桐”事件,表面上看城市建设为保护古树放缓了脚步,牺牲了短期的效率和经济收益,但这其实是一种眼光长远的体现。“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文化将成为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就包括了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了它独一无二的文化特点,就会丧失吸引力,城市的旅游业和招商引资都将受到影响,这种潜在的经济损失也应受到城市规划和建设者的重视。”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原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牛凤瑞指出,地铁是一次投资、多次使用的城市交通设施。在以后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地铁等公共设施的建设规模还将扩大,它们在城市运转过程中还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兴建地铁的成本预算中就包括了途中不得不拆除的地面建筑部分,这是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支付的成本。但目前人们对于城市的文化氛围、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部分成本的比重也许还要加大。
牛凤瑞指出,对于北京、南京这种历史名城、文化古都,尤其应该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如何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规划设计过程中统筹兼顾,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市民工作需求和居住需求的同时,对于地上的文化古迹、建筑和古树等,尽量予以保护,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给城市的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部门带来的新课题。“我相信随着一次次问题的解决,相关部门对城市的管理规划水平会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也会越来越科学合理。对文化的保护和对民意的重视将成为今后城市规划建设先期考虑的重点内容。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