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二大城市———万州城市建设规划效果图。(资料图片)
现在的万州正日新月异地在发生着变化,预计不久的将来, 一个崭新的重庆第二大城市———万州,将展现我们的面前。
2010年3月31日,加快把万州建设成为重庆第二大城市的专题会议召开,一场经济大会战的“集结号”就此吹响。一年过去了,如火如荼的“二大城”建设使万州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一座新兴的经济重镇正在崛起。 翻看地图,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地。自万州沿长江上溯,西距重庆主城区327公里;下行,东距湖北宜昌市321公里。这里,自古便是川东、鄂西、陕南、黔北地区的物流中心,中国内陆的经济重镇。大江至此,“万川毕汇”。 2010年3月30日至31日,市委书记薄熙来、市长黄奇帆率队到万州调研并召开专题会,吹响了万州加快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集结号”。5月17日,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会战随之展开。“万川毕汇”后的大江由此一路披荆斩棘、奔流入海。 演绎大城之变 《决定》后面附上了支持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重点项目”和“重大政策”两张表,重点项目表分为基础设施项目、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现代产业基地、社会发展4大类140个;重大政策表,涉及10大类44条。《决定》涉及到的项目投资共有4840亿元,其中在万州境内的投入有2570亿元。 “3·31”专题会议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上升为全市战略。市级各部门和单位迅速行动,大力支持万州加快发展。截至目前,已有88个市级部门和单位,与万州区签订了共建协议。 收获“大礼包”的同时,万州人更记住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一句告诫:“天助自助者。” “光指望外力建不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先天条件再好也需要后天努力。”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吴政隆这样说道。 于是,我们在万州的报纸与文件上看到了这样豪气的宣言:历史机遇垂青万州,万州人绝不当孬种! “五加二”、“白加黑”由此成为万州人工作的常态。就在去年,金陵路立交工程仅用68天,就完成了常规需9个月的“建设神话”。 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急行军,既要有“真金白银”,也要有一股战天斗地的干劲。今天的万州,由此演绎出一座大城快变的好戏。 产业实现里程碑式跨越 在如火如荼的经济大会战中,万州高擎“工业强区”大旗,引领产业联动快速发展,支撑大城建设。 曾为“短板”的工业经济,持续强劲增长。2010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35.1亿元,增长25.6%。重点发展的盐气化工、光伏产业、食品药品、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初成,完成产值316.6亿元,增长45.3%。 “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7%,赶上全国、全市平均水平,较2005年提高22.3个百分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59.5%。”万州区经信委负责人说。在华丽转身的巨变中,工业已是名副其实的领跑者。 作为发展产业的核心载体和平台,万州工业园区也在历经7年跨越之后,于2010年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拉开了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序幕———规划到2015年,综合开发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左右。实现总产值1500亿元以上,建成千亿级国家级精品开发区,发挥经济增长“大发动机”和城市建设“大推土机”作用。 初步统计,一年来,万州累计签约重点工业项目(500万元以上)54个,协议总投资448亿元,到位区外资金45亿元。其中,11个项目投资额过10亿元。通过百日攻坚、大干150天,大批产业项目加速推进,仅重点工业项目就竣工投产28个、新开工23个、续建22个。 经济结构也在持续优化升级。实现了“三二一”向“二三一”的重大转变。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格局日益成型———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7亿元,增长22%;高笋塘商圈商品交易额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实现旅游收入24.9亿元,增长30%。 不光量有大扩张,质也有大提升。统计显示,2010年万州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3.6亿元,大幅增长86.2%。规模工业利税增长47.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97.1%。 城建“半年就有新面貌” 太白岩山顶新修公园,滨江路又在栽大树,牌楼爆破了两栋楼,北滨公园要开始建设了,现在走望江大梯道直接就可以从新城路下北滨路……“这才一年时间,万州就大变样了。”每天都会到大堤上散步的万州区饮食服务公司退休职工宋诗晨高兴地说。 宋诗晨的感受,许多万州市民都有。而这也是万州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站在五桥机场下方的翠屏山上俯瞰,视线范围内一片郁郁葱葱。城周的几座漂亮山头,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紧紧呵护其中,山水园林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介绍,“3·31”专题会议后,万州以山头绿化为环,以城市道路绿化为线,以公共绿化为面,以单位庭院绿化为点,以建精品为核心,加快城区绿化建设,突出城区主干道、滨水区及桥头、公园、广场等重要节点绿化,打造了万州“显山”、“露水”、“延绿”的城市特色。 这一年,城市公园绿地明显增多,相继启动了22个城市公园建设,总项目达到32个。 这一年,城区干道绿化及拆危建绿大规模推进,强力推动城区绿化提质、增量和扩绿工作,共栽直径20厘米以上的全冠银杏、香樟、桂花等数万株。 这一年,城市节点和社区绿化明显改观。新建绿地面积70万平方米,完成城区新造林7000亩,新植各类绿化苗木566万株。 按照薄书记“每半年有个新面貌”的要求,万州以“一桥五路、四大工程、六大公建”为重点,大力度、快节奏开展了城市建设“三大战役”,第一战役“百日攻坚”初战告捷,第二战役大战150天已经开启。当前,长江三桥轴线方案已定,三条入城大道、机场专用道改造及南滨大道上延段建设正加快推进。 塘坊入城大道拆迁2个月(中间还有春节)完成近20万平方米房屋拆迁80%销号,创造了“万州奇迹”。 “我们办公室连守电话的人都没有了,26个人全部在拆迁现场。去年的民主评议、年终总结会都是在晚上开的。”区统建办党办负责人说。 由于有的大家庭房屋面积大,签一个拆迁销号协议花费几个小时是常事,签十几个小时协议的时候都有,利用晚上主人在家时入户动员更是家常便饭。塘坊入城大道的一些被拆迁户在外地打工,春节回乡过年,拆迁工作人员就利用春节假期上门做工作、签协议。 作为三峡蓄水淹没城区面积最大的远郊区县之一,万州城市面貌的变化,不仅令市民欢欣鼓舞,更获得众多专家的由衷赞叹。如今,万州已被建设部评为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中国城市管理发展年会评选的19个“中国最佳管理城市”之一。 “两翼”快速向万州靠拢 2010年12月22日,宜万铁路正式通车,渝万城际铁路开工建设。万州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加强。然而,为这一变化而欣喜的却远不止万州人。 在今年春运期间,宜万铁路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几乎成为渝东北片区民众出行的主要路线。春运期间,来自巫山、巫溪、云阳、开县等周边县的农民工占据了客流的50%。这些农民工通过万州火车站,西到成都,北上北京,东到上海南京,南下广州,涵盖了中国许多大中城市。而以往,农民工出行,大多需要乘船到宜昌,再通过宜昌中转,或者北上达州,再通过达州火车站出行。如今,渝东北地区的农民工,只需抵达万州,就可以实现转乘。 除了出行的便利,如今渝东北地区的民众也把到万州买房当成一种时髦。“现在区外来万买商品房的人越来越多了!”万州房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报表数据,现在来自区外的购房者占了近20%。去年一年来,有数千套房屋是区外购房者买走的。 万州某新开盘的楼盘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甚至出现了区外购房者组团前来购买的情况。而在万州已建成的几个成熟的大型小区,比如御景江城、山水国际等,相当部分是区外人士在此居住。在万州清明紫藤苑,一个单元内就有近10户来自云阳、开县等地。 “向万州靠拢如今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现实的选择。”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说,重庆提出将万州打造为第二大城市的战略后,已激起库区区域经济版图的变革。各区县同处三峡库区腹心,地理位置毗邻,自古以来就交往密切,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看中万州的辐射带动作用,周边区县也纷纷主动表达合作发展的愿望,甚至在产业分工协作方面,万州与周边区县的合作也日益紧密。万州区经信委负责人介绍,万州引入大全、兰花等多家企业发展光伏产业,而当初万州招商的一大亮点就在于巫溪、开县等地的盐碱、氯气资源十分丰富。这些企业进来后,促进了万州产业发展,周边区县富集的资源也有了好的销路。 “无论是外地人来万州消费,还是万州企业到周边去延伸产业链,这都是‘二大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发展万州是整个重庆的战略,就是要依托这一中心城市带动整个库区的发展。如今这样的效果开始体现。”重庆大学教授雷亨顺说。 “3·31”一周年之际,回望过去,173万万州人有理由骄傲与自豪,但他们前进的脚步却没有丝毫停歇,因为一幅更加壮丽的蓝图正在召唤:到2015年,基本建成三峡库区中心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100万人以上,GDP迈上千亿元级台阶,人均GDP接近重庆主城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力争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20平方公里以上,城区人口达150万人左右,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记者 代伟 龙在宇)中国规划网重庆4月8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