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长春联合保护城乡环境 共建绿色宜居城市

时间:2011-03-17 11:02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闫文

  近日,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联合保护城乡环境,共建绿色宜居城市(简称“联保共建”)活动的实施方案》。“联保共建”活动摆上了政府重要日程,层次实现跃升,工作跨入新阶段,全面掀起了创建活动的热潮。

  一、开展“联保共建”活动的理性思考

  开展“联保共建”活动,目的是创新环保工作载体,努力构建“一个机制”,即社会环保大机制;形成“两个体系”,即逐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组织体系;促进“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环境管理方法转变、促进消费模式转变,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联保共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行动

  开展“联保共建”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可以更好地服务建设、扶持发展、促进振兴,进一步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够更好地强化保护环境、改善民生,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更好地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保障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

  (二)“联保共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

  开展“联保共建”活动,能够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法定职能作用,集聚全社会的环境保护要素资源,建立环境保护“统一战线”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逐步有效地解决环保问题,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最佳结合点,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人与自然和谐。

  (三)“联保共建”是打造“绿色宜居城市”的有效载体

  开展“联保共建”活动,能够动员、组织和引导方方面面参与环境保护,营造优美人居环境,提升环保模范城市、巩固卫生城市、发展健康城市、创建文明城市成果,突出城市生态特色,打造城市绿色品牌,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推动建设“绿色宜居城市”目标的实现。

  (四)“联保共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广阔平台

  开展“联保共建”活动,能够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追求高远而又无从做起的问题,为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改善自然环境搭建平台、开辟渠道。

  (五)“联保共建”是环境保护工作管理方式的创新

  开展“联保共建”活动,通过与管理服务对象“结对子”、“建盟友”,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使被管理者主动配合,积极而为,自觉搞好环境保护。通过部门联动,打“组合拳”,形成齐抓共管的环境保护新局面。

  二、开展“联保共建”活动的创意内容

  开展“联保共建”活动,包含10大行动35项创建内容:

  (一)绿色发展行动

  1.共建“环保审批绿色通道”。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促进项目快建设、经济大发展。严把环评审批关,引导项目建设更加符合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要求。实行“重大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服务责任制”,推动环评审批优质高效,实现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执行率和及时验收4个100%。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为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营造便捷的发展通道,促进创业与就业良性循环,推进产业富民。

  2.共建“环境友好企业”。推动传统工业“生态化”改造,淘汰“两高一资”落后产能,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企业发展,扶持产业做大做强,帮助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系,指导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各相关企业,要确保污染治理设施和在线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完成年度减排任务。树立一批经济效益突出、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清洁优美、发展与保护并重的企业典范。

  3.共建“生态工业园区”。督导各级经济开发区、各类工业集中区,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发展清洁生产、加快环境友好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新建工业园区要按照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建设,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等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业园区建设要节约资源能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园区内企业要建设废物收集系统和集中处理设施,污水集中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染物达标排放,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已建成的各类工业园区,要积极转型,改造和发展成生态工业园区。

  (二)治污减排行动

  4.共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工程”。加快燃煤热电厂等脱硫、脱硝设施改造,强化减排工程项目的督查监管,完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指标任务。

  5.共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工程”。加快区域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强化污水处理厂脱氮和化工行业氨氮处理。完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指标任务。

  6.共建“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督导各级垃圾处理场建设,减少渗滤液污染,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目标。

  (三)生态修复行动

  7.共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启动《长春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促进净月生态新城建设,开发莲花山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快建设长东北、净月、新立城、波罗湖、太平池、南四环桥和石头口门水库7大生态湿地。

  8.共建“城乡绿化美化生态工程”。突出生态特色,提升绿化美化水平。加大投入增绿量,精细管理造精品,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生态功能作用。

  (四)“环保惠民”行动

  9.共建“服务业污染整治行动”。落实《长春市服务业环境污染防治条例》,深入开展15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强化服务业油烟、噪声污染专项治理,对污染排放超标、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源进行集中整治,让百姓居住在安康的环境中。

  10.共建“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开展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建筑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综合防治,集中解决固定噪声源扰民问题。开展噪声达标区建设和噪声功能区划,逐步扩大噪声达标区覆盖率,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精心营造安宁人居环境。

  11.共建“环境诉求维权行动”。加大群众环境信访投诉的查处力度,积极为民排忧解难,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做好群众热线投诉、市长公开电话、领导读报平台和局长接待日等环境信访办理工作。完善环境信访投诉三级网络办理系统,实现环境诉求网上交办答复。做到有诉必接,接诉快查,查实必究,有究必复,及时高效。提升办结率、反馈率和满意率,保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五)应急防控行动

  12.共建“危废监管工程”。对危险废物的产生、储运、转移、处置实施全过程监管,实现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8%以上。

  13.共建“辐射安全工程”。严格辐射安全许可管理、放射源身份管理,放射源应用单位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废弃放射源收贮率达到100%,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14.共建“应急防控工程”。强化环境污染应急防控,完善和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应急指挥中心能力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软硬件水平;加大环境执法和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对重点区域、行业、企业的现场检查,认真排查各类环境安全隐患,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增强应急响应和调查处置能力,有效防控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六)生物治水行动

  15.共建“碧水工程”。贯彻国家“让松花江休养生息”政策措施,落实《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长春市优先控制单元治理方案》,依法治理点源污染、减少面源污染、科学防治内源污染。推行辖区水体断面整治监管责任制,促进流域地表水环境整体改善。加强对地表水质量监管和污染防治,逐步改善水质,按功能区达标。重点加强公园水体管理,提升自净能力,提高景观用水质量。

  16.共建“伊通河整治工程”。按照全流域综合治理的要求,力争用3年时间把伊通河建成城市“生命线、生态轴、景观带”。应用和推广“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研究成果,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支线明沟污水截流,全面整治城区主要支流水系,治理金钱堡垃圾场等一批重点源污染,建立新立城水库科学蓄水放流机制,逐步恢复河道自然生态。

  17.共建“生态治水工程”。石头口门水库和新立城水库,实施“生态治水”措施,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增加水源地水质监测频次,动态掌控水质变化。加强保护区排查巡视,开展水源保护区联合执法,确保水质安全达标,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

  (七)洁净蓝天行动

  18.共建“烟尘治理工程”。综合整治烟尘污染,推进热电联产、区域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加强锅炉、窑炉及其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审批和管理,加快淘汰小型燃用散煤锅炉,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治理不合格锅炉和除尘设施,拆除废弃烟囱,促进烟尘达标排放;推进烟尘控制区建设,覆盖率达到100%;确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0天以上,优良率93%以上,让群众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19.共建“扬尘治理工程”。强化扬尘污染防治,加大建筑施工、物料运输、粉煤灰堆场等监管力度,控制和减少扬尘污染。

  20.共建“尾气治理工程”。贯彻实施《长春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强环保定期检验和动态监管,定期检测率达85%以上,在线监控率达100%,努力确保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切实加强机动车落籍管理,严把外埠转入机动车环保检验关,实现高污染、高排放车辆零转入目标;逐步实现黄色环保标志的机动车,限制区域、限制时间行驶。

  (八)绿色创建行动

  21.共建“绿色机关”。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办公机制引入日常工作,增强干部职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选用节能设备和设施,通过节油、节水、节电等措施,强化节约,实现减排。

  22.共建“绿色学校”。各级各类学校,要把环境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纳入课堂教学和学校各类活动之中,以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知识,提高环境伦理道德水平为重点,促进学生环境意识、环境素养和现代文明素质提升,使环境教育深入人心,校园环境清洁优美。

  23.共建“绿色医院”。建设“医疗环境人文化、医疗服务现代化、医疗废物处理生态化”的绿色医院。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严格按规定处置;环保设施稳定运行,废水、废气、噪声等达标排放;对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实施有效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24.共建“绿色饭店(宾馆)”。使用清洁燃料,安装油烟净化设施,设置专用烟道;噪声达标排放,不影响群众生活;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范围和数量;不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的野生动物;室内外环境卫生、整洁、优美。

  25.共建“绿色商场(市场)”。各类流通企业,不污染周边环境,室内空气良好;不销售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和有碍消费者健康的产品,不销售过度包装商品,在同类产品中优先选择销售有环境标志的产品;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购物袋,倡导和支持治理白色污染;不经销假、冒、伪、劣商品;利用宣传设施,对员工和顾客进行绿色消费教育。

  26.共建“绿色社区”。积极开展和参加各类环保活动,建立环境宣传园地,普及环保知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把环境保护融入日常行为;弘扬生态道德,培养环保意识,培树环保文化;污染物达标排放,环境整洁优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让百姓居住在祥和安康的环境中。

  27.共建“文明家庭”。家庭成员要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提升环境素养;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倡导低碳生活,引导绿色消费,自觉节水、节电、节气,消除脏乱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构建幸福家庭。

  (九)农村创建行动

  28.共建“环保模范城市”。扎实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工作。以“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为目标,全面实施农村清洁行动。4县(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29.共建“生态乡镇”。指导农村生态创建活动,编制生态乡镇规划并组织实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城镇管理有序,街道整洁;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和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秸秆得到充分利用,环境质量达到环境规划要求,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30.共建“生态村(屯)”。保护村屯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村庄环境整洁,无脏乱差现象,垃圾无害化处置;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提倡施用有机肥,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村屯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护良好,无滥垦、滥伐、滥采和滥挖现象。

  31.共建“生态养殖场(区)”。认真贯彻《畜牧法》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新、改、扩建畜禽养殖场(区)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保证畜禽粪便、废水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防止污染环境。

  (十)联合执法行动

  32.共建“环保联合执法机制”。发挥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和执法优势,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长效联合执法机制,共同整治环境违法企业,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33.共建“环保绿色金融通道”。联合构建环保信贷融资管理体系,通过金融杠杆强化环保调控。环境违法、项目环评审批验收等信息,进入银行征信管理系统,实施“绿色信贷”,支持环境友好企业、环保信用企业加快发展。

  34.共建“污染减排联动体系”。建立政府推动、企业行动、部门联动和监察促动的工作机制。签订《“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强化指标约束,削减污染物排放,确保完成总量控制任务。

  35.共建“环保信用服务体系”。引导企业法人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支持公众参与环保公益事业,鼓励为建设生态文明建功立业;完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为公司上市、清洁生产审核、企业产品申报事项和集体(个人)参评荣誉称号等,提供环保守法、信用、资质评价和认证服务。

  三、开展“联保共建”活动的阶段成果

  截至目前,市环保局与长春经开区签订了“联保共建”生态工业园区协议、与净月区签订了“联保共建”生态城协议。14个县(市)区、开发区分别召开了动员大会、制定了行动方案,环保部门与800余家企业单位签订了“联保共建”环境友好企业、绿色单位等协议书。

  通过3年来的实践,我们感到“联保共建”的新思路,体现了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内涵,贯穿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各项任务,强化了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突出了环保部门的职责职能,统筹了相关部门的职能要素,是思想解放的产物,是“环保惠民”的举措,是与时俱进的尝试,是环境管理的创新,是领导和同志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各级党委、政府对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认识更高了,企业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更加自觉了,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了,群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更强了,全社会参与保护环境行动的面更大了,环保部门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的作用更突出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长春市环境保护局 闫文) 中国规划网长春3月17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