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正积极推广自己,并给出了一个新的定位: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显然是看到了发展的机遇。从黄河金岸战略提出到沿黄经济区写入“十二五”,加上呼(呼和浩特)包(包头)银(银川)经济带的部署,银川成为了这个经济规划的重要交集。银川市市长王儒贵用3个词来描绘银川的发展机遇:“好发展、大发展、快发展”。 同许多中西部城市一样,银川的雄心显而易见,但作为后发城市的瓶颈和制约也同样明显,尤其是人才供给和环境保护方面,人们也不希望看到银川沿着原来工业化的老路发展。
“十二五”已经起步,银川将如何开这个头? 银川的“两个最适宜” 《21世纪》:沿黄经济区写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这对宁夏而言将是重要的发展机遇。作为首府城市,银川在这一机遇中有怎样的规划? 王儒贵:沿黄经济区这个政策平台,可以促使银川在“十二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有更多机遇来实现好发展、大发展、快发展。列入国家规划之后,会有更多的项目、更多的人才汇聚到这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宁夏面积不大,人口也并不多,资源相对丰富并主要集中沿黄经济区。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沿黄经济区的建设要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来经营。沿黄城市带有十个城市,这十个城市作为一个城市来经营。这个理念的目的就是,尽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并同时推进同城化。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交通信息物流以及社会公共事业等方面的共享。 银川在其中就可以发挥它的优势,促进区域资源的整合,加快发展的步伐。比如银川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家可以共享。搭建一个平台,整体向前推进。这样可以整合现有产业,不搞重复建设,发挥更大优势。 《21世纪》:在此之前,宁夏还提出过一个“黄河金岸”的发展战略。这与现在的沿黄经济区有怎样的关系? 王儒贵:现在就是在原来黄河金岸规划的基础上,提升规划档次,进一步规划好、谋划好,为今后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实际上,这一块已经具备了一些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比如有工业农业商贸物流等很多产业带,另外还有就是黄河文化,我们要充分挖掘整理黄河文化。同时,充分利用好享受好国家的民族区域政策。 《21世纪》:从黄河金岸到沿黄经济区,此外还有呼包银经济带,可以看到银川在区域当中的地位。那么,银川现在给自己怎样的定位和目标? 王儒贵:银川是黄河金岸经济带的排头兵,在整个自治区经济比重当中占到了45%以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产业、商贸物流、清真食品、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等是我们的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围绕这些优势产业加快实施两大工程:“一号工程”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二号工程”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作为呼包银经济带的重要一极,银川的辐射范围可达周边地区约17万平方公里近千万人口。可以看到,银川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已呼之欲出。我们的目标就是,把银川打造成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突破人才和环境瓶颈 《21世纪》:你刚才提到的“一号工程”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在银川乃至整个宁夏的经济当中至关重要,我们如何将这样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王儒贵:能源是宁夏优势之一,特别是煤炭,占全国第五位。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要提高煤炭的附加值,减少原煤的外运。 提高煤炭附加值,就需要将煤变成电、变成化工系列产品,延伸煤化工产业链。 《21世纪》:前不久有一个关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调研,发现人才短缺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这方面有怎样的对策? 王儒贵:近些年,我们持续加强人才的引进的工作,已经引进了近400名硕士研究生以上的人才。今年也已经是我们连续三年在北京召开引进人才信息发布会。 我们也在努力提供更好的条件和鼓励政策,比如建立人才公寓、搭建实验平台,并积极跟进子女上学、户口等配套工作。 《21世纪》: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比较脆弱,那么银川是如何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王儒贵:这方面我们非常重视。那些污染的企业该搬的都已经搬走了,而且我们现在招商引资也提高了门槛,重点发展的都是清洁能源。可能有种见解是,随着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污染的企业都到西部。但实际上,这一块我们已经有严格的把关。 另外刚才我也提到了,就是延伸产业链,使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得到循环再利用。 现在看起来还是比较有成效的,去年全年,我们空气质量好于2级的总共有323天。中国规划网银川3月15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