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主任许重光接受记者采访
深圳市“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特区一体化,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深圳将如何通过优化城市总体战略布局,合理划定全市功能分区,实现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联动转变,如何有效推动特区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何在加大城市更新力度的同时提高城市品质?怎样进一步提升深圳城市的国际影响力?针对这些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昨天,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主任许重光与本报记者深度对话,进行详细剖析与解读。 城市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安排空间落点 深圳特区报:深圳“十二五”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前不久获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空间规划,二者将怎样实现科学、紧密的衔接? 许重光:“十二五”规划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十二五”规划里,既有长远的空间规划、发展目标,更明确了5年内要做的事情,是一个5年发展的行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就是确定前者的发展空间落在哪里。城市规划着眼更长远,更具全局性。新近获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到2020年。因此,城市总体规划的有些内容在未来5年内将实现,有些内容是5年之后才能实现的。 实际上根据深圳的经验,政府在宏观调控上有两个互相衔接与协调的平台,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另一个是城市建设规划。前者属于城市发展的导向与内容,后者属于具体的空间安排。内容、空间齐头并进。空间规划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包含有经济、社会的发展内容。作为空间规划主体的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是确定空间布局安排,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明确其空间落点。 强化“三轴两带多中心”一体化空间结构 深圳特区报:前30年发展中,深圳原特区内外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深圳,推进特区一体化势在必行。 许重光:实际上城市规划考虑特区一体化是从1989年开始的。在当时编制的城市发展策略中提出了将城市规划区域扩展到全市域、全境开拓的策略,1993年,宝安撤县建区,分设宝安、龙岗两个城区。在1996年完成的深圳城市总体规划正式将全市范围纳入规划之中。 由于土地管理体制、行政、财政制度不同等历史原因,形成了原特区内外的较大差距。解决之道首先应从全市城市总体布局结构着手,将全市的发展作为一盘棋整体考虑,进一步按照国务院对深圳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要求,强化“三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深圳未来的空间布局要加强南北贯通,西联东拓的区域空间结构,构建面向区域协调发展的三条南北向城市发展轴,贯通与南面的香港以及北面的广州、东莞、惠州等城市的空间联系;构建两条东西向的城市发展带,加强与珠江西岸地区及惠州和粤东地区的联系,拓展深圳的空间发展腹地。要建立三级城市中心体系,包括福田—罗湖、前海2个城市主中心,龙岗中心等5个城市副中心及航空城等8个城市组团中心。 通过重点发展“轴”上的节点,高水平建设光明、龙华、坪山、大运四大新城,可带动原特区外城市化水平提升。现在四大新城建设刚刚起步,未来5年要调动多种资源进行集中投放,按照不低于当前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水平的标准,走低碳、生态之路,形成发展的标杆与高地,构筑更适合全市总体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 深圳特区报:从许多市民的感受看,原特区内外最明显的差距是交通、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在同一水平上。 许重光:这也是未来5年深圳需要努力加强的地方。原特区外在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上欠债多,未来5年,发展原特区外地区交通要先行。地铁已经开建,城市道路也在增加,需要加大密度和力度。污水处理率原特区外偏低,要加大水环境治理,下大力气解决污水自由排放的现状。 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质量。“十二五”期间,原特区外将大力建设医院、学校、商场、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应在原特区外按照一定的人口规模和服务范围配置大型综合医院、学校及文化体育设施,提高整体公共服务水平,逐步解决市民看病难、就学难等问题。同时要大力加强基层的社康服务中心等社区服务网络建设,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服务需要。还要根据深圳市人口结构变化的需求特点,继续优化和完善公共设施服务体系。 举全市之力打造前海合作区 深圳特区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深圳城市规划将如何促进这一目标的落实? 许重光:过去,深圳发展还属于投资推动阶段,发展模式相对粗放。现在,深圳已进入转型阶段,要从投资推动为主进入创新推动阶段,其核心是通过产业升级转型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通过低效用地转向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城市升级。 首先,实现产业布局与空间布局的结合,发挥产业园区的聚合作用及对发展新兴产业的空间支撑作用。对于有限的新增城市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对城市转型及产业升级有支撑作用的产业,如新能源、生物、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针对全市范围内配套设施不完善、功能明显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旧住宅区、城中村及旧屋村等,通过综合整治、功能提升或者拆除重建的方式分类进行大规模城市更新,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大力推进城市更新与土地整备,至2015年,全市完成土地整备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全市城市更新改造35平方公里,其中拆除重建12平方公里。结合城市更新引导零散工业区或工业厂房整合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逐步实现空间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产业发展模式,更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关联效应、释放产业用地潜能。规划期内,重点完成更新改造的产业园区面积25平方公里,力争完成3-5个重点产业片区改造,为新能源、生物、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腾挪空间,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深圳特区报:前海是珠三角主发展轴上的核心区域,怎样依托其独特的禀赋,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产业的升级? 许重光:实现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联动转变,关键一环就是向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节点要效益。城市区域功能不一,对具有交通、土地、区位等优势城市要素的节点要重点开发。“三轴两带”交汇区,如坪山、龙岗、光明就是这样的节点,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深圳未来新中心,前海区位优势明显,毗邻港澳,位于粤港澳地区的核心节点,规划中的港澳西部快速轨道将前海到两地机场的时间缩短为15分钟,并设有口岸,具有良好的海陆空交通条件和突出的综合交通优势,在粤港澳区域内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利用前海的区位优势,深化与香港合作,大胆先行先试,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瞄准世界先进城市打造宜居深圳 深圳特区报:国际化一直是深圳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十二五”规划强化了这一方向。您认为,深圳可以着重从哪些方面提升国际影响力? 许重光: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来建设深圳,是有战略眼光的选择。目前,深圳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离国际化城市都还有一定的距离。在硬件方面,未来5年,深圳一是要持续推进海、陆、空、铁对外交通设施建设,强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二是要建设歌剧院、当代美术馆、艺术馆等一批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大型公共设施和文化建筑,满足城市国际化交流和生活的功能需求;三是要加快推进城市中心地区和门户地区的地标性建筑设计与建设,突出拥山濒海的城市特色,打造人性化和多样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四是加快推进以智慧化为特征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布局,提升信息服务设施水平,2015年,深圳要打造区域性国际信息枢纽,实现数字电视、宽带无线网100%全覆盖。 在软件方面,一是要特别注重发挥深港合作的优势;二是要注重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小到一张地图、一块路牌、一幅广告标语,都要体现出国际化的城市管理理念。可以预期,不远的将来,深圳将成为一座富有魅力的宜商、宜游、宜居的大都市。 推动城市 均衡发展 “十一五”期间,深圳提前筹划城市发展战略中心转移,明确将前海中心区定位为深圳未来的城市主中心之一,并作为深化深港合作及推进国际合作的核心功能区。市规划国土委已完成前海地区概念规划国际咨询工作,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前海合作区综合规划、前海地区启动区城市设计和前海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编制工作。 与此同时,市规划国土委组织编制了新城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建设光明、龙华、大运、坪山四个新城和东部滨海、西部滨海两个策略发展地区,将深圳城市战略格局的重大调整落实到具体空间,促进特区一体化发展。目前已完成《光明新区规划》、《光明中心区开发指导规划》和《光明新区产业布局规划》等规划,围绕“绿色新城”主题完善新区规划体系。开展了《坪山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的报批实施,科学谋划坪山新区一流现代产业新城。预计2010年底完成坪山中心区法定图则草案,同时近期还将会同坪山新区管委会及坪山管理局开展整个新区规划优化工作。 “十一五”期间,市规划国土委还特别注重保障公共设施及重点项目优先落地,促进特区一体化发展。如,2009年,该委首次统筹编制我市近期建设规划2010年度实施计划及土地利用计划。全市建设用地年平均增长速度从之前的47平方公里降低到22平方公里;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项目等民生项目用地所占比例从20%提升至约达70%,工业用地增速减缓,从用地供应上逐步扭转了原特区外市政基础、公共设施短缺的局面,促进了特区一体化发展。 名词解释 公交都市 深圳“十二五”规划提出,打造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公交都市指的是一个公共交通服务与城市形态互相默契配合、和谐发展,可以有效发挥公交优势的区域。一个功能卓著和可持续的公交都市的成功经验之一在于提倡“公交优先”,并不等同于公共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取代私人汽车,或者承担了大多数机动化出行的地区,而是代表一种城市形态和机动化环境。公交都市是一个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形态和谐共存,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相互支持和促进的地方。中国规划网深圳1月5日电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铠峰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