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西部新城概念规划图。资料图片
秦楚网讯 记者 闵波 报道:十堰,这座因车而建,因车而闻名的年轻城市,在“十一五”期间迈开了城市建设的激情步伐,在嬗变中飞跃。 回眸“十一五”,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一五”的五年,我市全面把握十堰区位形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围绕建设汽车城、生态城、旅游城、水电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视野:以数字化城市概念精细编制城乡规划 回眸过去五年的发展,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数字化城市概念、精细规划城乡建设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为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市政府投入380万元,对城区地形图进行了航拍修测,围绕建设汽车城、生态城、旅游城、水电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精心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委托中规院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聘请德国ISA规划设计专家完成了40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城概念规划,编制完成了万亩土地利用规划。各片区控详规规划得到进一步完善,完成了供排水、公交、燃气、山体、环卫、绿化、市场、抗震等各项专项规划。 目前,十堰城区基本形成了战略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规划四位一体的规划编制体系,建立了城市“四线”规划审批制度,重点加强了对城市道路、绿地、山体、水体的规划管理,对规划红线、绿线、蓝线和黄线划定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实施了监督、管理和控制,对规划区开山项目实行“六家会审”。严格“一书两证”审批秩序,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坚持批前公示制度。加大对违法建设责任人的行政处罚力度,有力地遏制了违法建设行为。 创新:向山要地拓宽城市空间30平方公里 “十一五”期间,我市按照城市组团发展原则,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功能。重点在北京路、天津路、东风大道等沿线建设5平方公里城市新区,在城市西部组团拓展8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大力推进山地整理开发,顺利推进“一区两园”建设进程,将白浪高新区打造成为十堰市副中心,把东风大道沿线和柏林片区分别建成东城工业园区和西城工业园区。 五年来,城区共平整山地2万余亩,开发建设用地3万余亩,拓宽城市发展空间30余平方公里,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城市空间的拓展,使十堰这座建在山沟里的城市结构由沿路、沿山组团式的带状结构,变成了适合现代城市和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块状结构,为工业发展提了新的平台。 民本:以民为本市政建设全面提档升级 城区交通环境进一步优化,先后新建了天津路、重庆路、上海路、凯旋大道、浙江路、许白路、北京路南通道等7条主干道,完成了白浪路、武当路、丹江路、柳林路、江苏路、辽宁路、北京北路、车站路、十房路等9条主干道和城区108条内街小巷改造工程,新建及改造道路达43.7公里。截至2010年,十堰城区主次干道增至75条、136.8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4.9平方米。 市政公用事业完成预期目标,列入《丹江口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的12座污水处理厂有10座相继建成使用;完成了西部垃圾处理场的新建任务和刘家沟垃圾处理场的改造工作,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目前,十堰城区日供水能力为41万吨,供水普及率达99%以上,城镇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液化石油气年供气量22210吨,燃气普及率达97.2%以上。十堰城区路灯达到14100盏,亮灯率98%以上。 园林绿化提档升级,先后投资9650万元,综合改造了人民广场、人民公园、百二河景区、源园等游园绿地;新建了赛武当广场、京津园、和园、灼春园、锦绣园等大型公园绿地,建成区绿地面积达2651.4公顷;完成义务植树98.3万棵,绿化荒山7654亩,退耕还林4000亩,城区现拥有综合性公园1个,森林公园1个,植物园1个,各类游园、广场50余处,公共绿地达到487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52%,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2平方米。 提升:以“三创”和武术节为载体凸显城市特色 “十一五”期间,我市围绕“三城联创”和迎接第三届、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及建国六十周年、建市四十周年等重大活动,大规模、大手笔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加强了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市场秩序、各类污染和丑陋行为的集中整治,严格落实“街办责任主体,社区作业实体”,建立完善“责任、作业、监管、经费保障”等四大体系,全力推进“十项整治”,扎实开展社区联创,深入推进城区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使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市容市貌整洁靓丽。 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垃圾清运车50台,对城区部分主次干道垃圾实行定时定点收集清运;新建10座公厕和垃圾中转站正在抓紧推进,对36所老旧公厕进行了维修改造。加强清扫保洁,城区街道清扫保洁率达到95%,城市生活垃圾做到了容器化收集、密闭化运输、无害化处理,日产日清。 保障:以经适房廉租房建设为保障让“居者有其屋” “十一五”期间,我市建立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有效解决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先后制定出台了《十堰市城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十堰市城区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十堰市城区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办法》等制度,从2007年1月1日起,对城区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发放了租廉补贴,实现了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2008年,进一步扩大了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将人均10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同时提高了补贴标准。2009年,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保障范围由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家庭,城区租赁补贴保障家庭达到2772户,发放补贴资金357.83万元。同时,启动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1.5万平方米,配建廉租住房4.5万平方米。截止2010年,十堰城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9.5平方米。 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坚持因地制宜,严把工程建设环节关,切实提高房屋建设的质量及抗灾害能力。到目前,已完成6052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建设:以样板引路推进建筑业飞跃发展 大力推行样板引路,推进建筑市场规范有序管理,促进了建筑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建筑企业由113家发展到190家,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100家,专业承包企业46家,劳务分包企业44家。近五年来,我市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近395.7亿元,年均增长32%。建筑市场秩序逐步规范,工程报建率、应招标工程招标率、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率、质量监督率、安全监督率、施工许可办证率、竣工验收合格率、合同备案率等8项指标全部达到100%。 “十一五”以来,我市共投资13.8亿元,建设水泥生产项目7个,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46家,预拌混凝土搅拌站7个,墙体保温材料加工企业8家,投资额度、建设项目、产品产能的增长超过了十堰市前30年的总和。关闭落后水泥企业9家,生产线13条,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25万吨。目前,我市新建建筑节能设计阶段执行率达100%,城区施工阶段执行率达94.2%,县城区施工阶段执行率达78.6%;城区新建建筑“禁实”达到100%,县市区“禁实”达到96.3%;城区新开项目“禁现”率达到95%,水泥散装率达到50%。 统筹:以“一统三分”为抓手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和资金投入,着力建设竹房百公里城镇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全市各乡镇紧紧抓住“一统三分”和移民搬迁等各项建设机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逐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今年底,我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1%。中国规划网武汉12月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