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修编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中正式提出了广州城市发展空间战略方针:东进、西联、南拓、北优,后来又加上了“中调”,10年来广州一直按照这十字方针拓展城市空间结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广州城市发展拉开了骨架。现在广州城市格局已经大变,今天的广州已经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亚运会后,可以说广州的南拓基本上已完成,目前南部2条地铁线路已经开通,新光快速、南沙快线等城市快速路早已通车;大学城、亚运城已经建成;南沙港及丰田汽车基地等一批临港先进制造业已初具规模;行政管理上撤市改区工作早在2005年完成。所以我觉得广州的南拓经过去10年努力已基本上完成这个拓荒过程,已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可以开展大模建设了,已经到一个全面“建城”的阶段了,可以概括为“南建”。 10年来东部产业发展很快,拥有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中新知识城、增城国家级开发区等等,但东部整体的发展最近几年不如南部快。如地铁建设才刚起步,东部的地铁是落后其它几个区的,如13号线、6号线、16号线才开始建设或还在规划中。行政区划上虽建立了萝岗区、但增城市仍不属于广州。所以我觉得东部东进受阻,需要加大力度,提出“东拓”,要跨越行政区划、环境污染、地铁交通等几大障碍,所以要用“拓”字。特别需要提的是东部要发展起来,很重要的就是要把广州石化厂搬掉,不然就会污染一大批区域,包括黄埔、萝岗、增城等地区。 北部是我们广州的生态保护区,有白云山、帽峰山等山脉和流溪河——广州早期的水源地,有这么好的山水,2000年规划的时候最早定为是“北抑”,目的是保护哪里的生态环境,后来改为“北优”。 其实讲“优”还不是很明确,实质是想发展一些产业,所以我觉得还不如改为调整,即“北调”。就是要坚决调整掉有污染的企业,以生态环境和白云国际机场的优势,大力发展无污染的旅游业、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档住宅产业。 现在广州跟佛山已经连得很紧密,广佛地铁线也通了,可以说是交叉连在一起,现在西部不是“联”的问题了,而是如何“合”作的事了。就是说广州与佛山应如何克服行政上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在公共服务上如何做到互惠互利,在交通、规划上如何做到一步棋等等方面的具体合作事宜,应该考虑如何“西合”了。 中部是广州的核心区,是广州的灵魂所在。广州是一个有二千多年历史文化沉淀的城市,在中国没有一个城市像广州那样二千多年来城址一直没有变迁。老城区是广州特色所在,是广州最有价值的地段,疏散老城区人口和企业,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是当前广州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中调”了几年还是在老城区搞开发,所以应该突出一个“保”的理念,中部要改“中调”为“中保”,目的是强调保护的绝对性和关健性,特别是要禁住宅开发,多搞绿地才是真道理。 总之,亚运后广州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东进、西联、南拓、北优、中调”方针应发展为“东拓、南建、北调、西合、中保”,这样更符合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 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业经济 广州这座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与标杆城市,前几年稍微有点怠慢与举棋不定,这几年又快步向前推进了,特别是亚运后城市产业结构必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改革开放后,以轻纺、家电制造等为代表的轻工业在广州迅速发展起来。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换代,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广州没跟不上消费趋势。上世纪90年代末期,确立了重型化道路,特别是在广州“十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汽车、电子信息制造和石化三大支柱产业之后,2009年,汽车产业和石油化工、电子产品等广州三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达524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2%。尤其是汽车制造产业,一路攀升,2008年凭借88万辆的轿车产量居全国首位。适度重型化的开展,极大强化了广州在珠三角的地位,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广州整个经济的发展。 随着资源、环境承载量逐渐趋于饱和,尤其是在南沙石化、钢铁等特大项目搬离广州之后,广州产业结构处于从适度重型化向后工业时代迈进的阶段,广州的经济结构已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业经济,广州的第三产业飞速发展,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其中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占到70%以上。但由于深圳在现代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巨大成功,广州后今后发展还面临很大压力。 世界上大多数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化一般经历了从轻纺工业化——重化工业化(机械、化工)——高加工度化(由原材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发展)——高技术化和产业结构软化——金融等高端第三产业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当代世界大都市往往是全球或区域经济组织的中心;金融及各项专业服务机构经营场所;创新策源地;产品和创新技术的市场地。 后亚运时代的广州GDP会突破一万亿,在经济结构上应该通过资源整合、集聚高端服务业要素,成为服务业的密集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南中国经济活动组织中心,带动百业兴旺。在组织经济活动方面广州有4方面优势: 一是广州有强大的珠三角制造业和城市群作为依托。珠三角有九个城市,制造业都非常发达,这为广州打造区域经济活动组织中心提供了重要依托。二是广州有独特的区域和交通枢纽优势。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也是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区域中心,已高标准建设了空港、海港、铁路枢纽、信息港以及国际性会展中心。三是广州是华南地区经济、政治(广东省)、文化、教育、医疗、科技、军事指挥方面的中心,具有综合性优势。四是广州有良好的第三产业发展优势。目前第三产业产值排在全国大城市第二位。福布斯2009年发布的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广州排在第二位。五是广州有悠久的组织经济活动历史。广州是千年商都,从2000多年城市发展历史轨迹可以看出,广州这个城市因商而生、因商而发展壮大、因商而辉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广州商贸业在历史上都深具影响力。 重视城市自然环境与城市形象塑造 亚运给广州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通过亚运会,广州进行了大手笔的城市建设,如广州地铁、亚运城、奥体中心、广州大剧院、广州塔、花城广场等等,开展了以水环境、空气环境、交通环境和人居环境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了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启动了“三旧”改造,城市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市区范围内经过整治的河涌基本不黑不臭了,水质有了明显的好转,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广州的城市建设加快了5至10年。后亚运的广州,还需进一步改善整个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城市绿化美化生态化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提炼城市形象特色,使广州更具魅力,更具美名,稳步地走向国际化大都市。 后亚运在进行广州城市形象塑造的时候,需重视城市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把城市自然环境作为城市形象塑造的基础,把城市传统文化作为城市形象特色的根源。广州有非常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城市特色塑要充分利用这两方面优势,加以充分发挥。广州这座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以水为荣。1300多条河涌密布广州, 流经广州的河段总长180多公里,仅中心城区就有河涌121条,珠江穿城而过,是广州的母亲河,也是广州的城市符号,孕育了广州二千多年历史文明。 珠江广州段特点 1、珠江呈枝状流经广州出南海,包括前航道、后航道、西航道和黄埔航道,为广州建设“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城市景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珠江两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常春。当北方大雪纷飞时,在广州穿一件毛衣即可过冬。植物种类达数千种,繁花似锦,有“花城”之誉。 3、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珠江沿岸有许多历史文化史迹,珠江两岸汇聚了圣心大教堂、大元帅府旧址、秦代造船遗址、黄埔古港、沙面欧式建筑群、黄埔军校旧址等大批文化古迹,形成了独特的沿岸文化史迹。 傍水而居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够具备的条件,广州在此方面称得上“天生丽质”!在全球化时代,珠江两岸土地成为广州最具竞争力的要素。 沿江生活带构建 水文章难做,但一旦做好,就会给一个城市带来可人的灵气。黄浦江边的上海、松花江旁的哈尔滨、汾河岸上的太原都是明证。广州要充分利用沿江临海、“一江多岸”的自然条件,沿珠江水系构建多中心城市组团,使珠江两岸生活带一直延伸到南沙,依托珠江两岸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优势,形成自然生态与现代文明相交融合的大江风貌,成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沿江生活居住带。 鹤洞大桥以北珠江隧道以南河段两岸,珠江大桥到金沙洲大桥之间河段两岸,番禺南浦岛至沙溪一带沿江区段,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内在特质,建设具有岭南水乡特色和高品位的临江亲水居住区。 广州大道以东琶洲岛、珠江新城至员村河段。目前两岸已有珠江新城和琶洲广交会新址,今后开发应形成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风格商贸、展览、办公区域。 沿江路和滨江路要注重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空间环境,不断提高珠江两岸的文化内涵。 黄埔至虎门水道岸线长40公里,是港口开发潜力最大的河段,但应考虑作为居住用地开发,以实现以人为本的土地最佳利用。过去,最好的地方用来生产建设,如今,按照《雅典宪章》的精神,最好的地方应该让人居住。 珠江两岸要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征和自然景观,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降低容积率,一线楼盘不能建高楼,临江开发绿化带,建设市政道路,形成城市公共空间。沿江居住区要建设成带状,而非线状,建成由大块居住用地串联起来的沿江居住带。高品质的居住应该包括住、休闲、运动、健身、交流、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远离工作、躁声、污染等等。沿江生活带应以住宅为主体,包括生态区、风景游览区、少量公共活动区 ,控制建设商贸区、高科技园 、工业园区、港口码头区。中国规划网广州12月5日电 记者王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