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临港新城的想象是“未来之城”,落到具体规划就是:“绿色之都”、“智慧之都”、和“健康之都”。 上海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任顾晓鸣告诉记者,临港新城的所有交通、住宅等都将按照国际最新标准设计,“我们要打造未来之城,这一切都必须吸收国内外经验。” 顾是2009年底从陆家嘴功能区管委会主任的职位上调任上海临港新城的。当时,临港新城偏于浦东东南一角,由于被纳入浦东新区范畴之内,级别从市里面下放到区里面,所以外界一度担心新城的建设“会冷下去”。 而且,当时的顾晓鸣面对的情况是,一个只有几个人的管委会承担了整个临港新城的管理和建设。直到最近,顾晓鸣才要到了几个编制补充了一些人选。 对于新城的建设,顾把在陆家嘴规划中的经验和教训都带到了临港,“一切按照规划办事,绝对不能在事后改变规划。”为了确保规划一直得到落实,临港新城方面将动用上海方面授予浦东方面的特别立法权,申请首次立法,以确保临港规划永久得到实施。 顾晓鸣说,临港新城的建设,是一次典型的“二次创业”。对他本人来讲,作为当年开发浦东的“800壮士”之一,对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是其个人创业史的又一次人立潮头,而临港新城的建设本身,也意味着浦东新区在积累了充分的开发区建设的经验以后,更多地开始考虑开发区功能向城市功能的转化,而这,也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开发区建设需要面对和思考的命题。 为新城规划立法 《21世纪》:从陆家嘴到临港,您本人是否有一种“二次创业”的感觉? 顾晓鸣:肯定有的。相对于陆家嘴而言,这里施展的范围更大。临港是浦东新区的城区,但离主城区很远,所以像一个独立的城市一样。这个地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可能性很多,这么多的可能性的实现,就看如何把握机遇,建设一个适宜居住、适合产业发展的地区。所以,这个区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需要全方位进行考虑。 《21世纪》:也就是说,从规划开始,就不能仅仅认为是在进行单纯的开发区的建设,而是对这个地区的更综合的开发建设,要避免走当年四大开发区规划的老路。 顾晓鸣:规划没做好就会迷失方向,或者以后要修正。现在要想明白,从根本上想明白。我们现在的理念是要把临港新城建设成为“绿色之都”、“智慧之都”、“健康之都”。 当年浦东的开发从1990年代开始,虽然经过从1979年开始的国家改革开放,我们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如今,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们总结出了诸多经验。我们对整个国家、城市、区域的发展等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这种情况下,建设新城的规划和以前就有很大不同。我们要建设未来之城,不仅要把中国的现代化成果吸收进来,还要努力把整个世界上的先进成果都吸纳进来。 《21世纪》:但似乎以前的规划也挺先进,但后来落实的时候都被歪曲了,你如何确保规划一直被落实? 顾晓鸣:为了确保规划一直得到落实,临港新城方面将动用上海方面授予浦东方面的特别立法权,申请首次立法,以确保临港规划永久得到实施。 此前,这个授权到目前还没有使用,我们决定向浦东方面申请,使用这一授权,为临港规划立法,这样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立法条款来对建设临港新城的既定规划随意修改。 15年完成新城建设 《21世纪》:你刚才讲了很美好的规划,有没有具体的措施来保证“绿色之都”、“智慧之都”、“健康之都”等规划的实现? 顾晓鸣:就“绿色之都”而言,就是低碳、节能、环保。低碳就是我们鼓励使用太阳能、潮汐能等,尽量不使用矿物能源;同时,节能是指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节约更多的能源。我们现在正在做整个城市集中供能的研究,所有在临港新城的建筑都将建成节能环保型,充分利用海水资源的热能为整个城市供能,建成不需要安装空调的建筑。 “智慧之都”是说,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需要采用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在城市公共管理中,高科技也将发挥作用。这座"智慧之城"将充分利用IT技术,在城市的管理上采用智能管理的手段,城市所有的公共部件都将设有电子条形码,统一纳入城市的智能管理系统,形成新型的管理模式和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机制。 “健康之都”包括,比如打造清洁与舒适的居住环境、健康与营养的饮食标准、残障人士的优先服务保障、现代化的社区医疗健保体系等。而所谓“宽带城市健康圈”是指以“宽带”的形式来连接健康体系的均衡发展,如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保、绿化、空气质量和水源监测等都将同步达到"健康生态"的标准,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化需求。 此外,我们会和国外医院合作,在临港建设高端医疗基地。 《21世纪》:规划很先进,但目前临港关键是缺乏人气,您如何看? 顾晓鸣:对,我们的艰巨任务是建设城市、发展产业、积聚人气、培育文化、营造环境,其中,积聚人气也很重要。 未来,整个城市30万人,建设五万套人才公寓,其中包括2万套单身公寓,2万套私人公寓。私人公寓为服务业服务的。 按照规划,我们将通过3个五年计划,用15年完成临港新城的建设。用五年时间完成所有的基础设施(现在只做了1/3),同时引进2000多家企业,有8到10万的人口,产生20亿左右的税收,形成一定的繁荣程度。在3年内至少有100家餐厅。 《21世纪》:产业规划如何?临港有什么优势? 顾晓鸣:我们规划了五大产业,包括航运业、贸易业、会展业、旅游业等。 以发展会展业为例,充分发挥主城区独特的海、湖、河等地理优势,特别是滴水湖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新鲜、神秘、奇特"为亮点,做好服务工作来发展会展业。抓住世界上将近2万多家各类协会资源,在主城区滴水湖沿岸建立起"永不落幕的展览会"。具体包括,抓紧推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欧论坛"项目入驻临港新城。世界计算机大赛明年会在这里举办;泛太平洋氢能源论坛永久会址也会在这里举办,通过会展业的发展,促进和带动产业集聚与发展。 又比如航运业,这个临港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而航运和贸易过来了,金融业会自动跟着来。现在即使贸易和航运还没怎么来,就已经有18家金融企业过来了,因为我们这边正处于开发前期,他们很有来的冲动。我经常接到银行的电话表示要过来设立机构。 《21世纪》:国外很多企业的总部都设在小镇上,未来企业总部会设在临港吗? 顾晓鸣:观念的问题。一个总部不是一个人,而是几千个员工的问题。中国的企业总部设在小镇上,很多员工都会离开。我们这边交通方便,环境优美,配套完善,怎么会没有吸引力呢?中国规划网上海12月4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