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武汉集约发展担当起中部崛起引擎

时间:2010-11-23 11:45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刘丽丽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2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武汉开发区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面对这样难得的发展机遇,武汉开发区如何在“两型社会”建设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发挥领跑者作用?近年来,武汉开发区不断探索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的实现方式,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比,向高新技术产业要效益,找到了城市发展与合理利用资源的平衡点、突破点。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全面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近200平方公里,在大武汉只是一个很小的地域。然而,就是这片小地域近年来产生了“寸土寸金”的闪光效应。武汉开发区通过土地节约集约政策的“有形之手”和土地利用的发展方式从外延式扩展转变为内涵式挖潜的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小地域做出了大文章:

  2009年,武汉开发区新批工业项目平均投资达到400万元/亩,建设密度达到55%左右,达产后产值达到8200元/平方米;人均GDP22.3万元,土地使用效率跻身国家级开发区前10行列。当年,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101.93亿元,同比增长16.47%;实现财政收入104.94亿元,同比增长37.3%,一举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千亿元开发区”。

  今年前十个月,武汉开发区各项经济指标均全面超过去年全年,创历史新高。

  一、转变发展方式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做起

  2004年4月,日资企业理研汽车配件武汉公司购得了武汉开发区175地块土地,此后建起了107亩厂房。近年该公司经营状况良好,考虑留下一定发展空间后,仍有68.6亩土地空闲。最近,开发区管委会经与其友好协商,将这块空闲地以理研6年前购地的同等价格回购,并着手安排新项目进入。这也是武汉开发区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调优经济结构的一个真实写照。

  近几年来,武汉开发区抢抓机遇,大力招商引资,着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但随着入区项目急剧增加和工业经济强势增长,开发区发展空间显得严重不足。

  产业急需升级,企业等地入驻,地从哪里来?“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武汉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罗长刚如是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投入产出比,加大节能减排,严把土地闸门,用好总量、用活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将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环境粗放经营转变到创新驱动集约经营的轨道上来。

  创新驱动需要创新操作,严把土地闸门必须创新把关标准。按照节约用地的原则,武汉开发区对工业项目供地划定了投资强度、行业用地标准、容积率、建筑系数等多项硬指标,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存量改扩建。过去开发区倡导入区企业建筑密度不高于40%,绿化率不得小于25%,建花园式工厂。如今,为节约资源提高单位产出,开发区要求新入区项目建筑密度不得低于50%,绿化率则不超过15%。

  以往投资方追加投资,开口就要地。武汉开发区创新思维,鼓励企业对现有土地进行“二次开发”,并成立专班对低效、闲置的土地,采取“一地一策、协商回购、建议转让、调整置换、分割收回、投资入股”等行政、法律、经济的综合手段进行了全面清理。

  上海某合资企业1995年入驻开发区,取得了350多亩工业用地,后因种种原因没有开工建设。开发区管委会经过与其协商将该地块回购,出让给开发区目前最大的外商独资企业名幸电子(武汉)有限公司。该项闲置土地的妥善处置,不仅让上海该外企降低了投资风险,同时也给开发区增添了一家出口创汇大户,盘活了存量土地资源,实现了多赢。

2009年11月6日,日本名幸电子株式会社又在现有厂区范围内投资建立三厂,至此,名幸在汉总投资近4亿美元,武汉基地跃居为全球第一大印刷电路板制造基地。三个工厂全部达产后,武汉基地PCB(印刷电路板)年产量将达1000万平方米,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据介绍,自2000年开始至今年10月底,开发区已累计处置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85宗,共“抠”出近5万亩闲置土地。利用“抠”回的土地,开发区先后引入了东风总部、东风有限总部、东风本田、名幸电子等多个重大项目。

  二、合理利用土地向创新型项目倾斜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要职责,需要强化各项政策扶持和引导。武汉开发区在项目引进和土地资源运用中,优先向科技型项目倾斜,并根据其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估,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近几年,开发区已引进15家独立研发机构和众多的科技型企业,其中,世界级的研发中心3家,在263家规模以上企业中,140家企业设立了专门研发部门或技术部门。数据显示,近三年,开发区企业和个人共申请专利1462件,其中发明专利192件,申请总量居武汉市前列。

  与此同时,武汉开发区以政策为杠杆,推动企业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从另一个角度提升了单位土地产出效益。据统计,武汉开发区现有50个项目在自主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新进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平均每年以10%以上速度递增,高新技术产值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近“半壁江山”。2009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在逆势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高新技术产值达到544.2亿元,是十年前的15倍。今年前三季度,开发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值551.29亿元,同比增长46.85%。

  三、合理利用土地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做起

  开发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村居分散,占地过大,布局不合理现象日益突出,村民居住和生活条件较差,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是众多开发区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为盘活存量,拓展发展空间,武汉开发区从2001年起,用了3-4年时间,累计投资13亿元,高标准规划建设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六大社区”,让沌口街30个自然村12246户农民全部进入新建现代化小区集中居住,此举直接腾迁建设用地5万余亩,先后引进了东风自主品牌、冠捷、美的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这样既从根本上改进了本地群众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充分利用了珍贵的土地资源,引进了大批先进制造业项目,为开发区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增添了后劲,促进了城乡一体化。按照这一思路,目前,开发区军山地区正在进行的拆迁还建,一举多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将更加彰显。

  在每一寸土地上创造高效率、高效益。秉承这一理念,开发区人坚持科学管理土地,在招商、土地、规划、环保和建管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项目和管理准入机制,突出环保优先,在武汉市和湖北省率先推行了工业用地“招拍挂”。

  开发区结合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着力构建卫片执法检查工作长效机制,全面防控新增违法用地,提高对辖区内违法用地的掌控能力,对区内急需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作超前计划和安排,并加大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依法管地用地的自觉性,打造土地执法长效机制的“软环境”。最近,全国开展了第九次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和国批12.7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土地集约潜力测算工作,武汉开发区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验收并获得好评。目前,开发区已被湖北省国土厅作为全省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上报国家参与先进单位评比。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环境友好新区

 

   从2009年底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到今年10月才刚刚落幕的上海世界博览会,都在传递着一条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低碳时代”。而行驶在高速发展快车道上的武汉开发区,在未来继续担当武汉经济发展引擎的同时,正在勾勒自己的绿色版图。

  一、心系碧水蓝天绿色理念渐入人心

  武汉开发区依山畔江,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后官湖、三角湖、汤湖等10余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大小军山、珠山、龙克山等点缀其中,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开发区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一方面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生态园区。

  一家汽车工业企业,没有一滴废水向外排放,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可是在神龙汽车公司却成为了现实。去年6月,神龙公司对外宣布,率先在中西部地区汽车企业中实现污水“零排放”,对外不设一个污水排放口,生产废水全部实现循环再利用。

  神龙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项工程,每年可节水108万吨。如果按一个三口之家月均用水9吨来计算,相当于1万户居民家庭一年用水量的总和。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在卫生间、道路清洁、绿化、循环冷却、消防等领域循环利用。

  4000多万元的中水回用工程投资,换来的是企业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形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2007年8月,一尊白色“巨塔”巍然耸立神龙武汉工厂厂区正中。此前,这尊“巨塔”的设计高度一改再改,从35米改到40米,再增高到50米、58米、60米!成为武汉工厂厂区最高的建筑物。这个“巨塔”是神龙二期工程建设油漆车间S2线烘干炉排气烟囱,设计高度的多次更改,源于该公司对烟囱排放的环保考虑,实际建设高度已经超过国家环保技术标准的要求。

  走进神龙厂区,沿途四季鲜花争艳,满眼绿草茵茵。建厂18年来,神龙用于治理污染的环保设施投入已达3亿多元。2002年,神龙公司获得“中国环境标志杰出贡献奖”。2008年,神龙提前3年完成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成为武汉市节能减排冠军。2009年,公司能源消耗、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等均实现了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先后完成节能改造项目8项,节支834万元,共计节约标准煤18271吨,超额完成武汉市2009年向公司下达的节约标准煤目标。今年7月,神龙公司荣获武汉市“2009年度工业节能先进企业”荣誉称号。

  二、资源集约措施有力 节能减排持续推进

  推进节能减排,保持园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良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最大程度集约利用资源中谋求最大效益,武汉开发区企业正在逐步探索出一条又好又快发展之路。

  从3万辆工厂起步,到12万辆产能建设顺利完成,再到24万辆产能达产,东风本田公司利用存量资产,在循序渐进地提升产能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占用。

  东风本田自建厂开始,坚持以建立亲近环境的绿色工厂为目标,先后对冲压、焊装车间进行改造,保证车间内空气质量良好;在涂装车间投资5000多万元采用水溶性涂料,使VOC(可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降低至原来的1/10;总装车间采用摩擦输送链,使车间整体噪音低于75分贝。东风本田污水处理严格按一级标准进行内控管理,91%中水实现再利用。经过处理的生产、生活污水不仅用于养鱼和厂区道路清扫、绿化保洁,而且还将部分中水无偿供开发区市政环卫使用,每年可节水20万立方米。

  2009年,东风本田率先导入100KW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成为汽车行业首家采用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的企业,年发电量约10万度,相当于削减CO2排放约101吨, 即减少101万平方米森林的砍伐量。
今年11月5日开建的东风本田第二工厂也导入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一部分生产工序提供电力,每年削减CO2排放达到600吨。同时,东风本田还将通过循环利用废热、采用节能输送等措施进一步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把东风本田第二工厂打造成为二氧化碳排出量最少的环保型工厂。

  东风本田还将环保理念从生产环节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形成一道绿色价值链。如今,在东风本田近200家供应商中,100%的供应商已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去年,该公司启动了供应商环境负荷削减活动,协助供应商开展环境负荷削减,97%以上的供应商参加此次活动。

  如今开发区内企业都端着一架天平,一端是节能减排,另一端则是成本控制。造纸的传统原料是芦苇、麦草等草类纤维及木材原料,对资源的消耗较大。武汉晨鸣公司年产15万吨新闻纸生产线全部以废纸为原料,年消耗废纸20万吨左右。据了解,每生产1吨再生纸,就相当于保护了26棵大树。依此推算,该生产线相当于每年保护了390万棵大树。过去,武汉晨鸣公司自备电厂每年产生的粉煤灰大部分都是填湖处理。2002年,该公司与中建三局合资新建年产30万立方米的环保砖生产线,年消耗10多万立方米粉煤灰。投产至今,已生产环保砖180余万方,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现在,武汉晨鸣不仅不再向万家湖排灰,而且还逐年消耗万家湖部分陈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目前,开发区已有46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9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47%,万元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却下降了14.63%,化学需氧量减排率为2.4%,二氧化硫减排率为2.6%。

  三、高擎新工业旗帜 科学发展攀新高

  2009年,武汉开发区搏风击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财政收入过百亿,用仅占全市2.27%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市21.89%的工业总产值、20.10%的工业增加值、10.44%的财政收入。武汉开发区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千亿元开发区。

  开发区经济高速前行,不仅得益于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更得益于全区上下形成了“低能耗、高效益、污染少”的集约发展理念,使开发区用最低的代价,完成了冲千亿的历史跨越。开发区在招商、土地、规划、环保和建管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项目和管理准入机制,突出环保优先。按照节约用地的原则,开发区对工业项目供地划定了投资强度、行业用地标准、容积率、建筑系数等多项硬指标,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存量改扩建。2001年,武汉开发区在中西部22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率先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从而作为一个整体区域率先在湖北省取得了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通行证;此后,开发区连年认证达标,2007年又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7年,武汉开发区设立了环境保护奖。2009年,开发区又提出建设中英节能环保示范园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两园同建”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降耗。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强力引擎,开发区依靠自主创新这台“发动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挥“国家新型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实现从“制造大户”向“创造大户”的转型。

  一组组画面使不断攀升的经济总量上充满着效率的光芒,一条新兴的工业化道路在开发区人的眼前无限延伸。从鼎龙化学碳粉及电荷调节剂、晶泰微型钻针,到康明斯发动机、东风风神S30轿车、东风混合动力客车……越来越多的开发区企业研发的产品正走入千家万户,畅销全球。科技创新不仅成为开发区科学发展的源动力,而且正引领开发区未来发展。

  四、展望

  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两型社会”试验区的不断推进,赋予武汉开发区新的历史使命。在武汉开发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大幕已经开启,一场高潮迭起、催人奋进的活剧正在上演……

  目前正在制定的武汉开发区“十二五”规划为人们描摹出未来五年开发区的发展目标:这片曾经的丘陵岗地,将被打造成一个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导、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按照“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北部综合商贸区、南部旅游度假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高效配置土地资源,建设功能配套完善,环境生态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区。

  武汉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罗长刚表示,开发区将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构筑和提升城市功能,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以人为本,不断解决民生突出问题,让全体开发区人共享开发建设和繁荣发展成果;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努力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人才兴区和从严治政,加强队伍建设,构筑区域人才发展高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300亿元,实现汽车整车150-200万辆规模,三产业比重达到30%左右,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两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和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的新区。

  乘风振翼看崛起,科学发展促和谐。从一片丘陵岗地到一个新型工业区,再到一个功能完善的现代新城区,武汉开发区正经历着嬗变。今天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正昂首阔步从“十一五”迈向“十二五”。站在新的起点上,奋勇前行的武汉开发区正高举科学发展、集约发展的大旗,在二次创业新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我们深信,武汉开发区的明天会更精彩! 中国规划网武汉11月23日电 记者刘丽丽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