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打造环首都经济圈拉开了序幕。
在11月10日举行的“进一步加强冀京合作座谈会”上,京冀双方达成协议:要共同突破区域合作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双方将在城际轨道交通、公路方面实现无缝隙换乘;年底前实现环首都河北13个县(市、区)固定电话区号改为010,移动电话无漫游;北京明确专人参与河北“十二五”规划,特别是“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工作,推进规划对接。
在接下来一天举行的“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座谈会”上,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勇明确表示,“十二五”期间,环首都经济圈要基本形成规模。基本思路为,在环首都经济圈重点打造五带,将其建成发展的特区。座谈会上,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也围绕环首都经济圈的建设提出了不少建议。
从更高层次求配合互补
北京将发展目标定位为世界城市后,来自人口、交通、资源等方面的压力一直受到关注。赵勇认为,“建设世界城市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在它周围要形成强大的腹地,而不是自己孤立地发展。”
规划中的环首都经济圈包括环绕北京的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4个地级市中的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13个县(市)。这些县(市)首尾相连,与北京接壤的边界全长999.5公里,面积达到27060平方公里。
据赵勇透露,要在这4市13个县重点打造5个带。一是现代化城市带,初步思路是将香河、三河、大厂整合建设京东新城,整合涿州周边地区建设京南新城,培育以怀来为核心的京北新城。二是高端产业带,其途径是利用沿海地区和首都的产业转移,以及利用首都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科研力量,重点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等“四区六基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三是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带,用3到5年的时间让周围的农民基本住上新房子,过上跟城里人生活品质相等的生活。四是养老、健康休闲度假的旅游带,吸引首都人民来养老、旅游。五是风光秀丽的生态带,大规模植树造林,淘汰或转移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顾超林表示,在建设环首都经济圈的过程中,北京的配合非常关键。“北京的发展空间并没有到‘缺失’的那一步,它周围还有很多的空间。关键是要从更高的层次来看世界城市的建设,互相配合、互补。”
目前,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已过千万,“北京不会独自建成首善之区,解决问题的最终出路是要靠区域整体发展。”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建议,河北省和北京市应做好规划的衔接,并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建设部关于城镇群的规划以及中央提出的推进首都圈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规划的编制。
差异化谋发展
“虽然解决人口高度聚集的办法就是向周边疏解,但是如果没有伴随着产业的转移,人口过去也没有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认为,如果只是吸引北京人去河北买房,只是因为那里房价便宜,这还远远不够。“人口的转移不仅是为了观光、居住,要去就业、工作、要有收入。”
这一规律或许从北京过去5年的发展中可以得到一些印证。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先介绍,北京在做“十一五”规划时,曾希望通过两个转移来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其中一个是空间结构和交通结构相适应的转移,另一个是交通结构本身的转移。现在回过头看看,后一个转移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转移没有完成,导致的结果是,中心城越来越堵,这种程度从过去的50%、60%发展到现在的70%、80%。”
同样可以作为印证的还有北京的天通苑和回龙观两个区域,这两个地区人口加在一起有七八十万,因为功能的设置不合理,工作岗位数量不匹配,造成了每天数十万人上午进城下午回家的拥堵。中国交通规划学院理事冯国伟认为,要做到居住与工作的基本平衡,这种基本平衡包括在建设新城过程中功能的基本完善。“环首都经济圈一定要是一个产业圈,绝对不能只是通行圈。”
赵勇指出,环首都经济圈要与首都实现差异化发展。“在功能定位上,既要注意承接首都转移出来的功能,又要注意建设首都缺失或发展不足的功能,同时还要体现功能的综合性。协调好各类功能区布局,充分考虑居住、工业、服务业等功能的融合,实现功能互补、高效便捷。” 中国规划网北京11月21日电 中国经济导报 李 杨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