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从小山小水到大山大水广州 千年古城首度破局

时间:2010-11-16 09:51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邱瑞贤 王丹阳

 

  从小山小水到大山大水
  广州:千年古城首度破局
  
  20年前,亚运来到中国首都北京,那里诞生了一个亚运村;20年后,亚运落地南方经济重镇广州,催生的却是一座亚运城。
  承办亚运,务实的广州人却抓住了一个脱胎换骨的机会 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执行秘书长张广宁曾表示:“最重要的是,我们不是为办亚运而办亚运,而是抓住筹办亚运的机遇补上城市建设的历史欠账。”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蔡云楠赴穗10年,见证这个城市借力亚运的全新破局。
  据统计,与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各项投资超过1200亿元,其中九成投入城市基建项目;广州城市建设速度比原规划至少加快了5~10年。
  
  文/图 本报记者邱瑞贤、王丹阳
  
  系列报道(一)
  
  本报将在今后几天连续推出系列报道:
  
  《广州:中心城市扬帆起航》
  《广州:岭南风韵香飘亚洲》
  《广州:亚运盛事点亮未来》
  
  开篇语
  
  广州亚运开幕,亚洲盛宴飨客。对于踏过2200多年历史长河的广州而言,亚运是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历史机遇,更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发展引擎。
  亚运,到底给广州带来了什么?广州准备给世界看什么?身处这座曾被描述为“最说不清楚的城市”中,我们正试图用她的努力说个清楚;请跟随我们的脚步共同检视、孜孜寻求。而最终你也许会发现,亚运广州的所有努力并不仅是为了亚运 有些改变已经发生,更将不断延伸。
  从今日起,本版将刊发《亚运新引擎》系列报道,深入呈现身为老广州也未必能一一洞察的亚运广州之蝶变,敬请垂注。
  “举办亚运开幕式的海心沙,以前就是我们村里的地盘。”猎德村村委书记李方荣说,这几天老有记者缠着他采访开幕式上520人组成的“猎德鼓”方阵,“这就是我们岭南水乡都熟悉的 龙舟鼓 ,多自豪呀,全亚洲都记住了猎德。”
  
  旧城涅槃
  岭南水乡惊艳变身
  
  在开幕式设计团队眼里,张扬“猎德鼓”,是在向一个有着900年历史的岭南水乡为亚运让路而致敬。从1987年就开始担任村书记的李方荣,分外紧张他祖辈生长的这方土地。“在政府还没有行政命令的时候,2004年底我们就提出了改造诉求。”而这一年的3月,广州正式向亚奥理事会提出了申亚报告书,4个月后亚奥理事会宣布广州获得了申办权。
  然而,从2004年至2007年,猎德村的改造方案却一再搁浅。
  曙光是忽然闪现的。李方荣至今印象很深刻 2006年大年除夕,天河区的区委书记和区长来到时任广州市市长的张广宁办公室,当场拍板确定了一个广州从未有过的城中村改造方案 以政府为主导,以村为实施主体。“规格迅速升高,我们的改造方案是找省设计院重新规划的。”李方荣说。
  已经在海心沙地块繁衍了900多年的猎德村民隐约感觉到,自己被拉上了一条全新的亚运快车道 从2007年国庆开始的15天内,3100多户的猎德村整体搬迁,再到2010年9月,猎德村复建的村民高层住宅交钥匙,历时刚好三年。
  从2004年至2010年,猎德村的命运是广州打造新“客厅”过程的缩影。这个“客厅”,就是通过亚运揭幕让世人叹为观止的珠江新城。“十年蓄势,浴火凤凰”,如今,百度百科上对珠江新城的词条这样开头。
  时间回到新千年的一个清晨,城市规划师蔡云楠初到广州,参与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那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总体战略研究还是个新鲜事儿。也是在这一年,“东进、西联、南拓、北优”,这八个字深深嵌入蔡云楠的脑海之中 “明确了广州未来发展30年的方向和策略,2004年开始申办亚运,和这个思路相辅相成,就像一个引擎把战略往前推进。”
  亚运城花落何地,正是依托这个战略最终敲定的。亚运城规划设计项目总负责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陈建华透露,当初亚运城备选地址有广州大学城地块、广氮地块、广州新城地块。
  “亚运城最终落户番禺中东部,最重要是考虑到2000年广州提出的南拓战略,成为广州新城建设启动区。”位于番禺莲花山脚下的亚运城是为将来启动规划居住100万人口的广州新城奠定基础。在蔡云楠看来,立足亚运,放眼未来是广州亚运城市规划的最大亮点。
  在广州亚运场馆建设的规划中,优先考虑的正是能给“后亚运时代”留下什么。
  
  新城崛起
  借力亚运一路向南
  
  蔡云楠说,放眼全世界,“集中”是大多数综合赛事承办城市的场馆建设方式,好处是便于建设、管理,但是处于地域限制一般只能选择远离居住社区;分散则可能交通、安保等管理困难,但方便市民赛后就近享用、管理。
  权衡之下,广州选择了在每个区、县级市都搞一个亚运场馆,并围绕场馆比赛功能预留其他多种发展功能,避免以往大型赛事举办后,场馆高度集中不利于赛后利用的问题。
  目前,广州的10区2县级市都至少有一个以上的亚运比赛场馆。其中,75%是利用了旧场馆改造,25%为新建场馆,是历届亚运会中新建场馆最少的,也是“节俭办亚运”理念的一种体现。
  “广州借亚运会完成了广州新城的 南拓 模式,着力打造了 两心四城 天河新城市中心、广州新城中心以及奥体新城、大学城、白云新城、花地新城。以此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院长、城乡与规划设计院院长周春山教授这样表述。
  城市格局过于局促,曾是十年前广州不得不面对的尴尬。拥有岭南文化名城和沿海现代化大都市双重身份,却被描述成“最说不清楚的城市”。此前的“广州市总体规划”努力向东部与北部发展,在老城区“见缝插针”寻求建设发展空间。
  
  城市布局
  最显著成果是新中轴线
  
  从越秀山、中山纪念堂到海珠桥约3.3公里的城市中轴线附近高层建筑林立,高架桥穿行千年老城,却依旧无法摆脱城市“捉襟见肘”的发展困局,获得预期中的城市规划效果。
  直到2000年7月,番禺、花都两市撤市设区的行政调整,为广州城市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广州总面积从调整前的1443平方公里跃升至7434.4平方公里。2005年,广州再次进行区域行政调整,老城区越秀和东山合并,荔湾和芳村合并,成立萝岗区和南沙区,广州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这一年面世的《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中,提出广州城市空间结构应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此举最主要的是搭起了两条全新的城市骨架 “东线”以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心商务区拉动城市商务中心功能东移;“南线”从广州科学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到广州新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南沙港,提供了约200平方公里区位优良的城市用地储备。
  “简单说,就是广州城市有了更多的土地来发展,以前施展不开拳脚。”蔡云楠说。
  他表示,申亚成功后,广州的城市生态格局正式从原先的以白云山、珠江为代表的“云山珠水”小山小水格局,向“山、城、田、海”的大山大水格局拓展,形成沿珠江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
  “这是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变化。”在蔡云楠眼里,广州城市破局最显著的成果就是新中轴线,“与巴黎、伦敦等国际大城市相比也毫不逊色。它将是未来广州的一个重要窗口,特别是未来的新中轴线南端,南海心岛上将兴建行政办公和第二领事馆区。海珠湖景区、 岭南之门 等建筑将涌现更多的广州新地标。”
  
  后亚运时代
  我们能做什么?
  
  蔡云楠说,放眼国内与世界,没有哪个大城市规划有广州如此好的先天生态格局和历史文化沉淀。“比如北京,有山而无水;上海,有水而无山。而很多国外城市则没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沉淀。”
  “借助亚运机会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先完成了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再进行了后亚运时代的全新城市布局。”在蔡云楠眼里,一个亚运会可以成就新广州、新城市、新生活。“就像一扇大门的开启” 亚运是一个新起点,广州的城市定位从十年前战略规划中提到的“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中心城市”。
  “城市格局的变化,将是亚运留给广州最重要的遗产,并且深刻影响到这个城市的未来格局。”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副主任周永章认为,在后亚运时代,城市格局变化是“量”的概念,而广州未来更重要的课题是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质,发挥亚运的长期效应。
  规划师眼中,“后亚运时代”广州十大发展热土:
  
  1.白云新城(云山西麓)
  2.广佛之心(白鹅潭附近)
  3.会展城(琶洲地块)
  4.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区(员村地块)
  5.奥体新城(广氮地块)
  6.新中轴线南段(广州塔至南海心沙沿线)
  7.白云新城西延区、北延区(白海面湖地块)
  8.广州新城(广州南站、亚运城地块)
  9.白云湖新城(白云湖地块)
  10.黄埔商务港(鱼珠码头地块)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中国规划网广州11月16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