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城市建设情况综述
2007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太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统揽,实施了大规模城市建设改造工程,共投资280.17亿元,完成了一批城市道路桥梁、园林绿化、供水、供气、供热、防洪、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和档次。 新区建设取得了新发展 精品片区、亮点片区代表着城市的形象,体现着城市的品味,反映着城市的水平,承载着城市的地标。近年来,我市集中力量实施了长风文化商务区和龙城新区建设。长风文化商务区是省市的重点建设片区,全省“十大重点工程”就有6项工程在长风文化商务区,其中太原承担了2项建设任务;此外,我市还承担着区域路网、文化岛平台、内河、内河桥梁、跻汾桥、陶园等工程。目前,陶园已建成向市民开放,跻汾桥已基本完工,其它工程正在抓紧施工。明年9月中博会举行前,长风商务区建筑组群和配套建设将全面完工,省城地标性建筑群初具规模。龙城新区以龙城大街为轴,东依东山,西傍汾河,北起中心街龙城北街一线,南至南环高速,总用地面积约18.96平方公里,主要建设项目包括山西大医院、城市公园、龙城中学、慈善学校、22万伏变电站、11万伏变电站、配套路网、城南第二热源厂、城南污水处理厂等。目前,山西大医院、慈善学校主体已完工,祥云公园已初具规模,其它工程正在有序推进。 住房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围绕“扩内需、惠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将保障性住房建设纳入我市“五大保障体系”和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全面推进廉租房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和公共租赁房建设工程。全市保障性住房累计开工808.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40亿元,竣工310.92万平方米、39402套,完成投资91.83亿元;全市4万余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保障性住房政策,受益人口近15万人。其中,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累计开工322.2万平方米,竣工109.7万平方米,1.51万套;廉租住房累计开工28.2万平方米、5606套,已基本竣工1492套、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13亿元;棚户区改造自2006年全面启动以来,累计开工281.4万平方米,竣工119.2万平方米、13580套,完成投资21.82亿元,已有万余户棚户区居民搬入新居;旧城改造累计开工建设170万平方米,竣工73.82万平方米、9230套,完成投资31.71亿元,解决了近万户群众的住房困难;今年7月,国家刚刚出台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我市就在全省率先启动了7万平方米、1273套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0.45亿元。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基本完善,保障梯级供应体系已基本形成。启动实施了太原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摇号、公平销售经济适用房工作,一次性解决了6898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城乡规划迈上了新台阶 城乡规划编制进程不断加快。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中西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立足于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的城乡建设思路,围绕我市“南移西进、北展东扩、提升品质、重塑形象”和“三城联动”的决策部署,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协作、专家领衔、面向国际、公众参与的原则,进一步深化规划项目的国际公开招标、邀标方式,引入国际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机构和竞争机制,先后组织编制了一系列涉及城市概念及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园区规划、道路规划及桥梁设计等内容的100余项规划设计;组织编制了覆盖建成区范围的107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110余项,将城市文化品位、时代气息和生态环境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我市逐步建立了类型丰富、层次多样、覆盖面广的城市规划编制新体系,为高起点、大手笔推进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型省会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园林绿化实现了新突破 21世纪是绿色的世纪,城市特色在于绿色。为了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坚持 “规划造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挖潜补绿”的方针和“生态、文化、景观”三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快了创建步伐。完成了玉门河公园、学府公园、漪汾公园、晋商会馆、长风商务区陶园等10个公园、12个小游园建设工程;完成了滨河东西路风景林带、迎泽大街景观改造、高速出口绿化改造和龙城大街等61项道路配套绿化工程,实现了绿随路走、路与绿伴的道路绿化目标;启动了太山植物园、动物园周边环境整治、迎泽西大街三角地公园绿化、小游园建设等工程。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59%、绿地率达到31.76%、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39平方米。2010年2月,太原市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与重庆、西安、昆明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同步进入了国家园林城市的行列。这是太原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性标志。 集中供热创出了新纪录 水、电、气、热是最直接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我市把集中供热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一是积极推进供热主体多元化。鼓励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向集中供热,依托一电厂组建了第二热力公司,依托太钢组建了第三热力公司,组建了可再生能源供热公司,初步形成了多轮驱动、优势互补的供热格局。二是积极推进供热方式多元化。大力推广太阳能、污水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供热技术,积极鼓励电、气等清洁能源供热,有效缓解了热源制约难题。三是千方百计加快改管扩网速度。先后完成了城西热源厂、东山热源厂扩建、二电六期供热扩网等工程,新增供热能力2700万平方米,市区首次实现了多种形式的集中供热全覆盖,创出了集中供热的新纪录,被全国供热协会誉为“太原速度”,市热力公司的集中供热面积已跃居全国第二。四是加大力度,确保安全稳定供热。进行了热价调整,成立了市区两级供热管理中心,建立了应急保障体系,实施了供热补贴,有效保障了我市按时稳定供热。 建筑节能取得了新进展 全力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要求,是实现城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使建筑节能工作尽快全面展开,取得实效,我市成立了市建筑节能工作领导组,组建了市建筑节能管理中心,建立了从规划、设计、图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出台了《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筑节能管理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制定了《太原市“十一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为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实行了建筑节能设计认定备案制度,全市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施工阶段执行国家50%建筑节能强制标准执行率分别达到100%和96%以上,采取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巡检核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全市共监管报建项目1138个、建筑面积1851.59万平方米。采取政府财政补一点、产权单位出一点、居民用户集一点的办法筹集改造资金,重点抓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改造面积187.92万平方米。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累计完成可再生能源应用面积550万平方米,5个项目被评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我市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称赞我市“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既有建筑的成片化改造,走在了全国前列”。 汾河治理形成了新景观 汾河是太原的母亲河,是省城的中轴线,是省城太原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所在,是我们的城市赖以自豪的特色所在,是我们的城市科学发展的特质所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汾河治理上下大功夫,突出抓了汾河治理美化南北延工程,在汾河一期的基础上,向北延伸6.9公里至柴村桥北侧500米进行湿地建设,向南延伸7.6公里至祥云桥南侧500米进行蓄水建设。建成后,汾河将形成一个全长20.5公里的纵贯城市南北的靓丽景观带。目前,汾河已形成一个长15.4公里的景观带,蓄水美化425万平方米,湿地景观345万平方米,不仅为市民增加了一处高质量的休闲娱乐场所,而且有效地改善了城市大气质量,增加了空气湿度,更对改善城市形象、优化投资环境起到了标志性作用。据统计,汾河周边地区相比城市其他区域平均温度降低了40C、平均湿度增加了20%;景区绿地日产氧气5678.5吨、吸收二氧化碳6480吨。目前,汾河南延长风桥至祥云桥段5.1公里已完成水利工程建设,2011年8月底前将全部完工向市民开放,再为我市增加255万平方米的蓄水美化面积。 城市路网得到了新优化 按照 “十纵十横加三环”的城市道路交通总体框架,我市重点实施了外围框架道路新建工程、中心城区道路改造工程、小街小巷拓宽改造工程。外围框架道路新建工程主要是在城市外围新建一批城市道路,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打通断头路,完善路网格局。主要实施了龙城大街建设、滨河东西路南北延、体育路南延、长风街西延、祥云桥建设、南中环桥建设等工程。中心城区道路改造工程主要是对城市中心区现有道路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对主次干道进行拓宽和大修,改善交通状况。主要实施了滨河东西路快速化改造、迎泽大街改造、双塔东西街改造、南内环街改造、新建南路改造等工程。小街小巷拓宽改造工程主要是对群众反映强烈、道路破损严重的城市小街小巷进行整治,解决支线路网设施功能不全、道路交通不畅、市民出行不便的问题。主要实施了迎泽东西大街微循环改造、五一东街改造、桃园三巷改造、开化寺街改造等工程。2007年以来,我市共新建改建道路工程112项、桥梁工程36项、小街小巷改造工程140项,新建改建道路长度450公里。滨河东路已建成全长33.3公里的城市快速通道,城市南北道路的主框架全部形成。 数字城市建设树立了新榜样 2009年7月17日,数字太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在全国第一批53个试点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国家测绘局组织的验收、全国第一个被国家测绘局授予全国数字城市示范市称号的城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勇评价:“数字太原”项目完成得很好,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和应用推广价值。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祖勋评价:太原的项目令人刮目相看,相信今后可以作为中国的GOOGLEEARTH(谷歌地图)。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评价:系统做得很好,异构数据源调用等模式很有实用价值,速度较快,印象很深,在国产软件中是领先的。国家测绘局组织全国18个省30个城市在太原召开了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推广会。会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在推广会上称赞:太原市是国家测绘局组织验收的第一批试点城市,也是第一个城市,其成功的建设模式和应用示范,为全国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城建融资闯出了新路子 城市建设发展,资金是保障。近年来,我市积极破解城建资金短缺难题,采取多种措施筹集建设资金,推进城市健康发展。一是与省工行等驻并金融机构建立了城市建设合作关系,采取政府出资本金,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筹集重点工程建设资金,共完成70项工程累计127.7798亿元的项目融资。二是着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面向全国发行了首期40亿元城市建设企业债券,分两期发行,首期发行20亿元。经过各方积极努力,2010年9月10日首期债券成功发行,募集资金全部到位。此次发行的债券是今年发行的全国同类型企业债券中利率最低的,年利率为5.18%,比银行同期利率低了0.76%,10年还款期可为我市节约资金1.5亿元。三是积极利用国际社会政府贷款,争取法国开发署贷款4000万欧元用于城市供热管网建设,开创了我市融资的一种新模式。四是积极利用BT、BOT方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利用BOT方式完成了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改造、杨家堡污水处理厂升级等工程;南客站片区成功进行了我市第一个BT项目招标,中建、中冶等5家国字号单位参加了报名投标,最终中建集团以综合优势中标负责承建。 轨道交通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2009年5月,我市召开了轨道交通建设动员会,正式启动了轨道交通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已完成《太原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太原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轨道交通客流预测》、《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规划》;启动了南客站轨道交通预留车站建设工程,并与石家庄、济南等城市同批上报国家部委待批。 中国规划网太原11月5日电 记者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