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铁路公路轨道零换乘 济南西部新城与国际接轨
时间:2010-09-15 10:51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马国军 傅晓峰
|
|
本报讯(记者 马国军 傅晓峰)西部新城将建立城乡一体、多方式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型的新型综合交通体系。记者今天采访获悉,西部新城正构筑铁路、公路、轨道交通、公交、出租、地铁等交通方式零换乘的枢纽城区,让居民享受到这种国际上先进的出行方式。在西部新城内,将优先发展常规公交,优先保障步行空间,适时发展轨道交通与BRT,鼓励合理使用自行车,引导私人小汽车有节制使用,限制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发展规模并引导其向公共交通转移。
公共交通“四优先” 打造绿色生态型交通
未来西部新城的交通政策将偏重于交通先导、公共交通优先、区域差别化交通、小汽车交通需求引导、政府主导的交通产业市场化经营等五大方面。新城建设中坚持城市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优先发展;对公共交通实行设施用地、投资安排、路权分配和财税扶持“四优先”;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大容量公交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对小汽车交通在行驶区域、行驶时段以及停车服务等方面实行差别化调控管理;在充分考虑城市交通社会公益性,满足公众需要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政府主导的交通产业市场化步伐。
在西部新城,公交在客运出行中的主体地位将初步确立,形成高效、快速、舒适、环保的城市客运交通骨架体系。步行和自行车构成的慢行交通,将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补充。西部新城将通过强化慢行交通路权、提高慢行交通使用者的安全性,引导短距离交通出行向慢行交通这种绿色交通方式上转变。
多种方式协调发展 居民单程出行不超1小时
轨道与BRT是西部新城与老城区之间及西部新城内部主要片区间客运联系的骨干,在规划期内适时发展;常规公交是客运交通的主体,将优先发展;出租车是公共交通高档次服务的有效补充,实行总量控制;个体机动交通中的私人小汽车,是高品质中、长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将有序发展,引导有节制使用;对摩托车将限制发展规模,引导其向公共交通转移;慢行交通中的步行是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将优先规划、建设与组织管理,保障步行空间;自行车是中、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将鼓励合理使用;对电动自行车将逐步限制发展规模,引导其向公共交通转移。
通过多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西部新城将建成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和开放、高效、和谐的综合交通体系,让95%以上的居民单程出行时间不超过60分钟,60%以上的居民单程出行时间不超过45分钟。
七横七纵骨干道路 构建方格网道路系统
西部新城正构建方格网道路系统格局,规划形成由“三横四纵”快速路和“四横三纵”一级主干路构成的骨干道路网络。快速路“三横”为济青高速公路(西部新城段)、北园大街、二环南路及其西向延长线,“四纵”为长清南环路、党杨路—站西路、二环西路以及济微路—国道104。一级主干路“四横”为小清河北路、张庄路—物流大道、经十西路—国道220以及刘长山路,“三纵”为长清大道、党平路(连接党杨片区、农高区和平安片区)和腊山北路。
借助“七横七纵”骨干路网络,西部新城将规划形成由8条公交客运走廊构成的骨干公交运输网络。其中,客流规模为20万—30万人次/日的一级公交客流走廊4条,分别为经十西路—国道220、刘长山路、济微路—国道104—长清大道以及阳光新路—九曲路—党平路;客流规模为10万—20万人次/日的二级公交客流走廊4条,分别为小清河北路、北园大街、张庄路—物流大道以及腊山北路。此外,西部新城停车规划将实行分类供应策略,住地停车力求做到“拥车者有其位”。西客站片区、大学园区和长清城区的中心地区为停车严格控制区,以居住、教育、工业和办公为主的其他城市建设地区为停车适度控制区,以郊野绿地为主的区域为停车适度满足区。中国规划网济南9月15日电
(责任编辑:杨宇飞)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