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市地下管线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给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相关专家表示,以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施工来拯救城市地下动脉,已成为现代城市必须应对的课题。 管线事故一再发生,人祸为何难避免 7月28日,因施工人员在平整场地的过程中违规施工,挖掘机械碰裂了穿越南京原塑料四厂厂区的管线,造成丙烯泄漏,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后发生爆燃并引发大火。 南京“7·28”爆燃事故并不是孤例。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由于地铁施工、房地产开发等工程建设导致供水、供气、通讯管网设施破坏的案例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施工而引发的管网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400亿元之多。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管线事故一般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以燃气管道的保护为例,按照正常的程序,施工单位应到燃气公司办理监护,然后公司出具施工地区的图纸,并派工作人员到现场交底,巡护工还会在阀门井、水井喷漆、燃气管线设置警示旗,提醒施工单位注意管道安全。但事实上,许多施工单位都不办监护手续,有的因为不清楚破坏管线的危害性,有的一味地追求进度、不顾施工质量,有的则因为不愿缴纳监护费和保证金。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蒋伶表示,城市管线关系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安全,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出台严格的管理和处罚规定,在健全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严厉追究相关施工单位的责任。 城市管网管理混乱,数字化方向是良方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提速,各种城市管网重叠交错、杂乱无章地争抢着城市有限的地下空间。据南京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南京最早的地下管线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建设,目前南京地下管网的具体路线很难说清楚,其中还有很多是已经废弃不用的,这给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位负责人举了个例子,有一次城市防汛,他在现场指挥排水,可水怎么排都排不掉。他向一旁市政公用局工作人员询问排水管网的走向,可没人能回答上。“这说明我们对地下管网的管理还很混乱。” 蒋伶表示,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在城市化进程中,管理者对城市地上的信息掌握较准,但对城市地下的信息了解不够。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有关部门对地下管网的清查有所忽视;另一方面,某些工程在实际施工中,往往对设计图进行改动,而最后的竣工图没有及时存档,给以后的工程建设留下了安全隐患。蒋伶建议有关部门对城市的地下管网情况进行系统清查、存档,杜绝这类安全隐患。 为吸取“7·28”事故教训,针对当前安全工作中暴露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南京目前正在全市开展安全大检查,排查隐患,管线安全隐患是排查的重中之重。记者在很多施工现场看到,经检查整顿,全市在建工程项目现已对工地及周边地下管线进行明细标志。不少工地管线上方插上了醒目的警示牌和小黄旗。 统计数据显示,南京全市化工管网长达6000多公里,其中50%在地下;全市还有285公里燃气管和3800公里供水管线。南京市市长季建业表示,吸取“7·28”事故教训,下一步南京将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开展对全市工业管廊、市政管线清查梳理,建立完善的公共数据信息平台,并为管网建立电子档案,形成城市地上、地面、地下完整的信息系统;同时研究借助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建立管网远程监测体系。 近年来,同样遭遇管线管理难题的杭州市正在探索为地下管线建立“身份证”。按照规划,当地政府将为10余种管线明确“身份”,包括种类、材质、管径、埋深、建设和维修记录、产权归属、管理单位等基本信息,在数字城管的电子地图上一目了然。地下管线如果发生事故,产权单位互相推诿的情况会大大减少。 科学规划城市布局,提升综合管理能力 蒋伶表示,南京正逐步把主城区内及周边的重化工企业搬迁到江北的化工园。以“7·28”爆炸发生地迈皋桥地区为例,原来的多家化工企业已经搬离,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施工不当,碰裂地下丙烯管道造成的。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表示,为不让“7·28”事故的悲剧重演,南京下决心尽快把市区的化工厂搬迁出去。 除了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外,建立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以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也迫在眉睫。“城市安全是个综合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蒋伶认为,除了工业灾害,城市还面临地震、内涝、火灾等各种灾害,建立和完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非常必要。只有城市的“综合免疫力”提高了,才能有效预防各种灾害,一旦灾害发生,也能提高应对能力,减少灾害影响。 在南京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已经把“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纳入其中。南京市市长季建业介绍,为强化城市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南京市将探索跨部门、跨区域整合公安、武警、消防、民兵等力量,建设防汛抗洪、防化救援、防暴防恐、治安防范4支队伍,在全市形成一支7万~8万人的专业救援力量,全面提升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将城市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东南大学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周勤在分析近期我国城市发生的一系列事故后认为,目前城市防控管理往往由安监部门单打独斗,难免出现体系不全、漏洞难堵的困境。“强化城市工业灾害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城市建设、工业布局、拆迁管理等多个部门的有效协调。”周勤表示。中国规划网南京9月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