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城市建设 >

软实力深圳的GDP新视角

时间:2010-08-25 11:06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丽丽

    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6周年纪念日。8月26日,是他亲手创办的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日子。昨天,中国政府网消息说,国务院办公厅日前批复,原则同意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复指出:城市建设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城市管理要健全民主法制,坚持依法治市,构建和谐社会。本文试图从“软实力”的角度总结深圳30年成就和未来发展方向。

    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

    经济特区深圳曾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享誉世界,GDP增速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但时至今日,深圳人对GDP的追求正在发生新变化,单位面积GDP产出、单位GDP能耗水耗、GDP的产业构成,都成为更受深圳人重视的GDP新内涵。

    过去30年,深圳GDP增速年均高达25.8%,这为深圳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与此同时,连年高速增长也使深圳的开发程度几近饱和。以土地为例,深圳市已开发国土面积占可开发用地的86.3%,剩余的土地如按过去每年几十平方公里的速度开发,几年后就将无地可用。

    深圳人清醒地知道,全国各地都在按中央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对“先行一步”的深圳来说,这一课题显得更加紧迫。几年前深圳就明确提出从“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和谐深圳”转变的要求,通过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深圳的GDP内涵正在发生新变化:

    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大幅飙升。过去5年间,深圳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四个“千亿元”台阶,2009年达到8201亿多元,每平方公里土地GDP产出和财税收入分别从2.5亿元、0.7亿元增长到4.1亿元和1.4亿元,增长了近一倍。

    GDP的绿色成分越来越浓,万元GDP能耗、水耗近年来持续下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累计降幅已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

    从“有形资产”到“无形资源”

    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中科技创新等“无形资源”的贡献越来越大,华为、中兴、腾讯、华大基因等一大批深圳本土成长的企业迅速壮大起来,并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领先者。2009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6%,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

    从产业构成来看,依靠资源、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实现快速扩张的传统产业正在大量向外迁移,占GDP的比重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等占GDP的比重与日俱增。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正在快速增长。作为高端服务业的支柱,深圳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提高至14%,证券、基金、创投业保持全国领先,深圳作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已基本确立。

    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认为,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实现生产总值4215.57亿元,同比增长11.6%。对于每年GDP总量近万亿的深圳来说,10%以上的速度已经不低,深圳未来的发展不是继续追求高增长,而是应该加快结构和质量的调整,力求以更小的投入、更低的消耗,创造更大的效益,率先进入更高的发展境界。

    在今年深圳市两会期间,深圳市委、市政府以更为宽广的视角着眼未来,提出以香港、新加坡等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2015年实现GDP1.5万亿的目标,经济总量与新加坡基本持平。

    从深圳正着力发展的新兴产业来看,2009年深圳出台了互联网、新能源和生物工种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今年内还将出台新材料产业规划,计划到2015年单是这些新兴产业就将打造6500亿元的产业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而与之相配套的金融、物流等高端服务业也将成为未来深圳GDP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化沙漠”到“设计之都”

    从曾经的“文化沙漠”,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圳现象”折射出的是经济特区30年发展模式的变迁。

    自文化产业被列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以来,深圳文化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2002年深圳1.3亿元,占全市GDP的6.5%。今年上半年,深圳市文化产业已实现增加值280亿元,“支柱产业”作用突显。

    深圳何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镇?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尹昌龙认为,市场的力量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全球化大市场背景下,并不是谁的资源丰富,谁就能获得发展,更重要的因素应是资源配置的能力。由于城市文化需求强劲,文化供应不足拉动文化市场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文化人和文化产业人并不是一回事,文化市场需求的增长,吸引一批商业精英进入这一领域,他们熟悉商业运作模式,善于把文化创意资源转化成商业资源,使深圳成为全国文化资源重新配置的重镇。

    从产业结构来看,由电子信息、家具、服饰等传统制造业起家的深圳,近年来率先全国感受到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而文化正在成为不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加附加值的“火车头”。如印刷、工艺品制造等传统企业通过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强化创意设计环节,迅速抢占国内同行业制高点。一些行业以传统模式发展利润空间已非常有限,如通讯、电子信息技术已发展到极致,嫁接文化、内容产业成为这类企业实现突围转型的重要渠道。

    同时,深圳通过“文化+金融”,探索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瓶颈问题。2009年11月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成为中央重点支持的国家级文化产权交易机构。今年第六届文博会期间,深圳文交所与全国20多个省市宣传文化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国际买家签订系列战略合作协议,交易项目成交额达86亿元。

    此外,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深圳市参与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筹备,首期募集60亿元。这两个与文博会相配套的文化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将使深圳成为国内重要的文化产权交易、知识产权评估和投融资服务中心。 (据新华社报道)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