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目的是富民,方法是统筹,手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我们可以说,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发展方式
都需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变城乡分割、城乡对立为城乡一体、城乡融合。
从城市发展形态看,城乡一体、城乡融合,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最佳形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
无论是调整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还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都离不开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
培育新增点、拓展新蓝海
杭州的发展,一直是“东快西慢、东强西弱”格局,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很突出。
2009年与2005年相比,五县(市)绝大多数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均有所下降,其中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下降0.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下降0.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5个百分点。
上图显示的是五县市五项发展指标在整个大杭州所占的比重,最高一项也不超过21%。
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常被看做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下图显示的就是杭州主城区和各县(市)第三产业发展占比。
农村和五县(市)虽然是杭州发展的“短板”,但换个角度看,也正是杭州发展的潜力所在,把五县(市)培育好、发展好,就是杭州今后跨越发展的新“蓝海(意指未开发的新市场、新领域)”,能增强杭州城市综合实
力和竞争力。
是解决“四农一村”问题根本出路
农业、农民、农村、农民工、“城中村”问题,根源在于人多地少造成的资源稀缺性和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体制性矛盾。
杭州要解决“四农一村”问题,光在农业、农村内部资源上挖掘不行,还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
通过有效减少农民,让少量农民拥有相对多的土地等农业资源从事规模经营,进而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达到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解决“四农一村”问题的根本出路。
是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重要保证
我们常说的小康社会,应该是全面小康社会;我们要建设的“生活品质之城”,也应该是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
没有农村和五县(市)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和五县(市)居民的品质生活,杭州就不可能成为“生活品质之城”。
目前,杭州县(市)居民与市区居民、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2009年,市区与五县(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最高的为1∶0.48,最低的为1∶0.15;全市5.6万户低收入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257元。
杭州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重点在农村和五县(市),难点也在农村和五县(市)。
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就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区域差距,让全市人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全面小康和品质生活。
在追求科学发展、和谐共建的今天,大杭州的每一个县城、乡镇,都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当我们生活得更好的时候,更需要互相扶持、共同富裕。(中国规划网杭州8月1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