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强化规划引领协调服务
时间:2010-08-04 08:43来源:未知 作者:白雪松
|
|
今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发展”战略决策、制定了“三个提升”行动计划,全市上下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建设发展热潮。其中,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就是全面实现“三个提升”的攻坚战,在这场事关城市发展大局的重点工程中,规划部门快速启动、全面落实,以服务为中心,立足自身职能特点,强化科学引领作用,全力服务和推动我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深入。
强化规划引领 优化整治方案
兵马未动,规划先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包括城市干道、市容市貌、雨污分流、玄武湖环境、铁路沿线环境、街巷、住房、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全面整治,涉及工作面广、内容多、头绪杂,这就要求规划部门强化科学引领,进行规划统筹,提供快速服务和优质服务。在规划前期工作中,我市规划部门真抓实干,以质量和效能为推力,积极找对策、抓落实,无论是划定道路红线、确定用地性质,还是定位开发规划、提出规划保护条件,无不全力以赴,快速应对,科学论证,提供了主动、优质、高效的规划服务,为相关整治方案的研究与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为突出整治方案与南京六朝古都的历史底蕴相融合,实现功能性与景观性的和谐统一,规划部门注意从大处着手,狠抓规划细节。例如,对解放南路等道路出新工程的整治方案,规划部门不厌其烦地提出了细致、周详的引导意见,包括道路断面的分配、隔离绿岛的位置、房屋立面的风格、街头小品的形式,以及植物树种的调配、墙面色彩的选取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规划的创新意识和智慧闪光,保证了整治方案的不断优化与完善。
强化规划协调 克服工作难题
主城雨污分流不仅投资规模大,几乎涵盖所有的小区、街巷、干道,而且由于大范围地涉及城市交通和市民出行,改造难度高,可以说是本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最为艰巨的一项工程。
污水管网通常由污水出户管、支管、次干管、主干管、污水处理厂构成,系统关联性极高,同时污水管一般是重力流管,为了确保上下游管道衔接,每个管端节点都有严格的标高要求。由于近年来我市地铁建设高速发展,地铁线网规划也在不断延展与完善,目前规划有十七条地铁线,大部分地铁线位与车站都布置在主次干道上,而主次干道往往也是污水管网的主通道,这样就造成了污水管道与地铁线位在诸多节点上形成了矛盾。
面对难题,规划部门主动开展规划协调,积极牵头地铁指挥部、污水建设单位、设计部门会商相关方案,协调节点矛盾。对于近期建设的地铁线位,规划部门要求污水管建设服从大局,无条件地避让绕行相关节点;对于远期规划的地铁线位,从保障整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工作实际出发,允许污水管道先行建设,地铁根据标高控制要求尽量优化方案,并加强对污水管道的保护。通过协调,统一了各方认识,消除建设中的障碍,有效推动了主城雨污分流工程的顺利实施。
强化规划服务 主动对接工作
今年上半年适逢市级机关机构改革,城建领域内市建委、市政公用局、市容管理局等重要部门进行了职责调整、机构进行了裁撤合并。在整个过渡调整期,我市规划部门变坐等审批为主动服务,变上门服务为现场服务,积极主动做好与新部门的业务对接工作,理顺排水、水环境整治等事项的规划审批与主管部门的工作衔接关系。
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是整个环境整治工作的中枢,规划部门还密切配合指挥部的工作,在强化工作对接的同时,加快规划手续办理。为强化规划服务,规划部门确定了多项特事特办、简化手续的举措:对于道路整治中不涉及路幅拓宽的无需施工图报审;对于雨污分流工程,建立部门联合会审制度,强化对设计方案质量把关;对于片区雨污分流工程则无需方案图与施工图报审,主次干道污水管工程、街巷污水管工程不出规划设计要点,施工图直接报审;对于街巷整治涉及的管线建设,划分了12米路幅以上以及牵涉架空线下地的则要求进行管线综合规划设计。这些高效、务实的改革举措,切实提高了服务效率,增强了建设单位办事的便捷性,推动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钱健
7月22日,市规划局召开会议,向市行风监督员介绍相关规划工作。会上,市规划局结合新“三定方案”,介绍了规划局的主要工作职能和开展政风行风建设的亮点和举措,汇报了开展行风评议以来的工作进展。市行风监督员也介绍了近期的监督工作,表示下一阶段将重点在行风执法、群众举报、收费和容积率增加等4个方面进行明察暗访,希望规划部门按照“三帮行动”和“五服务”的要求做好规划工作。
7月29日,市规划局又组织了局聘行风监督员活动。在参观新布展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后,市规划局向各位行风监督员通报了规划行风建设的工作情况,介绍了相关规划工作进展,恳请各行风监督员一如既往地关心规划局的行风建设,帮助查找问题,提出整改建议。行风监督员们也对规划局行风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为推动我市“九大平台”建设,市规划局全力做好规划服务工作。近日,“九大平台”之一的麒麟科技创新园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
麒麟科技创新园规划面积83平方公里,位于南京市主城东部,东靠青龙山、西临紫金山,北侧为仙林大学城,南侧为江宁大学城。规划范围西至绕城公路,东至青龙山山脊,北至沪宁高速公路,南至宁杭高速公路。
园区采取“整体设计、点轴结构、组团布局、协调发展”模式,形成“一心、一轴、四片”的布局。一心:即利用500米宽的生态主廊道,建设生态保护、娱乐休闲、公共服务融为一体,科技与人和谐共生的中心区。一轴:即绿色生态发展轴。围绕中央公园提供金融保险、法律咨询、技术支持、技术培训、会议展示等综合服务。四片:即集研发、商业、居住、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研发核心片区;集低碳、绿色、生态、人文于一体的麒麟居住综合片区;集商业、汽车文化、大型超市于一体的研发物流综合片区;集宕口修复、创意产业、特色居住于一体的生态研发片区。
麒麟科技创新园总体规划是对新一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落实,符合麒麟地区和南京地区整体发展的实际需求,规划提出的生态保护、文化复兴、新型交通、功能混合、低碳开发模式等先进理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为科技园生态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麒麟科技创新园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不仅标志着在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下,多年来尴尬地处于南京主城区边缘的麒麟地区,即将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也意味着南京的科技创新发展落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未来的麒麟科技创新园将以科技创新为龙头,以青山秀水为依托,以高端研发为特色,建设成为智力密集的科学城、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和谐便捷的宜居城,成为国内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国际知名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全力推动我市从“南京制造”走向“南京创造”。
7月27日,国家住建部、省建设厅、市住建委共同组织召开了“南京市政务版电子地图集成与共享”、“基于3S技术的历史南京城市空间格局数字复原研究”两个住建部科技项目的验收暨鉴定会。会议由住建部信息中心赵昕处长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李德仁教授担任两个项目的专家委员会主任。与会专家首先听取了项目工作和技术研究成果的详细汇报和系统演示,进行了认真讨论,认为两个项目完成了住建部科技项目预定的任务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验收。
与会专家认为,“南京市政务版电子地图集成与共享”项目,在“一体化生产更新管理与发布工艺”、“地理信息共享评价标准”、“基于要素的变化检测和快速更新”等方面有创新,具备技术创新性。“基于3S技术的历史南京城市空间格局数字复原研究”项目,在历史空间与现状资源图件坐标相统一方法、断代分析与延续性分析相交错方法、精确定位与模糊定向相结合方法、传统研究与新技术应用相辅助方法、历史空间复原与现状普查相校验方法方面创新显著,提升了城市历史地理空间格局研究手段和水平,两个项目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麒麟科技创新园总体规划
通过专家评审
新闻动态
两项规划科研成果通过部省验收
南京市规划局
向行风监督员汇报规划工作 (本文来源: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